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没落于名医,名医败落于中药!

 瑶mm75598g76sp 2020-11-27


 专栏作者/栋哥

 实践工作者,边干边学边总结。共同分享,共同成长。


国家卫健委一纸公函(2019)【558号】把医药圈搅了个“底朝天”,文件中要求“处方中成药需经过不少于1年的系统学习中医药知识并考核合格;处方中药饮片需参加2年以上中医培训班(不少于850学时)并取得相应证书”。从事中药制剂生产、销售的企业闻讯后哀声一片。

虽然中医中药已有千百年的传承,但多年以来颇多争议,“黑”中医和“挺”中医两大阵营泾渭分明。“中医到底会不会瞧病、中药到底能不能治病”是争论的焦点。

究其根本,中医中药最重要的流传手段是“传承”和“师承”。虽然我们将中医中药归属为社会科学、实践科学,但往往因为缺少客观标准,以致从辨证施治到药材炮制,很多内容“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意会这种东西,会因为个人的理解力不同、角度不一致、视野高低而产生千差万别的分歧。

我们暂且搁置争议,看看近几十年来中医中药在哪里出现了问题,国家不断出台各项严谨标准、严格监管的政策法规背后有什么逻辑,今后中医中药的发展之路该如何顺势而为呢?

中医没落于名医

医疗行为是一种特殊的需求供给关系,健康的需求是刚需,而解决这种刚需的医生诊疗结果却因人而异。中医之所以没落于名医,确切来说,是在于名医的减少和匮乏。

学过医疗的人都知道,目前的医学高等教育,在人才梯队培养建设方面,器重西医有余,倚重中医不足,造成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且“断层”现象有愈演愈烈之势。

名老中医尚有、经典名方尚存,但是真正去钻研和学习“君臣佐使”、“辨证施治”的年轻医生凤毛麟角。因为没有鼓励传承中医、也因为没有限制处方权力,任何掌握处方权的医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随意地处方中成药以及中药饮片,甚至中药注射剂。医患关系在利益面前广为诟病,名老中医星星点点散落在民间。

据不完全统计,医疗机构中80%以上的医生都曾处方过各种中药制剂,但真正了解中医药学的不足12%。而处方中药制剂最多的科室依次为疼痛科(94.7%)、康复科(93.5%)、胸外科(93.3%)、老年病科(91.1%)、肿瘤科(90.6%),最后排名才是中医科,中药滥用现象的确有些触目惊心。

从这个角度看,规范临床医生处方中药制剂的行为,加强临床医生辨证施治、合理用药的学习,是利国利民的长远之计。一方面能够缓解不合理用药造成的医患矛盾,另一方面也使真心致力于发扬中医传统的年轻医师脱颖而出,造就中医名医的摇篮环境,成就真正中医中药的传承之路。

名医败落于中药

曾几何时,“老字号”是品牌、质量和服务的保证。我国化学药制药企业起步晚、时间短,说不好哪家可以称得上 “老字号”,倒是中医中药传承了几千年,诞生了“北京同仁堂”、“广州陈李济”等老字号的国药经典。

曾几何时,提到中药产品,“道地药材”是作为衡量是否纯正的重要标准。不过,过于“聪明”的生意人在药材制售过程中以假充真、真伪混杂、生熟不分、切制规格不规范等问题频频出现,名老中医有、经典名方在、证对方准药不灵,坑了道地药材,害了中医药事业。

为此,国家将中药饮片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进行管理。但在2000多种同名数以万计不同质的饮片“浩瀚海洋”中,仅仅有600多种饮片有国家质量标准,其它仍在延续各地地方标准进行监管。

其实国家为了倡导中药绿色产业的升级,给予了多方面的配套优惠政策。从不参加招标挂网、不占药占比,到医院可以保留25%的加成,甚至在医保管理方面,采用“排除法”:除了不予报销的品种,绝大部分按照医保甲类给予100%报销。这么多优惠措施,是其它化学药品和中成药可望而不可及的,怪只能怪部分生产企业怒其不争,仅仅盯着利润效益,却忘记了提高工艺、改善质量的制造本份。

在即将完成的新一版国家医保目录调整中,中药饮片将取消“排除法”而采用与其它品类相同的“准入法”,且调整的依据以《药典》目录为基础,此举将极大改善中药产业的良莠不齐、劣币驱良币的现有局面。

莫把固守当传承

中药产业既然要创新,就不能简单的“地标升国标”应付了事。这一点,化学药的创新和仿制质量标准更加完善、更加严谨。通过“一致性评价”,提升药物生物等效性、提高药效等效性,与原研药保持高度一致的等效。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中药产品缺乏客观数据、缺乏科学验证的基础问题。

国家提倡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并且将中医药定位于“治未病、保健康”领域,也是存在着这方面的顾虑。针对于中药注射剂,需要尽快完成“上市后再评价”、“真实世界研究”等课题,希望通过提高中药产品的大数据观测,使中医药更加符合新经济时代的发展逻辑。

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医药行业的变革和形势的发展,医药产业链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转变,固守传统固然可以延续传承,但是,一成不变只会陷入尴尬的境地。

创新是最终的国家战略,创新是医药产业必由之路。尤其对于中药制剂企业而言,莫把固守当传承,老老实实严把“生产质量”关,不断提高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踏踏实实补足“循证评价”关,做好基础数据研究和上市后再评价,让中医中药真正给广大患者带来福祉,让中医中药实现新时期“质”的飞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