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达芬奇遇到毕加索,是互掐还是相惜?

 无事不登三宝殿 2019-08-04

在西方近现代美术史上,有两个天才般的存在,他们遥相呼应,互衬互缀:

一个是一生几乎不近女色,一个是一辈子活在温柔乡;

一个是离经叛道的反宗教画风,一个是构建二维空间内的三维画法;

一个画风充斥着人文主义科学精神的因子,而另一个却总把“性”的展露放在首位。

没错,这俩个人便是达芬奇和毕加索。

                                          

毕加索(右上)和达芬奇(左下)

他们创造了艺术上的奇迹,艺术影响力长期当红而不衰。

今年为纪念达芬奇逝世500周年,全球各地都举行了相关活动。正值此际,毕加索作品展也在国内外很多地方集中开展。

两位天才艺术家在跨越时空的情况下,同时现身当代,如果达芬奇与毕加索同年代,他会与毕加索志同道合吗?

01 达芬奇之前的中世纪画风

中世纪中断了西方古典文明的续进,将西方沉寂在几千年的黑暗之中。这一时期的艺术特色有两个:宗教题材为主和平面化盛行。在这一时期的画风中,所采取的选题大都是宗教题材,而且神仙构成了画的主体,比如圣母像、耶稣诞生系列画等。

中世纪基督像

除此之外,平面化也是一大特色。正如俄国史学家古列维奇指出:这一时期的人们似乎并不关注现世的立体感,所呈现出来的均是平面的感觉,严重缺乏三维的质地。这和当时人们“重来世,轻现世”有密切的关系,在他们看来是否立体并不重要,用平面化的符号去实现信仰的追随才是最重要的。

中世纪人物画

02 达芬奇的离经叛道

文艺复兴以来,完成了对宗教文化形态的否定,如何用艺术形式对现实世界进行立体刻画,成为接下来的艺术主流之一。

从达芬奇留存的手稿来看,他是通过对人与世界的科学化探索,进行近乎写实性的刻画。他一点也不满意宗教的虚无缥缈的平面化描述,认为人是理性的,应该去用自己的一切手段和想象力,把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立体的世界刻画出来。

完成对世界极致刻画的前提,是要完成对人的现实性刻画。仔细观察《蒙娜丽莎》《三王来拜》《岩间圣母》三幅画,画的基本结构是人物画+风景画的有机融合。将细致刻画后的人物镶嵌于庞大的的风景之中。这似乎透露出作者有意去把真实的世界临摹下来,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绝佳组合。

《蒙娜丽莎》

《三博士来拜》

《岩间圣母》

03 毕加索开辟的“立体主义”

毕加索开辟的立体主义,是指艺术家将现实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一种形态,形成分离的画面,以许多组合的碎片形态为艺术家们所要展现的目标。

毕加索《格尔尼卡》

为了能够充分体现一个人在艺术情景中的立体全面性,大胆的毕加索,干脆把自己的意识作为一把切割刀,他把要描绘的对象,进行解剖式的切割,然后再把各部分器官进行拼合。

这也是为什么在他的许多画作中,会发现大腿、生殖器、小腹等身体部位,同时出现在一个平面内。

毕加索《梦》

04 达芬奇会欣赏毕加索的杰作吗?

自文艺复兴以来,如何用艺术家的形式去刻画立体性的世界,成为多数艺术家关注的话题,毕加索和达芬奇就身处其中。

达芬奇或许会十分欣赏毕加索的成果,他们在探索路径方向上是一样的。只不过由于时空的限制,操作过程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达芬奇把科学探索艺术化,而毕加索则是艺术创作审美化,二者其实是殊途同归。

一篇文章并不能把两位天才的光辉之处说透彻,仍有众多有意思的现象没有包罗进来。今天我们为你推荐,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郭红梅老师的《梅公子带你读懂毕加索和达芬奇》,全面而生动地为大家讲解两位怪诞天才的画作,以及不为众人所知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