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世界上最顶尖的人都是“刻意练习”的产物

 西安梁广玄律师 2019-08-04

世界上最顶尖的人都是“刻意练习”的产物

不同类别的知识,要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三步式学习法,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科内容的学习。今天我们学习另外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刻意练习法。我们从刻意练习的意思是什么、原理是什么、怎么做和实施要点,四个方面来讲解。

世界上最顶尖的人都是“刻意练习”的产物

一、什么是刻意练习

这个得举个例子,比如学习打乒乓球。我们最开始,是什么都不会的,也就是菜鸟阶段。怎么发球、怎么接球全部都一无所知。这个时候,我们要想学习打乒乓球,就会找个会玩的人一边打一边练。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能逐渐的进入状态,达到一般人的平均水平。这个时候我们就能玩的不亦乐乎,找一个对手尽情厮杀啦。

我们会发现这个过程,我们学习的非常快。可是后面一段时间,就会达到瓶颈期。大部分人很可能打乒乓球打了三年、五年还是那个水平。甚至打了十年乒乓球的人和打了一年乒乓球的人,还是打了个棋逢对手,甚至十年经验的人还打不过一年经验的人。

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学习方法不对。仅仅是重复一样的动作的学习方式,效率实在是太低了,甚至一点作用都没有。有些人写作写了十几年,还是那个水平,文章依然还是写得非常烂。老旧的学习方法只能让你原地踏步,甚至越来越落后。

世界上最顶尖的人都是“刻意练习”的产物

这种简单重复的学习方式十分低效。学习时间的长度,不代表你水平很高。你需要牛必的学习方法,那就是刻意练习。《刻意练习》一书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心理学家艾利克森的著作,他在“专业特长科学”领域潜心几十年,研究了一系列行业或领域中的专家级人物:国际象棋大师、顶尖小提琴家、运动明星、记忆高手、拼字冠军、杰出医生等。

他发现,不论在什么行业或领域,提高技能与能力的最有效方法全都遵循一系列普遍原则,他将这种通用方法命名为“刻意练习”。

对于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个人,刻意练习是黄金标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

世界上最顶尖的人都是“刻意练习”的产物

二、刻意练习的原理是啥

想知道刻意练习是啥,得先知道两个知识点:稳态原理和心理表征。

1、稳态原理。就是说,人类具有超强的适应能力。

举几个身体方面的例子:手上的茧子、壮大的肱二头肌、变瘦的长跑运动员。

当一个人从事搬运工作,而且他总是不带手套,那么时间一长,他的手上就会生出茧子,来保护他的手指。如果一个人酷爱锻炼,每天都练习哑铃、俯卧撑啥的,那么用不了多久,他的肱二头肌,就会壮大。长跑运动员经过长期的训练,身材会变得修长,以保证他能跑的更快。

同样人类的大脑也具有这种适应能力。

比如这些:4岁就会弹奏小提琴,童年时代就能写出多部名曲的音乐家;瞬间记住几百个随机数字,一秒内说出某个日子是周几的记忆大师;同时和几十个人下盲棋获得全胜的象棋大师。

这些都是经过不断的训练,致使大脑的某一部分持续得到刺激锻炼,最后变得异常强大。就像锻炼得十分粗壮的肱二头肌。

我们学会了打乒乓球后,每次打球只是重复使用之前学会的技巧。大脑进入了稳态,就不再继续增长,打乒乓球的水平就得不到提高。

世界上最顶尖的人都是“刻意练习”的产物

2、心理表征。这个有些难懂,他的定义是这样的:“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思考的某个物体、观点、信息或者其他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

这是啥意思呢?举个例子你就明白啦。比如象棋大师,一份下了一半的棋局,让象棋大师一看,就知道目前的局势是怎样的、双方谁更占优、优势的一方该怎样保持、劣势的一方还存在哪些翻盘的机会。这就是经过多年积累的心理表征,是经验、练习长期积累的结果。

心理表征的质量和数量,是牛人和普通人最大的区别。

做刻意练习有两个要求:第一,要不断打破稳态。也就是不断给自己设定存在一定困难的目标。这保证你的大脑不要在舒适区保持稳态,而让他不断的刷新自己,不断进步。第二,构建和改进心理表征。把你的学习领域的案例、知识等,不断注入自己的思想,形成一种逻辑思维方式。也就是让他成为你遇到问题的自然反应,成为一种本能。

世界上最顶尖的人都是“刻意练习”的产物

三、刻意练习要怎么练呢

我们先想一想,像刘国梁、王励勤、马琳他们这些顶尖的乒乓球运动员,是怎样练习打乒乓球的,他们可不是每天打比赛来做训练的。

他们是分步练习的,把乒乓球比赛的各种技巧一一分解,逐步的大量的训练。

比如练习发球。他们不会发一个球,在捡起来在练发球,这样效率不高。他们会拿来一箩筐的球,一个一个的发,这样同样时间内能训练很多次。直到自己的大脑、肌肉都形成了机械记忆。一个动作,好像不用经过大脑,自然而然就能做好。

就这样练习发球、接球、步伐、推挡、对攻、力量等。一步一步的练,一点一点的成长。大脑在不断的刺激下,发展强大,就像那个强大的肱二头肌。

那么我们具体该怎样刻意练习呢?

