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以为,得道的人,是道家传说中的仙人,至少是看淡名利、云淡风轻之人。 事实上,道存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只需要擦亮自己的心性,就可以见道。 道本自足,何须外寻? 得道的人,不一定隐居深山之中。相反,真正厉害的人,隐藏在人群中。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 一个凡人,要突破3重境界,才能到达无为,成为得道者。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老子说:
道家说,顺为凡,逆为仙。 修道,要逆向而行。所以,我们要倒着看老子这段话。 第1重境界:定。道家说,人生而来到这个世界,像无根之树,在茫茫人海中,随波逐流,无根的人,是定不住的,一生飘荡,精神得不到大自在。 对大多数人而言,定不住,就是无法自控。 有的人下定决心,要改变现状,结果第二天闹钟一响,又起不来,还是迈不出第一步;有的人天天喊减肥,看见美食却忍不住大吃;有的人明明知道一段感情不合适,却下不了决心,选择离开…… 生活中,大多数是失控的人。 只有少数能自控,能自律的人,这些人,都会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 定住自己,除了意志力,还要方法,要循序渐进。 人和失控的较量,就是一场能量的争夺。 打个比方,人占30%,失控占70%,毫无疑问,人是失控的。 但是,人有一个优势,可以一点一点地激发无限的潜力。 下一次,人占31%,失控占69%; 下一次,人占35%,失控占65%; 下一次,人占40%,失控占60%; ……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可以一点一点掰回局面。 人占51%,失控占49%; 这个局势,就会扭转,人开始掌握主动权。 人占90%,失控占10%;人就能稳稳地自控。 这就是“定”的方法。 一个人定得住,能自控,其实就是从外界收回和守住自己散发的能量,仅此而已。 第2重境界:静。
人如果能自控,能定得住,那么就自然而然,会静下来。 有的人想看书,却很浮躁,静不下来;有的人焦躁不安,却难以调息。很多人都能动得起来,但是能静得下去的人,却需要定力。
一个人想要彻底地静下来,就先要去除欲望和妄念,每天睡醒觉,头脑中总会有些声音,让你干一些事情,想一些事情,这就是妄念。 该起床,你就起床;该做事,拿起就做。你真正做的时候,不会乱想。没有实际行动,只在头脑中想,那就是妄念。 养成言行一致的习惯,提高行动力,是定静的基础。 第3重境界:欲。控制欲望,是人类最难做到的事情。 事实上,欲望越控制,就越强烈。欲望不能控制,只能调服。 调服欲望,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笔者之前,是购物狂,也是美食家,工作压力大,就靠买东西减压,靠吃好吃的东西,找到乐趣。相信,大多数人都是如此。 后来,经过7年的定静,潜心做事,欲望就渐渐地平息下来。 可以这么说,你定静的功夫越深,欲望就生不起来,渐渐入道,到达无为;反之,你定静的功夫越差,欲望就会翻来滚去,让人变得浮躁。 以上这3重境界,其实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你做到其中一点,其它的也会彼此影响。回归一个基本点,就是两个字:清静。
能清静的人,就能做到无为。 现代人,对无为的理解,往往是跑偏的。 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王弼,他对老子的解读,比较恰当,“道常无为”,是“顺自然也。” 所以,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就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该做事,就做事;该吃苦,就吃苦;该享福,就享福;该倒霉,就倒霉;该生病,就生病;该活着,就活着;该死,就去死…… 由此可见,顺其自然,说起来很简单,几乎没有人,能真正做到顺其自然,所以无法得道。 最简单的,也是最难的;最伟大的,也是最平凡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