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仁由己”的伦理自觉— 发现人之为人的特有价值

 liuhuirong 2019-08-04
记者:有人认为,孔子思想是“仁礼之学”,其核心是“仁”。一万多字的《论语》中,把“仁”作为道德标准使用的地方就有105次。

  徐:孔子对“仁”有多种解释,其基本精神就是“爱人”。这里的人是泛指,包括一切人。在中国思想史上,孔子是第一个系统论述人的价值问题的思想家。孔子认为,“仁者人也”,即“仁”是人类对其本质的自我意识,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哲学思考。

  记者:孔子提出一系列重民、利民、富民、教民的主张,表现了明显的人道主义精神。这在当时,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进步。

  徐:能够进一步揭示“仁”的内涵的是“恕”。孔子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那就是“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要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又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充分体现了孔子对自我人格的发现与对他人人格的尊重。孔子还进一步要求把这种人道主义精神推行到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既考虑自己发展、也帮助别人发展的思想,表现了孔子崇高的精神境界和高度的伦理自觉。

  记者:伦理自觉与人生观之间有哪些必然的联系呢?

  徐:伦理自觉反映了一个人对人的价值的认识,而人的价值又主要体现在他的社会责任上。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生活在社会中,懂得个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要受伦理道德的约束。正因为如此,一个人伦理道德水平越高,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他的人生价值就越可贵。孔子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以德修身,以德处世,在服务他人、造福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记者:孔子对自己的一生有过这样的回顾:“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似乎主要讲的是他学习、修养的过程。

  徐:这段话既概括了孔子学习、修养的人生历程,也反映了孔子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取得事业发展,从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历程。孔子正是通过奋发努力、刻苦学习、自觉修养,达到了非凡的人生境界,为人类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记者:《论语》中有“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说法。有人据此认为孔子是相信天命的。

  徐:不能这样认为。这句话是子夏针对司马牛没有兄弟的感叹而说的。子夏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意思是说,人有无兄弟,何时生死,能否富贵,都不是自己所能决定得了的。君子只要敬慎修养,谦恭待人,四海之内就都是兄弟。孔子把生死、富贵等个人无法把握的偶然性的东西归之于“天命”,这样的“天命”体现了一种与偶然性辩证统一的必然性,并没有上帝特意安排的意思。“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他自己通过艰苦努力,“五十而知天命”。这里的“天命”,正如朱熹所解释的,“即天道之流行而赋予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也”,具有规律性的意思。

  记者:孔子曾称赞子贡能准确预测市场,通过经商改变自己穷困的命运:“赐不受命而货殖焉。”

  徐:在道德修养问题上,孔子更强调人的主观努力。他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吾欲仁,斯仁至矣”,充分表现了事在人为、积极向上的能动意识。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也是这个意思。孔子在道德修养等人力可及的范围内强调事在人为,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个人无法改变的、具有客观规律性的东西归于“天命”,正体现了他尊重客观实际的理性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