上、中两期的障碍通过技巧已经实现了前向和逆向的会师,这一期会从导丝体外化遇到的困难开始。 成为CTO高手必须跨越的12大障碍(上) 成为CTO高手必须跨越的12大障碍(中) 障碍九、R-CART后导丝体外化遇到困难的路径 一、逆向导丝进入前向指引导管,但微导管不能跟进 1、前向指引导管内前向导丝送入球囊锚定住逆向导丝。 2、换一个新的或不同类型(缠绕和编织)的微导管。 3、前向球囊扩张修饰微导管受阻挡的部位。 4、逆向球囊扩张侧枝通道和CTO部位。 5、换入一根300cm的导丝进行体外化。 6、Tip-in技术。这一技术通常在主动脉弓处进行操作,这样前向与逆向微导管在同一根指引导管内会往同一弧度贴靠,下图白色箭头是前向微导管和导丝,黑色是逆向微导管和导丝。前向导丝可穿进另外逆向微导管,从而建立轨道。 7、CART或易化ADR。 二、逆向微导管在前向指引导管,但不能体外化 1、R530和RG3之间转换,R530推送力好,但相对粗一些。RG3细一些,摩擦力低,但推送力差一些。 2、逆向微导管内注射润滑剂,比如波科公司的RotoGlide,再尝试体外化。 3、用Fielder XT3(Asahi公司网站还没有列入该导丝)在主动脉弓处做Tip-in。 4、球囊扩张逆向通道,减少相应部位摩擦力。需要撤出逆向微导管,再换一个新的微导管可能会导丝通过进行体外化。 5、牺牲逆向微导管的位置,撤出微导管,换为球囊行CART或转为ADR。 障碍十、CTO入口有边支干扰 边支干扰会减弱主支操作导丝的穿透力,并增加硬导丝不慎进入引起穿孔的风险。有以下方法可以进行反干扰。 1、穿刺导丝塑长弯避开边支进入主支。 2、工作导丝到边支进双腔微导管。 3、IVUS导管进入边支确认CTO位置。 4、S-BASE技术。 5、Pilot200进行knuckle绕过边支。 6、BASE power knuckle从近段到分叉部位。 7、Scratch-and-go技术。 8、Carlino技术。 9、逆向路径,逆向的器械(主要是导丝)可以作为前向穿刺的标志 障碍十一、桥血管吻合口缝线导致的纤维化使得通过移植血管受阻 1、前向失败转逆向、逆向失败转前向。 2、双侧Carlino确认解剖并造成吻合口处夹层。 3、激光消蚀。 4、前向或逆向行BASE技术。 5、两个方向尝试导丝升级不能通过,Confianza Pro12/Hornet 14进行knuckle。 障碍十二、支架内CTO遇到困难 支架内再狭窄导致的CTO会遇到特殊的一些挑战!以下路径是根据CTO纤维帽是在支架内还是支架外给的策略。如果不是CrossBoss,初始需要一根微导管+中等硬度的亲水导丝,也常常需要高穿透力的导丝。在导丝的行进过程中需要两个垂直的X-线角度来确认导丝在支架内,而不是支架内外形成编织状态。跟进微导管后继续以导丝为基础的支架内穿越。(译者按:没有CrossBoss,我会根据病变性质、长度、硬度、弯曲度调整导丝弧度或更换导丝,导丝确认在支架内微导管逐步推进)。 1、CTO纤维帽近、远端都在支架内 选用CrossBoss。 2、CTO纤维帽近端在支架内,远端在支架外。 如果远端纤维帽处没有分叉,可以继续CrossBoss推进,突破远端纤维帽。再换为工作导丝轻柔往远段送入,如果进入内膜下(当然是对侧造影证实),可以用Stingray为基础的ADR技术。 如果远端纤维帽有分叉存在,通常的策略是逆向途径来保护分支。分支与支架之间的闭塞段如果短可以采取导丝升级策略;闭塞段距离>20mm,可以在分叉前或支架内做R-CART技术。 3、CTO纤维帽近端在支架外,远端在支架内。 微导管辅助下导丝升级或knuckle接近支架边缘,以支架为标记,用硬导丝穿刺进入支架内,然后换CrossBoss通过支架内闭塞段,闭塞段通过后再换成工作导丝。 也可以在支架内或靠近支架的近段处做R-CART技术。 4、CTO纤维帽近、远端都在支架外。 这时前向或逆向都可以选择,一般不用CrossBoss,推荐导丝升级或内膜下重入真腔的技术。如果因为支架膨胀不全、钢梁断裂,导丝进不到支架结构内,最终的策略可以导丝在原支架边上通过(也可能是knuckle),然后用新支架把原支架挤压掉,通常会用到R-CART技术。 至此,这十二个障碍全部讲完。这些技术如果你大部分用过,那你肯定是世界级的一流CTO术者。其中有一些比较实用的技术和策略完全可以在实战中使用,但一部分技术要有丰富CTO手术经验的专家才敢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