这里介绍五个步骤:1、找一套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2、不断拆分任务,化难为易。3、突破舒适区,不断适度挑战自己。4、大量重复练习5、检查反馈。6、产生和改进心理表征。

找到好的找指导老师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呢?他能帮助你拆分目标,化难为易;

制定计划,科学执行;提供反馈,调整改进。这里的指导老师,不一定是人,也可以是一本教材、网络上的课程或者网络上的朋友。您可以关注“快学8”,可以得到一些学习上的指导。

那么,具体如何执行,如何设计自己的刻意练习体系呢?这里以写作练习为例子,进行讲解:

第一步:找一套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将你所要学习的目标,进行拆分,设计训练方法。学习写作,也就是写文章。要完成这个目标需要掌握哪些东西呢?一篇文章由词语、句子、段落,以及文章的框架和中心思想。这就将写文章这一个不太明确的目标,分解成了可以练习的几个小目标。

世界上最顶尖的人都是“刻意练习”的产物

首先,我们可以进行词汇的积累。这个可以通过汉语词典、成语词典进行学习。比如学习成语,可以设定量化的目标,比如每天学习背诵成语词典几十个,在几个月内学习一遍。背诵的同时,用该成语造句,体会好这个成语怎么使用。

还可以进行句子的练习。刚刚用成语造的句子,是否丰满有力,是否读起来优美或是铿锵有力呢。如果是,能否进一步优化,把句子拉长,甚至扩展成段落。如果读起来没味道,就更需要去扩充改进。

在日常的工作、学习阅读中,遇到经典文章要注意搜集、整理。梳理出好文章的框架、好的中心思想。按照这种结构去模仿练习。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时间精力,设定能够达到的目标。反复练习。

第二步:不断拆分,化难为易。文章的类型千变万化,结构、思想也都不尽相同,这么能够模仿好呢?有时候执行起来真的好难。如果你觉得难,无法找到切入点,那一定是你拆分的还不够细。进一步拆解就好啦。

比如开头写不好,你就要每天找几个你喜欢的开头风格,去仿写。文章框架梳理不好,你就整理几个文章框架。如果觉得不好找,有一个方法就是找到一位你十分喜欢的作者,把他的文章全部找到。按照上面的方法,反复的琢磨、反复提炼,找到差距、缩小差距。直到你的写作水平接近他,甚至超越他。这时候,可以继续寻找一位更值得学习的新目标啦。

第三步:突破舒适区,不断适度挑战自己。这个主要是坚持,不能偷懒。尤其是自己取得了一定成绩以后。当觉得自己水平有所提高,就给自己放假。或者觉得自己学的可以了,就不在练习,导致前功尽弃。

世界上最顶尖的人都是“刻意练习”的产物

这里可以在自己完成阶段性目标以后,给予自己正向的奖励。比如将一直想买的书、衣服、电子产品等作为礼物。在设定目标的时候,就设定奖励,会加大自己努力的动力。

第四步:大量重复性训练。由于每一个训练耗费的时间都很短,所以可以大量的重复性练习。词汇的积累练习,句子扩写、拆解练习,文章逻辑训练等。频繁的重复性练习,不断改进、提升自己的训练目标。

第五步:检查反馈。经过一段时间的写作练习,你的水平提升了没有呢?你自己可能感觉的不明显。如果有老师、同学,可以让他们看你现在和过去的文章,他们可以给你写作建议,告诉你别人的感受。比如文章有哪些进步啊,有哪些欠缺,哪里可以改进,怎样写会更好等等。也可以发表在网络上,让万能的网友阅读品鉴,看大家怎样评价。

第六步:产生和改进心理表征。大量的重复练习就会形成关于写作的心理表征。不断的坚持,又通过各种反馈不断改进之后,最终的结果就是你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持续的提升。

世界上最顶尖的人都是“刻意练习”的产物

四、实施要点

第一、要克服三个错误的认识。基因决定论、时间积累论、努力至上论。

我们总认为别人家孩子学习好,是人家聪明、智商高。智商只是原因的一小部分,关键还是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效率。

时间积累论呢?不是学习的时间越长学习效果越好,有目标有效率的学习,效果远远好于没效率的练习。

努力至上论呢?只努力,方法不对,就会白费了全部功夫。不要迷信只要付出了、努力了,就会有收获。

第二、务必走出舒适区。适当超出能力、步子不要迈太大。人总是趋向于稳定,想成长就要打破稳定。我们开始每次的训练,可以小幅度的提升目标,慢慢提升,不要操之过急。

第三、尽量找到好老师。好的指导老师、好的指导教材、好的指导课程,很多时候可以使你事半功倍。

第四、次数和质量并重。每次训练的时间要尽可能短,次数要尽可能多,这样有助于大量的刻意练习。要保证每次训练都有质量,并能改进提升自己。

第五、一定要有反馈机制。通过反馈,能够找到你的不足,在认真查明原因,想出有效的改进方法,去持续改正提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