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心解 泰伯篇第八(凡二十一章)

 一片云图书馆51 2016-08-12

泰伯篇第八(凡二十一章)

无生心解(188-208

 

无生心解《论语》188(2015年4月18日)

 

泰伯第八【○一】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

 

孔子说:“泰伯,其可谓至德而已矣。”泰伯,周朝祖先古公亶(dán)父即周太王的长子。他有两个弟弟,二弟是仲雍,三弟是季历。泰伯是法定的君位继承人,但古公发现小儿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人瑞相,将能兴周,有意将位传给季历,以便再传给姬昌。古公虽未明显表示,泰伯了解父亲的意思,在父亲生病时,便托词到南蛮之地采药,而他的二弟仲雍也有此意。兄弟俩一同向父亲拜别,到了吴地,入乡随俗,断发立身。古公薨,季历遵嘱接回伯、仲二人。丧事毕,兄弟俩又至吴,季历遂之为君,后来传位给姬昌,即殷朝的西伯。姬昌的儿子名发,伐纣成为周武王,尊昌为文王。

 

这是描述泰伯三让天下的大致情形。意思是说:“泰伯,他可以称为至德的人了。”为什么他可以称为至德呢?孔子接着说:“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三,多次。民,百姓。无得,此二字非常精彩,即无心于得名利得权力,所作所为从纯净的本心本性流露,无我无私,利益天下百姓。泰伯之让,无名无相,无迹可见,无得亦无失,也是三轮体空的让位。所以百姓无得称之。意思是:“他多次让了天下,但百姓拿不到具体的事迹来称赞他。”

 

孔子为什么称他为至德呢?春秋时代,臣弒君,子弒父,争权夺利,尔虞我诈,背道而驰。泰伯这种让德感动了夫子,他极其称道,因春秋时代也急需这样的一副猛药,也是推行大同世界所需的。只有像泰伯这样有高等心灵品质的人,礼运大同的世界才能实现,才能真正做到天下为公,无欲无求,利益天下苍生呀!

 

 无生心解《论语》189 (2015年4月19日

 

泰伯第八【○二】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

 

孔子说:“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恭,肃敬又有礼的样子。劳,劳碌、辛劳、劳苦。慎,小心谨慎。葸,畏惧不前。乱,犯上作乱。直,率直坦诚。绞,急切,像两根绳相交的样子,愈绞愈紧,心也如刀绞。

这里有四个“无礼”。一种解读是,无礼即内心没有恭敬之心,不明白何谓克己,悖离了礼节;还有一种解读,无礼即无理,没有了理性理智,也就没有了秩序,乱套了。两种解读在这里皆有。意思是:“表面给人肃敬没有克己之心,又违背礼节,没有了秩序规矩,就是劳碌辛苦,还是无功;看似小心谨慎而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礼节,就会畏惧不前;勇敢的人但不合乎礼,就会犯上作乱;直率而不知何谓礼,就会责人急切,令人不堪忍受,心如刀绞。”

 

这是孔子描述自己所见到的,有着肃敬、谨慎、勇敢、直率这四种良好心灵品质的人,也可能会给他人不舒服的感觉。为什么呢?夫子只用“无礼”两个字来描述。在“恭、慎、勇、直”背后要么缺少礼,要么背离了礼,自然就会浮而无根,也就是浮在表面上。这四种品质未能全然溶入整个活生生的生命中,所作所为皆以自我为核心去考量,自私自利,也就会有这样或是那样的弊病。

而夫子不同的是,他所作所为皆从纯净的本心本性流露,无我无私,无欲无求,他的恭、慎、敢、直是自然流露、毫无造作的,是超越了礼,与道合一。是合乎道或礼,还是无礼,夫子自然能够观照得清清楚楚,不会冤枉他人。就如同书圣王羲之评他人的书法,是几近道,看得清楚又公允的呀!

孔子是如实看到了现实的问题,也知道问题本身就有答案,无须作回答,可以自己去反思、亲证,自己去解决。所以他只是把问题摆出来,知道当下实际存在的问题,好解决的。

 

又如何利益百姓呢?他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君子,在这里是指居上位又心量广大的人。笃,诚而厚重又心意不改变。亲,亲属或亲近的人。兴,兴起。故旧,老朋友。偷,不厚道。意思是:“在上位的君子以身作则,诚心厚爱自己的亲人或亲近的人,则百姓自然会效法,也自然就会兴起为仁、行仁的风气呀!还有若能不遗弃自己的老朋友,百姓也会思齐,民风自然也就会厚道而不偷薄了。”

 

 无生心解《论语》190(2015年4月20日

 

泰伯第八【○三】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

 

曾子得了重病,召集弟子们到他的身边,说:“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启,开。使弟子掀开衣衾,视其手足。《诗》,是引《诗经·小雅·小旻篇》。战战,恐惧的样子。兢兢,戒谨的样子。如临深渊,害怕掉进去;如履薄冰,害怕陷入。意思是说:“看看我的手和脚吧!《诗经》上有说:‘小心再小心呀!像临近深潭岸边,唯恐坠落下去,又象是踩在薄冰上,唯恐陷入冰下的水里一样。’”

