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滨江地区曾是近代上海重要的交通运输、物流仓储和生产基地,聚集铁路南浦站、北票煤码头、上海飞机制造厂、龙华机场、上海水泥厂、白猫集团、上粮六库等大工业厂区,是一条封闭的传统工业岸线。 1943年日本出版的上海地图中,现徐汇滨江地区标注了不少信息,其中包括“南上海站”(即为铁路南浦站)、铁路走向以及“飞机场”等 | 图片来源: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 Digital Collections 20世纪30年代中期,龙华机场影像。各类飞机及库房等配套设施清晰可见。当时机库十分贴近黄浦江面,许多大型设备和部件都是由水路运抵 20世纪40年代,徐汇滨江地区航拍 | 图片来源:airspacemag.com 1979年航拍地图中徐汇滨江岸线及相关重要节点位置 | 图片来源:天地图.上海 2007年,徐汇区政府与上海市黄浦江两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签署《共同推进黄浦江沿岸徐汇区段综合开发合作备忘录》,明确“市区联手、以区为主”的建设机制以及“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开发原则,以土地收储、基础设施和公共环境建设为切入点,正式进行滨江地区功能结构的升级与以激发地区活力,推动城市“棕地”(废弃、闲置的工业或商业用地)的开发。
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北票码头 | 图片来源:《徐汇区志》 2000年航拍的北票码头及周边滨江区域 2002年拍摄的北票码头,背景为即将合龙的卢浦大桥 | 图片摄影:陆杰 2010年,作为上海世博会的核心配套区域,徐汇滨江完成企业搬迁116家、居民3500多户,土地收储约280公顷,改造亲水岸线3.6公里,建成30万平方米公共开放空间以及“七路二隧”等骨干路网20公里,推动滨江岸线从生产性功能向生活性功能转型。2015年,获建设部颁发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2011年,徐汇区对标伦敦泰晤士河南岸、巴黎塞纳河左岸等蜚声国际的滨水地区,以“上海西岸”命名徐汇滨江地区。2016年,提出并启动“西岸计划”用国际化的理念、国际化的方式、国际化的合作来传播中国文化、传播海派文化,推动中国文化和海派文化从“上海西岸”走向世界,成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与世界对话的文化大码头、大平台、新地标。加快实施西岸文化走廊“美术馆大道”战略。 改造后的徐汇滨江集工业遗产、文化、休闲及雅居为一体 | 图片摄影:杨焕敏 20世纪40年代拍摄的龙华机场机库 | 图片来源:airspacemag.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