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帅: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

 zdjphoto 2019-08-04

听伊讲(作者:伊晓婷)

千秋邈矣独留我,
百战归来再读书。
九帅收到哥哥亲手写的对联,也收拾起了心情。
九帅曾国荃。他的哥哥是曾国藩。
 
(曾国荃与曾国藩)
此时的曾国荃,征战十二年,九死一生。
刚刚收复南京不到三个月。
刚刚被加封太子少保衔封一等伯、赏戴双眼花翎也不到三个月。
刚刚四十岁,正当壮年。
却在无奈中急流勇退了。
《清史稿》中寥寥数语:“国荃功高多谤,初奏洪福瑱已毙,既而奔窜浙江、江西,仍为诸贼所拥,言者以为口实,遂引疾求退”。
退到哪里去呢?
仍旧回到乡间读书。
毕竟九帅在投笔从戎之前,不过一个书生。
 
曾国荃四岁读书,可称早慧。
八岁,因为一副对联而名噪乡间。父亲出下联“君子保身”,曾国荃对上联“帝乙归妹”。
对联可算旧时文人基本功,对联确也可体现旧时文人基本功。

对联不仅要求词语对仗、声律协调。还要求:

词性一致。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性要相同。 

结构对应。联文用词的构成、词义的配合、修辞的运用,上下联要对应平衡。 

节律对拍。联文语句的语流节拍,上下联要一致。
平仄对立。联文用词缀句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

语意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

“帝乙归妹”对“君子保身”,堪称佳句天成。

帝乙归妹是说商王帝乙杀了周族首领季历以后,商周关系恶化。季历之子姬昌继位后,积极蓄聚兵力,准备为父报仇。此时,位于商王朝东南的夷方也先后同孟方、林方等部落叛乱,反对商朝。帝乙为了避免东西两方同时受敌,也为了修好因其父杀季历而紧张的商周间的臣服关系,采用和亲的办法来缓和商周矛盾,稳定全局,希望唇齿相依的商周两大国之间彼此不记前嫌,亲善相处。姬昌审时度势,认为灭商时机还未成熟,为了稳住商王,同时争取充足时间,同意与商联姻。此事史称“帝乙归妹”,一时传为美谈,商周双方皆大欢喜,商周重归于好。

不了解典故、历史,难出此对。

十八岁时,曾国荃执意离京回乡,曾国藩送至芦沟桥,以诗为别,有“辰君平正午君奇,屈指老沅真白眉”句。辰君指曾国潢,午君指曾国华,老沅即是曾国荃。后来这几位弟弟的命运也大致如是,曾国潢留在家乡总理家务;曾国华奋勇杀敌却落得身首异处、死无全尸;唯有曾国荃,才是兄弟中的翘楚。所谓白眉典故,算是曾国藩标榜自家兄弟如同马良五兄弟,各个都好,而白眉马良是最好的。
二十八岁时,曾国荃以考试第一名的身份成为优贡生。
然而,也就是在这一年,太平军入湖南先后攻克道州、郴州。曾国荃致信曾国藩“省城三大宪皆太平之臣”“办事不足偾事有余用才不足忌才有余”。
也就是这一年,曾国荃跟随哥哥到长沙办理湖南团练。
从此投笔从戎。
 
从此时起,到攻克南京,十二年来,曾国藩曾三次投水自尽,曾国华、曾国葆战死沙场,曾国荃围困南京形容憔悴。总以为功成名就罢?然而不过三个月,便不得不辞职回乡,湘军也尽数裁撤。
曾国荃心中作何感想呢?
我们不便替古人揣度心中所想,只看他做了什么。
 
曾国荃还真是读书去了。
虽然蹉跎十二年,不太可能再去应试中举,然而这位优贡出身的国子监生当然不仅仅是赳赳武夫。
我们现在看《曾国荃全集》,一百七十余万字,其实也可算著作等身,然而曾国荃很以没有科举功名为憾事。常说“不能入读书门户,愧愤交集”,“生平以不能文、不中式为恨”,可也“不甘自居于赳赳之列”。
还在战争年代,曾国荃已经着手文化事业。
曾国荃出资刊刻的第一部书是王夫之的《船山遗书》。
 