我们知道在《孝经》中孔子与曾子对话有云,以不敢毁伤身体为尽孝之始,以立身行道为尽孝至终。曾子是力行孝道,平时功夫就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他也是在践行性命双修,不敢一时疏忽。

  

直到面临身死时,他才说;“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免,一种解释是全而归之,也就是曾子曾说的,“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而第二种解释是,免,免于刑戮;刑,亦有毁伤肉体之意。譬如,古代的墨刑、劓刑、脚刑、宫刑等,司马迁就是受宫刑。免,也是免于损道。意思是:“自今而后,我知道可以免了!小子呀!”他到了临终前才敢说一个“免”字,就是免于刑戮,身体不再受到毁伤,也是免于损道,也让弟子们记得。这就是曾子对弟子最切实的身教呀!

  

此章是曾子在临终前对弟子们的叮咛。嘱咐弟子们,最重要的不是他留下了多少财产,有什么仇要报,也不是怎么取得多少财富或保住金玉满堂,或是什么秘籍配方、寻宝图啊。这些都不是,而是现身说法告诉他们,人生难得,要珍惜自己神圣的生命,小心翼翼,不敢毁伤,这是孝之始也,也是仁之本也。要珍爱健全的身体,去体道、悟道、行道、与道合一,让生命的意义发挥出来。同时,也是告诉每个人,大家都有无尽的宝藏,静下心来,慢慢去开发它,恢复本有纯净本心本性,成为无限可能。重要的身外之物呀,小子谨记呀!

 

 无生心解《论语》191(2015年4月21日

 

泰伯第八【○四】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有疾病,孟敬子去探望他。曾子主动给予赠言,也是他的临终善言。先是表明自己是掏心掏肺、发乎肺腑的,说:“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意思是:“鸟快要死时,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要死时,他说的话是充满善意的。”这里不要问为什么,这是法界大自然真善美的自然流露。

 

曾子是要告诉孟敬子以君子修身之道,他说:“君子所贵乎道者三。”贵,重视。道,中道,也可以说中庸之道,全然活在当下。意思是:“君子所最看重的是行走在中道上,是全然活在当下。”

 

这具体要从身、口、意三妙行上去下功夫。

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动,指行走坐卧,一切身行。容,从容淡定。貌,样子。斯,代词,这。远,远离。暴,粗暴、暴躁。慢,傲慢、我慢。意思是:“行走坐卧流露从容淡定的样子、气象,内心自然是远离暴躁我慢的。”大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去体证,当你暴躁我慢时,你是不是能全然溶入当下,你的行走坐卧是不是能从容淡定?唯证乃知。

 

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正,纯正、纯净如虚空一样,无正无邪、无善无恶。颜,脸色。色,指面部表情。近,接近、几近合一。信,信有本自具足的本心本性。意思是:“流露着纯净无邪的脸孔,即天使般的脸部表情,这接近与他自己纯净的本心本性合一。”

 

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出,从口流露出来。辞,言语。气,音声。倍,同背,违悖。意思是:“能够清楚知道自己说出来的每字每句的言语、声音、语气,自然就会远离鄙俗背道。”这身、口、意三方面是太重要,能否清醒明觉地活在当下,决定了一个人的智慧是否被开启,生命的能量得到释放,生命的意义发挥出来。

 

至于其它方面,曾子还接着说:“笾豆之事,则有司存。”笾豆,礼器,笾是竹做的,豆是木做的。有司,管事者。存,在。意思是:“至于些礼器之类的事,都有专人在那里负责管理,用不着你去操心呀!”也是提醒孟敬子不要困于“笾豆之事”,而忘了修身之道,这是本末倒置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应皆以修身为本。谨记在心!

 

 无生心解《论语》192(2015年4月22日

 

泰伯第八【○五】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

 

曾子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能,认为自己很有才能又有学问,也认为“人定胜天”,不断在展示我是我能我慢的人。不能,不是真的不能,而是自我已消溶了,来到无我的境界,是一体的世界。随顺其当下一切因缘,开启本自具足的无尽宝藏,其余的一切就交给整个宇宙大自然,至于结果就随缘吧。多,知识量很大,是博学多闻的大学问家,为学日益,不断在做加法,忙忙碌碌在摘叶寻枝。知识愈多,愈茫然迷惘,愈痛苦不安,这是肯定的。寡,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是不断在做减法,来至直截根源,是“绝学无为闲道人”的境界,是安详自在的。

意思是:“自己认为是才能高的人,去问没有才能又是愚不可及的人,已是知识量多的大学问家,去问知识量少的得道者。”这也是实相描述。为什么这样说呢?

 

曾子接着说:“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若,用得非常妙呀,含有深意。是不断在转化、变异的,生生不息,似有似无,若实若虚,就像《心经》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犯,冒犯。校,计较。意思是:“将有形有相有限转化无形无相无限,将实实在在也转化为虚无虚空,有人冒犯他,他从不去计较。”这就是什么人呢?是得道的人,是来至心与空相应,溶入空,也是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人呀!

