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技术升级】传统稻虾养殖困境突破新模式

 lj0279 2019-08-04

聚天下虾友  集产业服务

(关注“洞庭虾网”微信公众号,了解更多小龙虾养殖技术和资讯。)

授渔联盟会长、洞庭虾网技术总监、稻虾育养分区创始人——毛泽俊

       小龙虾养殖是一个有3000亿产值,覆盖七省三十九县,2000万亩规模,500万户从业人口的一个产业。

      在这个产业中,80%以上是稻虾模式。稻虾产业经过这些年快速的扩张,渐渐从供不应求,快速发展转向了均衡稳定。那么,原先那种依靠通过向新发展面积源源不断的提供虾苗来调节密度,友好生态的同时将富余的产能转化为货币和财富的模式将难以为继。

     一旦,过剩的虾苗无人承接,不仅不能转化成货币和财富,而且会造成密度爆塘,生态承载不了而恶化,导致病害滋生,死亡汹涌,最终推高养殖风险,恶化行业局面,形成生态灾难。

行业困境

     2019年的形势足以证明,稻田养虾模式依靠卖苗来调节密度的同时将富余的产能转化为货币和财富的模式已难以为继。

     阶段性供应过剩造成价格长期低迷,严重打击了行业的盈利空间。如果2020年扩张期过,千家万户虾苗过剩,又无处消化。

      留,生态承载不了,卖,又无人要。更要命的是,密度过大,小龙虾规格上不去,全都像蚂蚁。梯次,渐进的抱仔母虾源源不断的分批次出来,生态承载不了而崩溃,病害必然滋生,死亡可能加剧,真有可能血本无归,欲哭无泪。

传统稻虾养殖模式面临的问题

     1.稻虾模式块头大,比例高,上市集中,价格起伏如过山车。

     2.池塘精养产量低,技术难度高,成功率低,风险大。

     3.稻虾模式中多年陈塘(或者说老塘)养殖密度大,养出来的小龙虾规格小、品质差、价格低,效益反而不好。

     4.稻虾对扩张期销量种苗的利润依赖太深。一旦扩张期过,种苗不俏、密度过高、生态脆弱甚至不堪重负将成灭顶之灾。

育、养分区的优势所在

     1.功能分离,可控化生产。稻虾由自繁、自育、自养朝育(虾苗)、养(成虾)分区,模式两用,微流净化,循环养殖转变。

     2.降低养殖密度,提升养殖品质。放弃一部分产量,提升规格品质,抢占价格高位。

     3.减轻环境压力,降低病害风险。生态轮休模式,减少水中投入品,确保生态稳定,降低病害,保障食品安全。

     4.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前期育苗区为养成区提供虾苗,后期养成区为育苗区补充亲本,形成互相依存。

    综合来说,降低成本与风险,提高收益。

育、养分区的核心

  一,如何把握育苗区与养成区的比例。

      保障养成区在清明前有及时、足量的早苗供应。毕竟,5月之前,是池塘生态最友好,小龙虾长势最快,翻倍率最高,价格最好的时期。

,育苗区与养成区在建设方案上的差异,生产管理流程上的异同和衔接协调问题。

       1.要做到3月17一4月6日前完成第一轮虾苗转塘,并于5月5日前完成第一轮起捕。

       2. 做好生态修复,为5月21日前完成第二轮投苗创造良好的生态条件,并抢在7月5日前完成第二轮起捕了好移栽水稻秧苗。

      这样才能做到二轮(不是二季)虾一季稲,并且达到中稻晚栽,使水稻扬花、灌漿、结穗躲过高温,最终既有中稻的产量又有晚稻的品质

三,养成区怎么样控制存塘老虾。

        正常捕捞,水流刺激性诱捕,生物食物链消长,小微型工程物理阻隔等四项措施来保障第二年养成区处于相对的'空塘状态',进而保障精准投苗,保璋可控化生产。

        如此的话,才能达到控制密度,加快长势,追求规格品相,减少生态承载压力,降低病害死亡,减少水体投入品使用,保障并改善水产品安全与生态安全。

         育、养分区并不玄奥。棉花是从营养钵苗床移栽大田的,其密度降低了,产量并没有减少,品质倒提高了,生产更轻松可控。同理,猪仔过了幼仔期,也是分栏喂更好。小龙虾也一样。

         我们谋口饭吃,追求行业持续发展的同时,以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追求'天蓝、地緑、水清'的目标,离不开养殖技术的升级与模式转型。

    聚天下虾友    集产业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