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笻竹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新文学艺术的百花园中可说是群芳竞艳、百花争妍,硕果累累。唯独新诗园地还是一派凋零之象,至今没有走出一条繁荣之路,令愛诗者感到无诗可读,写诗者也无章可循。
到底什么叫新诗?到底新诗该有怎样的标准?在这点上如果能有统一的认识,统一的标准,也许就有了新诗发展方向的标杆。
笔者作为一名诗歌读者,凭着对诗的认识和理解,对繁荣诗苑的渴望和梦想,対新诗艺术的欣赏和需求,谨此提出几点浅见,以就教于方家。
诗首先是区别于散文、具有明快节奏、音韵和谐的韵文。新诗则是相对于五四以前的旧体诗而言的,她区別于旧体诗的最主要、最根本的特点,是不受严格的格律约束。所以新诗的发展繁荣之路,应是继承、发扬旧体诗除严谨格律约束之外的一切艺术特色之路。新诗又是在西洋诗歌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的启迪下发展起来的,所以新诗的繁荣发展之路,又应是学习、借鉴(注意:是“学习借鉴”、不是“摸仿照搬”)西洋诗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之路。基于这两点,我想新诗的发展不论其形式如何,都不能脱离以下标准,或者说基本原则。
第一、新诗应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合乎极大多数诗歌爱好者的欣赏需求。诗歌是文化产品,如果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能算是好诗吗?能被社会承认吗?现在那些闹哄哄的什么梨花体诗人、下半身诗人的所谓“诗”,连他们自己都说只是小圈子里的,连一点社会性都没有,自然与新诗无关。
第二、新诗应充分体现汉语语汇的音韵、节奏、意蕴等特点。我曾说:“诗是语言的艺术,更是艺术的语言”,这话应该可以成立吧。意思是说,诗人的情感、思想不是以日常直白语言表达的,而是以经锤炼、修饰、加工了的语言、即艺术化了的、诗的语言表达的。写诗的过程,就是将语言艺术化的过程。
汉语语汇之艺术美是特有的,是其他任何民族、任何国度的语言所没有的。既有其音韵的抑扬顿挫,又有其节奏的迭韵连绵,更有其意蕴的含蓄幽默。旧体诗在发展演变的历史长河中,这些特点的展现几乎到了极致,才有了脍炙人口的艺术魅力。新诗要走上繁荣发展之路,这传统当然是丢不得的。
第三、学习借鉴西洋诗要注重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而不能沦为模仿作秀,置中国诗的传统于不顾,“以中国文字写外国诗”。
现在这个体那个体,这个派那个派的诗人们,尽管也故弄玄虚地罗列些诗歌理论、提出些诗歌标准,可写起诗来,无一不把富有艺术魅力的汉语语汇仅仅当作了一个个表声的音节符号,将长长的一句白话分行排列起来就说是诗,诗歌固有的音韵、节奏、意蕴都荡然无存了,当然味同嚼蜡。
第四、诗歌须缘情而作,不可无病呻吟。这是就内容而言的。无论何种表现形式的诗,都须缘情而作,才有艺术感染力。或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或借物言志,状物抒情;或藏否人物,议论抒情;或偶得感悟,即兴抒情。总得饱含情感,方能成诗。
新诗形式可以多样,句式可以灵活,这些原则却是丢不得的。
文章引用自: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