曾子由此想到了颜回,便说,“吾友尝从事于斯矣。”吾友,指颜回。意思是:“以前我的朋友颜回是曾在这上面下过功夫的。”此章是通过曾子来描述颜回的实际情形。他是已来到“无能、无多、本无、本虚”,也是见不到“有犯者、犯事及受犯者”的境界的人,其实就是三轮体空了。他是孔子心法的真正传人呀!

 

 

 无生心解《论语》193(2015年4月23日

 

泰伯第八【○六】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

 

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六尺,指十五岁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孤,死去父亲的十五岁以下的孩子。此处所指的是尚未成年而登基继位的年幼君主。意思是:“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这是其中一方面,曾子觉得还不够,便说:“可以寄百里之命。”百里,指大国,方圆百里的诸侯国。寄,委托、寄放。也就是说:“可以把方圆百里大的诸侯国政令委托给他。”

能做到这样的人,历史上有几位呢?已经是很少的了。但在曾子心中还有更重要的,那是什么呢?他说:“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大节,关乎个人生死存亡。夺,改变、动摇。意思是:“临到关乎自己个人生死的大关节处,也动摇不了他。”

 

曾子描述了可以托孤、可以寄百里、临大节而不可夺其心的人。他问自己说:“君子人与?”这样的人可以称为君子吗?自己回答说:“君子人也。”真的可算是位君子呀!

 

此章,曾子是要让弟子们静下心来,回来问问自己是否称得上是位君子吗?你也回来问问自己,问问寒窗近二十年的大学生、硕士、博士生们,有的读了很多经典,已是大学教授、大学问家、大师。譬如国君真的把幼君托付给你,把百里的诸侯国的命运也交付给你,你能否经得起这么大的诱惑,做到“临大节不可以夺其志”吗?如果经不起诱惑,只能证明这与你读了、背了多少部经典没有很大关系,跟读了多少本专业书也没有直接关系,而与每个人的志向是有绝对关系。

 

“临大节不可以夺其志”的人,是真正志于道的人,是能经得起诱惑。就像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颜回亦是“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这样的人,无我无私,无欲无求,就是“朝闻道,夕死可也”的境界,是君子人也。这样的人,我会愿意把所有财富及孩子托付给他,而且心安又幸福呀!你愿意成为这样的人吗?也问问自己是不是这样的人呢?

 

 无生心解《论语》194(2015年4月24日)

 

泰伯第八【○七】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士,士农工商四类的士,士人即是古时读书人,不生产、不盈利,而是尽全力学道。弘,心量广大、广阔。毅,自强不息、坚强。意思是:“一个士人,不可以没有广大心量,要能自强不息。”

 

曾子说:“任重而道远。”意思是:“因为士人的责任重大,所行之道是遥远。”何谓任重呢?曾子说:“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把行“仁”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这难道不重吗?何谓道远呢?曾子说:“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这个重担须到死才放下,难道不远吗?”

 

 此章是曾子对自己作为士人所走过的心路历程实际描述,也是给弟子们或未来士人的目标方向。曾子是有弘毅之德,同时又是以仁为己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活得十分辛苦。

 

我在解读此章时有切身之感,内心很沉重又难言之痛。从“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可看到曾子不知何谓真正的仁,还未能体仁悟仁行仁,不知道仁不远人。自然他的所做所为是为了实现行仁,可是自己还未能亲自去行真正的仁,是不能协助其他人去行仁,所以自然是任重又艰辛。又从“死而后已”四个字中,见到曾子未得孔子之出世心法,因为他只有到了死才能肯放下,而这种放下是不得已地,是无可奈何地,是被动放下。

 

 而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则是与道合一,死而无憾的。是自然而然地放下,已找到自己真正的皈依处,溶入一体的实相世界。他所体证的“死”是那么淡然从容。孔子又云:“未知生,焉知死?”他是活明白的人,亲证了死生一如,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宇宙大自然只有变化变异,没有生死。

 

出世间学问只有颜回能懂,夫子独叹颜回好学,也是真心话。而曾子真的只有世间学问呀!所以他活得很痛苦不安,也就不足为奇了。而你我是不是也有不安呢?若是的话,还是在苦海中浮浮沉沉,还是未了悟宇宙人生真理实相,未了悟生死大事。内心深处自然会有心不安,不知家在何处,是宇宙的流浪儿、孤儿呀!

 

 无生心解《论语》195(2015年4月25日

 

泰伯第八【○八】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孔子说:“兴于《诗》”。兴,在《说文》里的解释,大意是起,起来。《诗》,指“六经”,《诗》《书》《礼》《乐》《春秋》《易》中的《诗经》。是“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山虫鱼之名。”这是说明《诗经》的作用,它描述的是上古宇宙大自然的真理实相,是让有志之士通过学习《诗经》,可以读懂大自然这无字天书的。

《尚书·舜典》云:“诗言志”;《毛诗序》云:“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而夫子的教育终极目标是“志于道”,这里的道,即是《中庸》里的“率性之谓道,道也者,须臾不可离”,也就是人人本自具足的纯净的本心本性。而《诗经》皆是先民从纯净的本心本性自然流露的,自然是超越二元对立的,即无邪亦无正。志于学的人是从《诗经》兴起了自心之志于道。

 

