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味药,组成一张方,救了中国人的胃!事发东汉末年

 zhanggezhou 2019-08-03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医方临证指南》

论岐黄之道,谋苍生之福,欢迎各位读者。

今天这篇文说,咱们继续采撷中医之林的朵朵奇葩,共赏国医之妙,共品国术之美。

说什么呢?说说在东汉末年,横空出世的一张医方。这张医方,毫不客气地讲,救了中国人的胃。

为什么这么说呢?东汉末年,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悲苦年份。政治上的不稳定,连年的征战,让普通下层百姓颠沛流离、食不果腹、衣不遮体。在此状况下,老百姓的人均寿命很短,路有冻死骨的现象,或满门皆病死的惨状,时有发生。

这个时候,老百姓填不饱肚子。填不饱肚子的日子一长,老百姓难免就会有胃病。

有了胃病怎么办?得找医生看。找谁?汉末有一位名医,叫做张仲景。原本是长沙太守的他,偏偏无心权力之争,只是悲苦于天下苍生的境遇,所以一心为百姓治病调病,活人无算,故而号称医圣。

张仲景为百姓们调治胃病。日子久了,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

第一,患者的腹部,十分疼痛。而且这个疼痛有特点,就是喜温喜按。疼得实在厉害的时候,就用手按上去,会感觉好一点。就脉象来说,是细弱的、弦涩的。

第二,在腹部疼痛的同时,心悸心慌,面色无华,虚烦不宁。就是说,整个人处于一个惊慌烦乱的状态。他们跪在仲景面前,喋喋不休地倾诉自己的遭遇和病痛,言辞之间,神色极其不安定。

第三,这些人往往口渴,咽干,手足发热。

上述症候,有的人并见,有的人只出现其中的一两个。总地来说,这三个症状,是相对普遍的,很有代表性。

为什么会这样呢?张仲景在不断思索。为了找到答案,他和每一位患者,都要仔细地盘问、打探。

久而久之,他发下了一个共同的问题:老百姓吃不饱啊!没有东西吃,加上天寒地冻、流离失所,所以脾胃虚寒、胃气衰败。用中医理论的话来说,这就是中气虚败之象啊。

没错。就是这样的中气虚败,才导致了上面的很多症状。脾胃虚寒,温煦不及,于是腹部寒痛。中气虚败,不能化生气血,则气血无法濡养于心,所以就心慌、心悸、虚烦不宁、面色无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之气衰,营卫之气失调,则一身阴精匮乏,所以这个时候,患者就咽干口渴、手足发热。

到这里,谜团就解开了。看似不相及的三组症候,闹了半天都有一个病根儿,这就是脾胃虚弱、中气衰败!

到这里,张仲景算是彻底明白了。只要温中补虚,改变中气虚败的局面,一些症状迎刃而解。

想到这里,仲景先师拾起笔来,写了一张六味药的方子。他把方子记在案头,于日常行医的时候多加留意和应用,结果发现,果然如他所料:在温中补虚之后,腹中疼痛、舌淡苔白、脉象细弦、心中悸动、虚烦不宁、手足发热、咽干口燥等问题,一并解决了。

这张方,就是在中医世界里大名鼎鼎的小建中汤。方见——

桂枝9克,甘草6克,大枣4枚,芍药18克,生姜9克,饴糖30克。现代用法,是将除了饴糖之外的药物水煎,取药汁,然后加入饴糖,文火加热融化,分两次温服。

看官,您不要小看这六味药的小方子。这里面暗藏乾坤。

君药,乃是饴糖。饴糖可以缓急止痛,解决患者腹中疼痛的最紧迫问题。接下来,桂枝和芍药扮演了臣药的角色。桂枝和饴糖辛甘化阳,温补我们中焦的阳气。芍药和饴糖酸甘化阴,更好地缓急止痛。如此,中焦阴阳之气都得到了补充。营卫调和,则类似口咽干燥、手足心发热等问题可以解决了。接下来,用生姜和大枣健脾益胃,调和营卫。生姜可以帮助桂枝温阳散寒,大枣可以帮助芍药养阴止痛。最后,甘草这一味药调和诸药,同时健脾益气,配合桂枝辛甘化阳,配合芍药酸甘化阴。

总而言之,这六味药,起到了止痛、缓急、温补中焦、调和营卫、补中益气之效,对于虚劳的腹痛患者十分适宜。

可以说,这样一个小方子,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因为在战乱频仍的年代,脾胃中气衰败、虚劳之人太多了。这是当时社会条件的产物。因此,不客气地说,这六味药组成的小建中汤,救了当时中国人的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立下了功劳。

时至今日,这张小建中汤的方子,依然被广泛应用在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神经衰弱等疾病患者身上,继续发挥着作用。

当然,这个方子,在具体应用的时候,需要变化加减。所以咱们一般人在借鉴应用的时候,务必有中医师的辨证指导才可以。切记切记。

总而言之,小建中汤,是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纪念的伟大方剂。她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难以言表的。所以,我们撰文为您介绍些粗浅的道理,供您品鉴、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