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读论语之 与衣狐貉者立

 我的图书馆1m7r 2021-11-13

转载(原创)


我读论语之 与衣狐貉者立

/晨客 整理/墨吟


这一章可以想见子路之性情风采。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子罕篇第九·二十七)

衣,作动词用,穿的意思。敝,坏的意思。缊,读:yūn,旧的丝棉絮。“衣敝缊袍”,也就是穿着破旧的棉袍,“与衣狐貉()者立”,跟穿着狐貉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两相比较,一贫贱,一富贵。子贡曾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学而篇第一·十五),贫而无诌,已是不易。而与富贵者同立,贫贱者能有不自卑之心,更是极难得的修养。子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而不耻者,其由也与!”,而不以此为耻的,大概只有子路能做到吧。

孔子说,贫而无谄未若“贫而乐”(学而篇第一·十五)。孔子学生中,能做到“贫而乐”,恐怕只有颜渊一人,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篇第六·十一)。后来有原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当时相卫,大搞排场,讥原宪“夫子岂病乎?”,原宪以“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对之,使子贡大惭而去。原宪固是“贫而无诌”,但终究失之于傲(《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参呢?也穷,“緼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屦而踵决”(《庄子》杂篇·让王第二十八),但却是固守之志,以至临终,有“而今而后,吾之免夫”(泰伯篇第八·三)之叹。子路虽不是“贫而乐”,但你看他,立于达官贵人之前,不自倨自傲,不自轻自贱,淡然自若,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气度风采和胸襟修养,不同凡响。

不耻者,其实更需一种不自卑的心态在内。如何能不自卑呢?“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出自《诗经·邶风·雄雉》。忮,读zhì ,害的意思,“嫉人之有而欲加以害伤之心也”;求,贪的意思,“耻己之无而欲求取于人”(钱穆·《论语新解》)。臧,读zāng,善的意思。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孔子称赞子路,心无贪念,无欲无求,不嫉不害,所以自然而然就有一股气度风范,可以做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

子路是孔子最忠心的弟子,也是孔子最直爽、最可爱的弟子。有了老师的这句表扬,子路竟然“终身诵之”,反复的不停的背诵。子路真的是把老师的话当成教条一般,后来他在卫国内乱中杀身成仁,结缨而死,成了孔子弟子中为道义而死的第一人。当然,子路的这种性格也阻碍了他在道德学问上的进一步发展。孔子当然也看出这一点,所以又批评他“是道也,何足以臧?”,只做到这样,怎么算是足够好呢?这是教导子路,学无止境,你应该继续努力,有更高的更远的志向。

这一章读到后面几句,竟有些感动。子路之于孔子,孔子之于子路,师生朋友情长意深。再者,孔子教导学生,无不勉其奋进,谆谆数语,更见其师者风范。《论语》之中,于子贡、颜渊、子张、冉有、子夏、曾参等人,皆有记叙,俱是如此。正可细细体味。


【武当一棵葱点评】一生有此老师,足矣,一生有此学生,足矣。说足,不说幸,是因了双方都那么的愉悦,大海拍打着沙滩,相互的歌唱。贫与富站一起,不改其色,并不是多么难以做到的事情,贫而无求,内心自在怡然,当然不去体会物质差距,富而多索,行止都在算计,反而总觉百般不足。但富而不骄,以至于富而乐施,那更是了不起的境界。子路天赋并不出众,对于道,虽有愚公精神,但这愚也当头,学习虽执着,但执着心本身就是障。儒释道三教大法,其实万法归一,无外乎人本。交替参阅,反而更有乐趣。

【中人点评】千仞壁立,无欲则刚。衣敝缊袍也好,衣狐貉也罢,拔干净不都一样,有什么好耻。不过衣敝不能失体,衣狐貉当然最好,但不能气傲。“是道也,何足以臧”。寒梅香自苦寒来,只知不耻而无梅香,与乞丐何别?

【稀夫点评】晨客的《我读论语之 与衣狐貉者立》是有感之作,且具普世意义。楼主的有感受表现在他对子路的理解和夫子的教诲上。楼主写道:“孔子说,贫而无谄未若'贫而乐’。”注意,这里所说的乐,并不是说因为自己没有钱而快乐得不得了,没有钱,快乐个啥,那个乐是犯傻。这里所说是子贡曾经的发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于是,不改其乐。作为孔子的学生子路做到了“贫而无诌,已是不易。而与富贵者同立,贫贱者能有不自卑之心,更是极难得的修养。”子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夫子夸他:“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至于说到普世意义,我们不妨冷眼看看当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不改其乐的事已经找寻不到了。而心悲于已穷,艳羡讨好鸡鸣狗盗、贪赃枉法之贼人的事例我们人人都可以说出一大堆。可见如今之时风是老夫子所没有料到的。楼主的悉心点拔,却指向了一个普遍存在。

在这事儿上老夫子还吹过牛,恰好就在这子路篇里。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此话怎讲?是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便可以搞出个样子,三年就一定会有成效。”很遗憾,世人冥顽不化,没有让敬爱的夫子在其理论形成后一展身手。

我们还听晨客说:如果说我们“跟穿着狐貉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两相比较,一贫贱,一富贵”而不觉得耻,并不是思想“耻己之无,而欲求取于人”,不是喜其富不富,而是心里追问其“仁”不“仁”,这种知“耻”不是近于勇而是直接的勇者为了。

晨客的读论语,篇篇都是好文,他并没有套用于丹等“坛坛都是好酒”的所谓心得,而是说出了自己的见解,自己对夫子的认识,这点尤为值得我们珍视与学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