夫子十又五志于学,开始学的就是诗,但还不是《诗经》,为什么同时又要学礼呢?孔子说:“立于礼。”立,是“三十而立”的立,是特立独行的立,有了独立的思考又能克己的人,不再人云亦云。现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对宇宙大自然心有敬畏和尊重。这就是礼的核心。礼,《说文》中云:“礼,履也。”意思是说:“一个志于道的人,自由、独立既是有所为,也是有所约束有所敬畏。”

 

最终来至的境界,即是孔子说的“成于乐”。成,圆满完整。乐,它的核心是和而不同。是演奏时不同音调、音符、乐器的和谐,也是内心深处的和谐,自然流露着音乐的节奏、韵律、美盛、祥和。

《乐记篇》云:“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当每个人全然回到当下,全然接受当下的一切人、事、物,回到纯净的本心本性,保持归零的心,全然放松,自然溶入整个宇宙,与宇宙一起脉动,自然就是孔子的“七十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之境,即“成于乐”。自得天地之和,必与天然之序相合。

由此可见,孔子的教育是从诗、礼、乐等方面去考核弟子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富有情趣,有生命力,又能够独立思考也有担当。孔子真的不是至圣先师呀!

 

 无生心解《论语》196(2015年4月26日)

 

泰伯第八【○九】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孔子说:“民可使由之。”民,百姓。由,跟从。意思是说:“居上位的人协助百姓做事,有时只可以让他们依自己所引导的而行。”为什么呢?《孟子·尽心篇》云:“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其实就是说,百姓在做事时,是不想去弄明白什么;在学习时也不去详细体察,一辈子就这样做。用而不知其有道,习以为常,司空见惯。所以夫子说:“百姓可以让他们按照规定那样去做。”

 

孔子又说:“不可使知之。”意思是:“不一定要使他们知道其原因和深层次的道理。”为什么呢?譬如周公所制的“礼乐”是孔子梦寐以求恢复的,因周朝的礼乐与道、德、仁、义息息相通,施于政则国泰民安,施于教则人可为圣贤。这样的礼乐,绝大多数民众只是学而行之,但要让他们了解礼乐如何通达大道,连夫子的大部分弟子都听不懂,更何况其他人。

 

大道是言语道断的世界,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是不能用言语描述去使人知,但可使先行而后知之。即便是夫子,也不能用言语去描述。虽然每个人自己亲证,体悟也是千差万别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的体证是我自己的,你的体证是你自己的,言语的描述是非常有限的,是苍白而无力的,是无法对他人说明白的。即便是经典,也是无法圆满地描述真理实相,只是指月之指的手指。所以,夫子让百姓先去做,是智慧的选择。

 在这里,也给我一个很好的启示。自去年十月,福建安溪老家的百亩茶园全面恢复自然农法,做到无化肥、农药,无除草剂,当然也没有任何有机肥、酵素等。视杂草为宝,化吃茶叶所有的害虫为良友。其实,自然界无所谓害虫与益虫,皆是人类按自我意识来界定,贴上标签。顺我则是,即益虫;逆我则非,即害虫。

而在我所推广的自然农法中,只是回到大自然的心灵品质、特征特性中去,无益无害,无我无私,无欲无求,恢复茶园本自具有的生态平衡,让每一类物种,不论是“益”的还是“害”的,不论是杂草还是茶树,各自皆能找到自己的家,各安其位。

 

土地本是肥块,通过自然农法,我协助土地慢慢地恢复其本自具足的良知良能——肥力,也即生命力。整个茶园流露爱与慈悲,善待每一个众生,包括土地。慢慢地,茶园有了杂草、花,有了蝴蝶和蜜蜂,当然也有了吃茶叶的老朋友。茶树也很争气,也快乐,自强不息,向下扎根,向上抽芽,整个茶园变成乐园,充满着生机,而且目前已初具雏形了。

 

而在这过程中,有各种各样的言语、阻力,但真理永远在少数人的手中,不跟家人讲太多,只是要求他们按我所要求的先去做,损失由我补上,其它的他们不用知道。但慢慢地他们也就明白了。这与夫子是异曲同工,真的妙不可言呀!

 

 无生心解《论语》197(2015年4月27日

 

泰伯第八 【一○】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

 

孔子说:“好勇疾贫,乱也。”好,喜好。勇,勇敢、勇猛。疾,憎恶。贫,贫困。乱,犯上作乱。意思是:“一个人喜好勇猛又憎恶贫困、贫贱,像这样的人将容易犯上作乱。”

为什么呢?当一个人喜好勇猛时,他的内心深处必定是不喜好“不勇猛”的。当有不勇猛的人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的内心自然产生嗔,看不起这样的人又有我慢,即逆我者则非。当有勇猛的人出现时,譬如关羽、张飞、赵云一样的人,他的内心产生贪自卑。他会把这样的人当作偶像,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没有自己,也即顺我则是。若是憎恶贫困、贫贱,他的内心深处是有爱富的。

 

这样好勇、疾贫的人,是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中,内心有很多界线,活在苦海之中。他的内心是充满着贪嗔痴,未能清清浄浄,背道而驰,就是一直乱为。会用自我的好恶标准去界定,很多是不顺意的,就自然会看不过去,也就自然很容易犯上作乱。而君子能随顺其各种因缘各种境界,来之则安之,心安处处安、时时安。

