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水平的人,都懂得这八个字的含义!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19-08-03

01

认识“曾三颜四 禹寸陶分”

这八个字的人有很多,

但知道其内涵的人却极为少见。

其实,这八个字,

分别讲述了四位历史名人,

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

今天,本公众号就借机显摆一下,

普及一下这个常识。

02

大名鼎鼎的孔子,有许多出名的弟子,

曾子无疑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曾子本名“参”,

春秋战国之时的鲁国人,

他是夏禹的后代。

作为孔子早期的弟子,

他上承孔子之道,下开思孟学派。

还参与了《论语》的编写,

并著有《大学》、《孝经》等书,

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和地位。

03

因为在文化史上的卓越贡献,

曾子被后人誉为“宗圣”,

是配享孔庙的四圣之一

(复圣颜回、宗圣曾子、

述圣子思、亚圣孟子)。

而所谓的“曾三”,指的就是

曾子和他“吾日三省吾身”的观点。

它出自于《论语·学而》: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04

这段话翻译成今天的大白话就是: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

替人家谋划的事,

有没有做到尽心尽力呢?

和朋友之间的交往,

有没有做到诚心诚意呢?

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

有没有做到时时温习巩固呢?”

而曾子据此流露的内省慎独的修养观,

更是泽被了中华文明两千多年。

05

孔子还有一位有名的弟子,就是颜回。

他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

十四岁时拜师孔子,

为后者最得意的门生。

其甘于贫困却乐于好学的品质,

深受孔子之赞誉。

他一生没有做官,

大多时间都追随孔子奔走六国。

06

算起来,颜回并没有留下传世之作,

其只言片语基本上全收集在

《论语》等儒家经典中。

有一次,他在和孔子谈论何谓“仁”时,

孔子说:“克制自己,

一切按礼的要求去做就是仁。

一旦做到这些,天下的一切也就归仁了。

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本人,

难道还要求于别人吗?”

07

接下来,颜回又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呢?

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要看,

不合乎礼的不要听,不合乎礼的不要说,

不合乎礼的不要做。”颜回说:

“我虽愚笨,也要按照您的话去践行。”

而这就是“颜四”的由来。

08

在古代时期,大禹是夏后氏族的首领。

相传,他因治水有功,

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

为夏朝的开国君主,

与上古时代的尧、舜齐名。

其最卓著的功绩,

就是治水和划定九州。

而所谓的“禹寸”,

指的就是大禹和他做事的时间观念。

09

圣贤之人从不会在意宝贵的玉璧,

而是珍惜每一寸光阴,

因为时间难得而易失。

据说,在大禹治水过程中,

他为了追随进度,鞋子掉了也不拾取,

头巾丢了也不捡取。

他不是要和谁争先恐后,

而是为了抢时间做有益的事。

对此,《淮南子》这样记载:

“禹之趋时也,履遗而弗取,

冠挂而弗顾,非争其先也,

而争其得时也。”

10

提起陶渊明在文学史的地位,

自然是份量不轻。

但他还有一个有名的曾爷爷叫陶侃。

而所谓的“陶分”,

指的就是陶的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先辈:

陶侃虽然出身寒微,但经过自己努力,

终成东晋名将,且官居征西大将军。

11

《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常语人曰:

“人民的生计在于勤劳。

像大禹这样的圣人,都珍惜一寸光阴;

至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

更应该珍惜一分光阴,

怎可以安逸优游?

生时对社会没贡献,死后默默无闻,

那就是自暴自弃啊”。

实事求是地说,

以上这八个字所体现的恪守仁礼,

敬畏光阴的人生哲思,

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深深记取并努力践行。

你说是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