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丛文俊的学书体会和书法作品欣赏

 余闲书屋 2019-08-04

丛文俊,1949年生,历史学博士,第七届全国文代会代表。现为中国书协理事、中国书协篆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西泠印社社员,吉林省书协副主席,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他被评为首届“中国文联各文艺家协会中青年德艺双馨优秀会员”,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一等奖,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等。多次应邀到韩国、日本、美国及香港、台湾等地参加学术会议并进行讲学活动。他发表学术文章200余篇,先后出版《商周金文》、《春秋战国金文》、《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书法史鉴》、《丛文俊书法研究文集》、《揭示古典的真实》、《篆隶书基础教程》等著作。

丛文俊书法创作的路子较宽,对甲骨、金文、简牍帛书、刻石、砖陶等古代文字遗迹,均有深入的研习和独到的体味。他的长处在于深入传统,明晰个性,渊雅脱俗,其书法如其学、如其文,书卷意趣流露其间。

【丛文俊的书学体会】

从我的学书体会来说,古人的经验、今人的方法,都不宜照搬,贵在自足自适,行之有效。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后天学习情况都不一样,对艺术的感悟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先要有自知之明,而后可以明书。

人对艺术的感知是有阶段性的,与知识、经验、能力成正比,如果阻滞在某一阶段,自矜于所获,则很可能永远停留在那个高度而定型。善学者宜日有自省,汰除缺陷,匡救不足,以便长久地处于充溢活力的进取之中。至于能达到什么目标,只能说是听天命、尽人事了。

如果能经常地把书写的思考置于艺术的、形而上的层面,对纠正以技法和视觉效果为书法全面内容的偏向,会有很大帮助。事实上,过多的考虑技术和视觉效果,就会与实用的书写有扯不断的联系,应该尽量避免。

古人谈论《诗经》,有“诗无达诂”之叹。书法是一种看似单纯,实则抽象而玄妙的艺术,也可以说“书无达诂”,对于书法艺术的认知是一个永远没有终止的过程。所以,能为自己找到一条接近成功、接近玄妙的道路,十分困难,也许倾毕生之力仍无法实现。

(图为丛文俊书法作品局部)

【理论研究】

晚清大篆书法兴起的原因- - - - - -晚清书坛在书法史上是一个特殊时期。杨沂孙、黄士陵、吴昌硕、李瑞清等书家以别具一格的大篆书体进行书法创作,吴大澂等书家甚至用大篆书信往来。是什么原因促使着这种文化现象形成呢?

自顾炎武的《金石文字记》问世后,钱大昕、陈介祺、王昶等学者相继出版金石著述。在这样的学风引领下,书家对古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钟鼎、诏版、兵器、铜镜、印章等器物上的文字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争相摹习。

清代文字学为大篆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段玉裁、桂馥、朱骏声等对《说文解字》的研究使得书家以能识别、书写古文字为荣。很多书家以《说文解字》中的字形为基础,对古物铭文进一步学习研究。

随着生宣纸的广泛使用,为适应其渗化快的特点,催生出了锋毫柔顺、濡墨快、含量足、出水慢的羊毫笔。这样的纸、笔,便于表现金石文字斑驳苍茫、天真烂漫之美,为晚清大篆书法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材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