 

孔子在春秋末年,他现观实相,在历缘对境中,发现有不少好勇疾贫的人,便告诉弟子们说:“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已甚,太过分。意思说:“不仁的人,若对他憎恶太过分,也将会犯上作乱呀!”为什么呢?好勇疾贫,本就是不仁。这样的人内心满是条条框框与界线,活在自我狭小的世界里,没有慈悲善待自己,是对自己不仁爱,也是不懂得真正仁爱他人,有时候还以为自己的好勇疾贫是在替天行道,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天经地义。这其实就是小人作乱,但往往演变为世间大祸。

 

防祸之端,首须在对待好勇疾贫即不仁之人时,不能憎恶太甚,而是长期渐渐以德化之,使其自新。这也是中道的智慧,稳健有力,不急不躁,没有后遗症,也能在根本上来协助这样的人成长,这是需要耐心、慈悲心、菩提心才能做到的。这真的不容易呀!

 

 无生心解《论语》198(2015年4月28日

 

泰伯第八【一一】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

 

孔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是夫子所敬仰思齐的圣人。意思是:“如果有一个人,他的才华和美德就像周公那样。”这当然是很好,值得肯定、佩服的。但孔子清楚地知道,即便有这样的才与美,也是要好好地去爱护它、珍惜它,而且让它的意义发挥出来。

譬如,地球母亲以前不就是有周公之才之美吗?那里都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蓝天白云,充满着宁静、清新与祥和。而如今呢?我真的是不想说了。大家好好去亲证,抬头看看天空,蓝天白云去哪呢?再低头去看看大江大河小溪小渠,清澈的流水,成群结队的鱼虾不见,去哪里?也可以看看柴静的视频《穹顶之下》。还有,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哪一个不是纯净的、天真无邪的呀!不就是“周公之才之美”那样呀,到了长大成人了,变成愁眉苦脸、郁郁寡欢、面目可狰,天使的脸孔去哪呢?

 

孔子知道每一个人皆有“周公之才之美”,也就是说“满街是圣人”,但今天却变成这样了。为什么呢?他说:“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骄,恃才凌人,展我是我能我慢,消耗自己生命的能量,也破坏地球,消耗资源。吝,舍不得把自己的才华及人,也就是不愿意协助他人心灵成长。意思是:“只要这个人有骄傲与吝啬,剩下那些才能也就不足观的了。”

 

此章,孔子也告诉弟子们,即使有周公这样的才德和学问,只要是“骄且吝”,不断在展我是我能我慢,比高、比大、比强,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中,也就是活在自我的世界里,在苦海中浮浮沉沉呀!又不能协助他人开启本自具足的智慧,这样的人就不值得再看下去呀。但是值得去反思反省,自己是不是就是这样的人呢?其实这样的人也是天使,就是我的老师呀!

 

 无生心解《论语》199(2015年4月29日

 

泰伯第八【一二】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

 

孔子说:“三年学,不至于谷”。谷,指功名利禄,当时的士读书人都是以学求仕。意思是:“有人学了三年,其心还能不用在功名利禄上。”孔子为什么这样感慨地说呢?绝大多数读书学习,的确是抱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的思想、观念,而且是根深蒂固。这也是当时绝大部分读书人内心的真实写照,读书的目的是在功利主义上,而非夫子所提倡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我们今日的教育更是基本上以分数为主导,一刀切,小升初是这样,够分数就进入省一级学校,初中升高中还是这样,高中更是这样。高三整年浸泡在题海、考试中,考到最后,题目一出现,直觉告诉你答案,唯一目标就是分数,就是进入全国重点大学,为父母争光,为全家人争面子。而毕业后,就有好工作、好待遇,或是自己做企业,就可在城市买豪宅、买小车、娶老婆和生儿育女,然后再挣更多的钱来培养孩子,有多余的钱就去摸一下麻将、投资股票、多买几套房子等,挣更多的钱,到最后一场梦一场空,内心痛苦不安,有的已是无可奈何离开这个世上,是不是这样呢?可以现观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或自己上一辈的人们,然后想想自己该是何去何从。这是值得去深观深思的。

 

 

所以,孔子才会非常感慨地说:“不易得也。”真的说的是实相,也是真实语。这样的人,真的是难得呀!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颜回的确如是,孔子是这样评价他:“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是值得这样的赞赏。

 

 无生心解《论语》200 (2015年4月30日

 

泰伯第八【一三】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

 

孔子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笃,是深厚的诚实,且厚而有力。笃信,就是深信人人皆可为尧舜,满街是圣人。自然而然就会好学,所学的一切皆是志于道,所作所为皆扣住整个学习的核心,开启本自具足的无尽宝藏,迈向高等的心灵品质,恢复纯净的本心本性。守,守住、坚守。守死,至死不移地坚守,也是直到自我死亡、消溶,自然与纯净、无善无恶的本心本性合一,即是“守死善道”。

 

若是还未至或已至“朝闻道,夕死可也”之境界,皆要如曾子说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尽量做到“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为什么呢?这里不是怕死,而是随时皆有生命的危险,是不小心而牺牲宝贵的生命,生命意义又未发挥出来。是不值得!

