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部《 内用曾国藩 》第一章 须先立坚卓之志之三:读书有方,身心兼治 ③

 陈之秀 2022-08-03 发布于北京


01

曾国藩从刚方有余到懂得藏锋和圆通处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经过了炼狱般的砥砺。他入仕途,以孔孟为宗旨积极入世,对自身的修养严厉冷酷,一丝不苟,对社会抱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坚定胸怀。持身严谨,奋发向上,关心国事,留心民情,因而赢得朝廷的信任和同僚的尊崇,十年京官春风得意。正是抱有这种信念,以一文官而白手建军、治军,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出生入死。但是,后来为什么皇上反而不信任自己呢?而且许多人都忌恨自己?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曾国藩又日夜苦读,重阅史书,希望能从这些历史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然而,这些书他已读得烂熟了,重新翻读,只能找到自己过去的思维印迹,并未发现新东西。

在百思不得其解时,曾国藩试图绕开儒家经典,到道家那里寻求真经。为此,他认真阅读了以前看过,但并不相信的《道德经》、《南华经》等老庄的著述。这些书名为出世之学,但曾国藩这次重读,却为他的立身处世指点了迷津。同样为人处世,孔孟主张直率、诚实;而申韩等法家却主张以强碰强,以硬对硬;老庄则主张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曾国藩用道家的思维对比自己过去的行事,他发觉自己处处直截了当,用的是儒家的至诚和法家的强权,表面上痛快干脆,似乎是强者,结果处处碰壁,实质上是失败,是弱者。到头来弄得上上下下到处是敌人,前前后后处处是障碍。过去也知道大方无隅、大象无形、大巧若拙,但一直没有真懂,所以自己的行事恰好是有隅之方,有形之象,似巧实拙。而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是无形无象、鬼斧神工的。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太妙了!读到这里,想到这里,曾国藩如同从黑夜里一下子走进了光明世界,顿时豁然开朗。


02


自此之后,曾国藩行动做事,由以前的方正变为后来的圆通。他大彻大悟后的巨大改变,使他的朋友都有所感觉,胡林翼就说他无复刚方之气。出山之前,他对清廷上下的官场习气很是反感,而再次出山之后改弦易辙,稍觉相安。18586月,曾国藩再次出山,品味了大柔非柔、以屈求伸这一处世哲学的妙处。他再次出山,由于经历了一番自我改造,懂得了圆通处世,终于完全改变了家居前的困守地位!

曾国藩是通过读书走上仕宦之途的。不仅如此,他还读书有道,从书本中领会了行军打仗之术,树立并实践了报效国家、明道经世的远大志向。他曾经说:废志无以成学,废学无以成才。由此可见,他对于读书学习的看重。

曾国藩以书生身份领兵打仗,获得成功,决不是侥幸。当曾国藩供职京师的时候,通过大量的古代史籍阅读,对一些现实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考研。有了这些坚实的学问积淀,曾国藩一当权便能学以致用。这也是受到经世致用思想影响的结果。

所以,只有真才实学,方能获得成功。很多人以为读了四书五经或者可以写文章就是有真本事,其实这跟真才实学是两回事,就好比今天考到北大清华,或者读到博士后,书是读到顶了,但并不是说就一定有真才实学,就像很多人觉得官位高就是有本事一样,这不是一回事。曾国藩利用自己在翰林院比较空闲的期间,如饥似渴地读了很多实学的书,所以他一生能够遍兼五个部的副部长。



03


在曾国藩读书榜样的示范下,湘军将帅们则是把孔、孟、周、张、程、朱,直到船山的圣贤学脉、儒家道统作为自己的思想信仰,并把《船山遗书》(特别是其中的史论)当作千秋金镜、帷幄珠囊来读的。

曾国藩在《船山遗书》刊刻之先就大量反复地阅读了能够寻找到的船山著作,尤其对于《读通鉴论》、《宋论》等史论性著作已烂熟于心,多有心得体会,日记中均有记载。

在他的推荐与倡导下,一些湘军将领也早在曾氏兄弟刊刻《船山遗书》之前就已开始研读船山著作,而在《船山遗书》刻成之后更加形成高潮。当然,这批将领也不是仅仅研读船山著作,而且也像曾国藩一样,从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广搜博取,以求治国用兵之道,为其军政实践服务。

正如郭嵩焘所说:“军兴以来,湘人起文学任将帅,肩项相望。一时武健强力,多知折节读书。军行所至,闻弦歌之声。”大批湘军将领多是从一介书生、布衣寒士而投笔从戎,从文书、幕僚或中下级军官,一跃而成为统兵作战、独当一面的高级将帅,不少人成为巡抚总督一类的封疆大吏,有的甚至成为清朝中央政府的尚书、军机大臣、大学士。

他们异口同声地赞颂船山、弘扬船山,显然从《船山遗书》中获益匪浅。光绪年间湖北学政孔祥麟说:“船山所著史论,具上下古今之识,指陈历代之兴衰治乱,是以咸、同之际,中兴将帅,半湘省儒生,其得力夫之之遗书者皆多。

盖夫之知明社之覆,前由武备之废弛,后由兵谋之未娴,故于历代兵事谋之甚详。湘人服膺其书,多明将略戎机,遂能削平大难。”这就充分说明了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将帅们为什么在戎马倥偬的战火中,如此认真地研读、刊刻、提倡、弘扬《船山遗书》的历史秘密。

通过研读船山著述,使曾国藩的经世致用的学术观点臻于完善,也使他的军功业绩如日中天。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对中国近、现代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活动于中国近、现代历史舞台上的各种人物,比如梁启超等,无不在不同程度上受过曾国藩的影响,无不像曾国藩那样去认真地阅读和研究船山学术。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没有一刻离开读书治学,无论是做官,还是打仗,他始终不离经世致用之学。

曾国藩读书之勤奋,古往今来都是少见的,他甚至到死都不愿意离开书本,他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生之事,相伴终生。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