曾国荃为何出资刊刻《船山遗书》呢?也有个渊源。
王夫之一生撰述甚丰,共一百余种,四百多卷。但他临死前嘱咐其子孙: “吾所著,非二百年后不能大行。”子孙守其遗训,除刊刻经注裨疏等二十多种外,其他都不敢出以问世。道光年间,邓显鹤“求船山遗书,船山之裔以为符二百年之说也,乃出稿付刊”。这是船山著作第一次系统整理出版,实际刊成的也只有船山经类著作18 种150 卷。
然而,这个很不完备的湘潭王氏守遗经书屋本《船山遗书》不仅刊刻数量有限,而且其板片又在咸丰四年( 1854) 太平军西征入湘时遭到损毁。
王氏守遗经书屋本《船山遗书》被毁这一年,曾国荃三十而立,组建了团练,正在家乡教书。
也是这一年,曾国藩发布《讨粤匪檄》:
自唐虞三代以来,历世圣人,扶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逮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谓惟天可称父,此外凡民之父,皆兄弟也; 凡民之母,皆姊妹也。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 商不能自贾以取息,而谓货皆天王之货; 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苏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 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出资刊刻《船山遗书》,正是为恢复被太平军破坏的传统秩序。或者说,不仅为读书,更为经世致用,为了以礼教聚拢士人,以维护礼教的名义反对太平天国的宗教思想。
出资刊刻《船山遗书》时,在同治初年,此书竣工时,曾国荃正要回乡读书了。
 
曾国荃出资刊刻的另一部书是李善兰的《则古昔斋算学》。李善兰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数学家,也是同治元年入曾国藩幕府,三年起在金陵书局校书。他撰有算学书多种,曾在战乱中散失,后逐渐搜罗朋友的传录副本,基本收全,加上新撰的,集成一箧,共有十三种之多,一直提心吊胆,害怕再次丢失。曾国荃得知这个情况后,慨然表示愿意资助其付梓。
同治六年,这套书终于得以刊行。
此时曾国荃解甲归田三年。
 
这位四十岁归田园居的儒帅被再次启用时,已经又过十二年。
这一次,山西遭遇二百年未遇奇荒,曾国荃奉命调补山西巡抚。坐镇一方,曾国荃一边赈灾,一边着手建立了山西省第一个官办书局:濬文书局。
可是开办书局第二年,光绪五年五月,御史梁俊就奏称晋省二麦歉收,民食紧要,应移缓救急,以救灾为第一要务,“请将该省书局捐项,派员分赴陕西、河南采买麦石,以备秋后散放麦种等”。
对此,曾国荃不得不上疏据理力争,直陈无书可读则无以激励士人上进。
第三年,书局之事继续被弹劾,光绪六年正月,为筹饷节流,朝廷谕令各省迅裁各局,并严厉要求“其某局应裁,某局应并,应留之局实在有事可办者约需几员,所有员役等薪粮共需若干银两,务当详晰奏报,于奉旨一月内迅速妥筹具奏”。
曾国荃接旨后,立即竭力清理。考虑到濬文书局不仅不能创利,而且需要经费支持,上年梁俊就有停办之说,势必在应裁之列。为了将书局保留下来,又避免为人所指摘,他想出妙招,
将之并入通志局。通志局是为纂修《山西通志》而设,而修志是治令之本,熙世之法,为清朝历代统治者所提倡,因此将书局并入通志局就既不违旨,又比较稳妥。
 
我读《清史稿》,卷四百十三列传二百即是九帅曾国荃。史书最后的评语是“曾国荃当苏浙未复,孤军直捣金陵,在兵事为危机,其成功由于坚忍。铲其本根,则枝蔓自绝,信不世之勋也。屡退复起,朝廷倚为保障,以功名终。”
然而民间传言的曾国荃,仍旧是挥金如土杀人如麻的形象。
回想曾国荃四岁读书,二十八岁投笔从戎,四十岁壮年归乡,五十二岁重新启用坐镇一方,其间无非“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在读书”。
或者退回乡间之时,容我读书真是福,看人饮酒亦如仙。

我于9月21日起,双周六(9月21日、10月19日、11月2日、11月16日、11月30日、12月14日)下午1:00-4:10,在上海开放大学阜新校区(阜新路25号),三号楼311教室,授课《中国法制史》。

欢迎报名上海开放大学法学专业。

详询25653114,或于本号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