 

怎么样让生命意义发挥呢?孔子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见,出现、出来,让生命的意义彰显。隐,让自己的智慧含而不外露。意思是:“当全天下一片清净祥和安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和而不同,这样的时代,你就出来贡献你的智慧,把生命意义发挥出来;而当整个天下充满贪嗔痴,是自私自利、尔虞我诈、互相残杀时,人人活在恐惧之中,此时的你做一回缩头乌龟也未尝不可,不作无畏牺牲,韬光养晦,静观其变,等待良机。”

 

孔子又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意思是:“当国家一片祥和太平时,有你的用武之地,却没有把生命全然绽放出来,过着贫困又低贱的生活。这是一种耻辱,可耻呀!当国家上下都沉醉欲望之中,自私自利,相互厮杀,这时候,而是拥有很多财富且处高位,也是可耻的呀!”在夫子的心中,他永远坚守的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为什么是“耻也”,无须再回答,皆自明也。

 

 无生心解《论语》201(2015年5月1日

 

泰伯第八【一四】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

 

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谋,商讨。位,职位、爵位。政,正也。意思是说:“不在此职位或爵位上,就不商讨此职位上的人之所作所为正与不正呀!”

 

此章的内容,人们常常用于今天的对话之中,这里面是有多层含义的。也可以说,当一个人不在此职位上,也就不谋此职位上的事。特别是“不在”这两个字是有深意的,可以指没有得到职位或爵位,是真“不在”。你没有在这职位上做过事、亲证过,你是不了解这个职位的人,他的所作所为是否是正的。不能去商讨的,或者也无须你操心,因为是真的不在其位上。

 

“不在”也可以是身在此位上,心不在此位上,名存实亡,或是你有职位没有给实权,这也是不在其位,是更深层的解读。在此情形,你的生命皆没办法全然安住在当下这职位上,生命就不能够全然绽放,也就没有把你在这职位上的生命意义发挥出来,因为没有去深度开启、去体悟体证。你对这职位是真不知的,而又要去“谋其政”,是不能够如实地去谋,自然就会有偏颇、有失其客观公正的。

 

即使有时是善意地去谋其政,但若是缺少了深观,有可能是好心办坏事,这是常有的事。譬如没有结过婚的人,却去解决他人夫妻之间的纷争,是难于圆满的;即便结婚了的人,但在自己夫妻之间的关系中都没有处得融洽,也是不能解决他人夫妻问题的;即便是夫妻关系融洽的人,但不是当事人,不能了解他人夫妻之间个中的滋味。不在其位上,就不能解决他人的夫妻问题。这里有句老话,“夫妻床头吵架床尾和”;还有另一句,“解铃还须系铃人”。说明只有在其位,才能去谋位,这才是合乎礼,是真正的中道呀!

 

 无生心解《论语》202(2015年5月2日

 

泰伯第八【一五】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

 

孔子说:“师挚之始,《关雎》之乱。”师挚,鲁国乐师,名为挚。《关雎》,《诗经·国风·周南》之首篇。始,乐之起始。乱,乐之终,即收尾。周代各种典礼,譬如祭祀、大射、燕礼时,皆有音乐演奏,歌词就是《诗经》里的诗篇。这里有歌唱有吹笙,歌与笙相间也有相合,最后歌笙瑟等全部合奏。

意思是:“由太师挚的升歌为序曲开始,到《关雎》的合乐为收尾终结。”也就是说,重要典礼开始时,都是由太师率领专修音乐的瞽人登堂歌唱,典礼结尾时,歌唱吹笙等全部合奏名为合乐,所歌唱的辞是《诗经·国风·周南》里的《关雎》《葛覃》《卷耳》,以及《召南》里的《鹊巢》《采蘩》《采苹》,合为六篇,即为《关雎》之乱。

 

孔子只是在描述自己通过眼、耳、鼻、舌、身、意所现观的实相,不是无病呻吟的那种创作,而是述而不作,从纯净本心道心流露。他体验了师挚的奏乐,自始至终,声乐非常美盛,所以夫子由衷地赞叹说:“洋洋乎盈耳哉。”洋洋,描述音乐美盛之意。盈耳,耳朵里洋溢着美妙的音乐,全身心沉浸于其中,沁人心脾,美哉,妙哉!你我有此等情怀、此等闲心吗?所作所为是为了什么呢?有此等能力吗?若没有的话,最美妙的一切也是看不到的。静下心来,打开你的慧眼,幸福真的从未离开过呀!美就在当下,且是遍一切处呀,看到了吗?

无生心解《论语》203(2015年5月3日

 

泰伯第八【一六】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

 

孔子说:“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狂,粗犷、豪迈,多爽正。直,心中没有隐私,所作所为是自然的流露。不直,即曲也,是有隐私、不敢直露。侗(tóng),愚、无知。愿,谨慎、老实、厚道。悾悾(kǒng),老实、诚恳的样子。信,有本自具足的本心本性,人人皆可为圣贤,也就是有高等的心灵品质。

意思是:“粗犷又不正直,幼稚无知而不忠厚,貌似老实而不相信自己无尽宝藏。”在这里,孔子是如实描述,不带有色眼镜、主观色彩,清清净凈去现观出现在他面前活生生的实相。这代表一大群人,存在即是合理。

 

我品读近十种《论语》解读,不能让我信服,只能保留意见。多数是去批判,根据自我意识去界定、贴标签、去划分,认为这种人是不可救药、一无是处,无形当中就是树立了二元对立。大家静下心来,好好叩问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真的都是光明磊落吗?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语吗?自己真的是很老实忠厚、有智慧的人吗?

 

孔子只是把实相呈现给弟子们,没有作判定及结论,留下很多可能、气口(如围棋),去启发弟子们,协助他们读懂大自然这部无字天书。他只是很平和地说:“吾不知之矣。”意思是:“像这样的人,我是不晓得。”他不是真的不晓得。能提出“有教无类”,构建大同社会的人,是不会放弃“这样的人”。他呈现这个现实存在,是让弟子们自己去反思反省深观,自己去调理、去比对,是真正的无为而治,是治本又无后遗症。不愧是至圣先师,真的很慈悲,又很伟大呀!

 

 无生心解《论语》204 (2015年5月4日

 

泰伯第八【一七】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

 

孔子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意思是说:“在求学过程中,好像是学也学不完,学完了又不能完全掌握。更难受的是,勤学之后,犹如得了一些东西,又恐怕遗失掉。”这是孔子如实地现观实相,作了如实的描述,也正是弟子们真实的学习状态呀!这也就是“学海无涯苦作舟”,想要的学不到,学到一些了又担心失去,是在痛苦不安、拉扯的心境下学习,不能全然放松,与夫子的“乐此不疲,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又不知老之将至”的状态是相差甚远,自然效果会有天壤之别。

 

为什么会如此大差别呢?夫子是求智慧的,是回来自己身心上,静下心来读自己这部无字天书,是直截根源,来至一切经典的源头——宇宙、大自然、人生。而绝大多数人,是学习知识,“为学日益”,向外求索、忙忙碌碌地去摘叶寻枝,愈学愈痛苦不安愈茫然。最后葬送在无边无际的学海之中,还觉得“惟有读书高”,看不起读书少的人,也出现了鲁迅笔下“之乎者也”的孔乙己。今日也有不少现代版的孔乙己。

 

所以,要弄清楚学什么,为了什么去学,又怎样去学。方向比努力更重要。若方向错了,接下来的一切越努力,离道将是越远。我深知“悟后起修方真修”其中之真味。理是可顿悟,事是可渐修。譬如,六祖慧能就是顿悟又接受了禅宗的衣钵后,在猎人堆中十五年,历缘对境,去渐修,等到瓜熟蒂落时,才出来弘法,发挥生命的意义,馈众生。

 

 无生心解《论语》205(2015年5月5日

 

泰伯第八【一八】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

 

孔子说:“巍巍乎!”巍巍,高大的样子。是谁能让孔子如此震撼地、发乎心底地赞叹说“太高大啊”呢?又是做了什么事呢?孔子接着说:“舜禹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舜禹,在公天下的时代,尧禅舜,舜禅禹,二位圣王皆是受禅让而有了天下,非求而得之。也就是说,二位的道德与事功皆是纯净本心流露,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的心灵品质,是自然而然有了天下的。

 

更甚的是,二位有了天下后,而“不与焉”。与,去占有它,就是“功成而弗居”,就是法天则地,以法界大自然为师,无我无私,无欲无求。就像大自然中的“大地、流水、阳光、空气、虚空”那样的特征特性,对万事万物都有巨大的贡献。每分每秒每个当下,包括我们每个都需要大自然的地、水、火、风、空养育与支撑,但它们从来不会跟我们炫耀自己有多大的功劳,就不伐善,不夸功呀!

 

就譬如空气,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帝王将相,不论是凡夫、圣贤还是善人恶人,它都平等地养育着,无怨无悔。舜禹二位就是这样的心灵品质,就是本自具足的纯净本心本性,即“明明德”,也就是心与空相应,自然所做的一切皆是三轮体空。无求亦无得,随顺每个神圣的当下,随着每个神奇的因缘,神圣生命全然绽放,发挥生命的意义,馈天下苍生。舜禹就是孔子心中的圣者,也是夫子自己的人生,能不赞叹吗?

 

 无生心解《论语》206 (2015年5月06日

 

泰伯第八【一九】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

 

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大哉,是夫子赞叹尧帝真伟大。意思是:“伟大啊!就像尧的为君呀!”为什么是“大哉”呢?孔子又赞叹地说:“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巍巍乎,高大的样子。唯,独、只。天,宇宙、法界、大自然、虚空。大,广远、无边无际。则,效法。也就是说,“高大呀!独有宇宙大自然是那样广远、无边无际,唯有尧帝效法大自然,有宇宙大自然一样广大无际的心量,心与虚空相应,又溶入虚空。”

 

孔子又说:“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荡荡,就是空广、广大的样子。尧的所作所为皆从纯净的本心本性,即明明德,如佛光普照,广远无际亦无边,遍一切处一切时。无我无私,无欲无求,犹天地生万物而不言,也就是“长而不宰,为而不恃,居而不有”。

据史书记载,尧帝出游庸衢,见有老人出壤而歌:“日出而作,出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王于我何有哉。”可见当时百姓生活安然自在。

 

还有,夫子又说:“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焕,光明灿烂。文章,礼乐法度、典籍,是寻宝地图、指月之指。意思是:“高大呀!尧帝他有各种的成就及功德。又是光明灿烂呀!他留下了很多礼乐法度的典籍,协助人去读懂大自然这部无字天书呀!”孔子也是通过尧帝的协助,直截一切的源头,去亲证《易经》中“简易、变异、不易”的真理实相。超越了二元对立,溶入了一体的实相世界,以平等心去对待一切人事物。孔子正是懂了尧的清净本心,也听懂了大自然在呢喃、诉说。

 

 

 无生心解《论语》207(2015年5月7日

 

泰伯第八【二○】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

 

“舜有贤良之臣五人,天下就得以治理呀!”此五人是,禹、契、后稷、皋陶、伯益。禹是夏朝的始祖;后稷是周家的始祖,教民稼穑,有德于民。契是商朝的祖先,再加上皋陶和伯益。舜帝有这五位德才兼备的良臣,就把天下治理了。而武王自己说:“予有乱臣十人。”予,代表周家。乱,治理,与治意同。此句是周武王伐纣誓众之辞,意思是:“我周家有治理天下的贤臣十位。”这十位分别是周公旦、召公奭、太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邑姜。其中,邑姜是周武王的妻子。

 

这上面是舜、周王用人之描述。孔子对过去很多史实有相当的考证,才发出这样的感慨与赞叹。他说:“‘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唐,传说尧在位的时代称唐,舜在位的时代称虞。斯,指人才。盛,盛多。意思是:“天下人才难得,不是这样子吗?只有尧舜的时代人才辈出,人才兴盛。而周武王有十个贤臣,其中一个是女的,九个是男的,女的就是周武王之妻。”

 

孔子为什么这么说呢?是为了说明为什么要恢复周礼。周朝已是礼运大同的社会,很伟大,只有周朝才可以与尧舜时代相比,夏商之际不是夫子心中的大同社会。孔子心中的大同社会就是周朝,自然是赞叹不已。周朝也的确是名副其实。

 

他说:“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意思是:“商朝末年,天下已有三分之二投靠周文王且响应他。可是周文王还是率各国诸侯服侍纣王,无谋逆之心,以自己的行动感动、劝谏纣王。周家之德可说已到极点,真的太伟大呀!”有能力而未动心动武,是周之至德。

 

但到了周文王末年,纣王已是太甚了,无可救药,若再不伐纣,将会酿成大祸。那周家将是历史之罪人而非至德。至德,所作所为是从纯净的本心本性流露,行走在中道之上,自然就是恰到好处。这是周家的了不起之处呀!这也是孔子所赞叹不已的地方呀!

 

 无生心解《论语》208(2015年5月8日)

 

泰伯第八【二一】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

 

孔子称叹大禹说:“禹,吾无间然矣。”间(jìan),本意是缝隙,这里是当“非议”的非字,是浑然一体的。这里的意思是:“大禹,我是无可非议、无可挑剔,他太好了,没有什么话可以形容他呀!”

 

能让夫子如此之赞叹,大禹是如何去做到呢?孔子自己一一道来,一是“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菲,薄也。致,专注于。孝,孝敬。鬼神,与宇宙大自然是一体的,是因缘和合而真实存在,又用肉眼是看不到的,是玄之又玄、难以用言语去描述的,存在于天地之间,暂且定为天地父母。

意思是:“尽自己微薄的事物,拿美食致力于孝敬鬼神,也就是祭祀鬼神。”从这里看到,大禹敬畏天地父母、感恩天地父母,饮食极简,只有基本需求,而非是欲望之需,给天下苍生做了榜样,让全天下人去思齐。

 

孔子说:“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恶(è),表简朴陈旧。黻(fú),古时天子临朝或祭祀所穿的有花纹的礼服,而所戴的礼帽称为冕。意思是:“自己平时所穿的衣服简朴陈旧,但在祭祀时穿戴上美丽的衣冠。”这里又看到,他对天地父母的恭敬、不敢怠慢之心。

 

 

大禹对自己的居住条件有何要求呢?夫子说:“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卑,破旧,卑下。宫室,古代的宫不指宫殿,而是指住家。沟洫,古时井田制,井间有灌溉水沟,大沟名洫,沟洫指农田水利。意思是:“他不注重自己的住家,住房破旧又矮小,而尽财力、人力来为百姓开水利、修水道。”

 

这些都是大禹的功德,他“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生而不有”,生活的需求降至最低,神圣的生命全然绽放,生命意义发挥出来,利益天下苍生,所作所为从纯净的本心本性流露。怪不得夫子再次赞叹大禹,他说:“禹,吾无间然矣。”真的是无法用言语形容他。他就像太阳,阳光普照,无我无私,无欲无求,溶入一体的世界,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