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瑞玉为信——玉璧 玉璧,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最早作为礼器出现。《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六器是沟通神人的工具,也是诸侯盟会时的凭信。除此之外,玉璧可作为葬玉。 浅浮雕蟠虺纹玉璧 春秋 外径4.75-4.76厘米,内径1.82-1.83厘米,厚0.35厘米 1986年严山吴国玉器窖藏出土,现藏于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属吴国贵族佩饰。玉色黄褐有紫斑,局部有白沁,两面均饰减地法浅浮雕与阴刻相结合的蟠虺纹,填细密的羽状纹。孔壁与周缘经过两次加工修磨,十分圆整。 蟠虺纹玉环 春秋 外径4.98厘米,内径2.42厘米,厚0.3厘米 现藏于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1986年严山吴国玉器窖藏出土,现藏于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属吴国贵族佩饰。玉色茶绿,有白色沁斑。两面分别浅浮雕粗,细蟠虺纹,填以羽状细划纹。 云雷纹透雕龙纹玉璧 战国 外径3.9厘米,内径1.8厘米,厚0.4厘米 2000年绍兴县平水镇中灶村出土,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藏。圆形,两面均满饰云雷纹,纹饰极其精美。内径透雕一腾龙,张口圆目,引颈曲身,长尾翻转,足蹬内缘,衬以龙身周绕的浮云,似腾云驾雾,气韵生动。玉质细腻润泽,雕琢精细。国家一级文物。 玉璧 春秋战国 外径14.1厘米,厚0.5厘米 长青砖瓦厂出土,现藏苏州博物馆。青玉质,扁平状,正圆形,孔径小于肉,内外缘有阴刻轮廓线,形制规整,双面工。采用减地隐起的技法碾琢谷纹,谷粒饱满自然,谷芽线条飘逸,排列有序,线条饱满。 谷纹玉璧 战国 外径14厘米,内径4.8厘米,厚0.3厘米 1979年长丰杨公战国墓出土 现藏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白质,偏白,器扁圆,两面满饰谷纹,内外缘分别饰一道阴刻廓线,制作规整,表面抛光细致,有较强的玻璃光泽。 蒲纹玉璧 战国 外径14厘米,内径4.3厘米,厚0.25厘米 1979年长丰杨公战国墓出土 现藏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色质,沁蚀严重,器扁圆,两面纹饰相同,内外缘分别刻有凹弦纹,其间满饰蒲纹,圆形镂孔。 玉璧 战国晚期 外径14.3厘米,内径4.4厘米,厚0.45厘米 2011年苏州高新区华山出土,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藏。暗红色玉质,局部受沁成白色,内外近边缘各一道弦纹,两道弦纹内饰谷纹,玉璧边缘阴刻一“大”字。 美玉为礼——玉璜玉珩 玉璜,始见于新石器时代。除用作礼玉外,玉璜玉珩亦作为杂佩相互馈赠,供佩戴之用。古代贵族对用玉十分讲究,采用五色的瑞玉作配饰,同样显示了贵族的等级身份。 蟠虺纹玉珑 春秋 长11.5厘米,头宽2.3厘米,厚0.4厘米。1986年严山吴国玉器窖藏出土,吴国贵族佩饰,现藏于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玉色淡青,扁平圆弧形,似一头宽尾窄的变体夔龙,头脊琢出扉,有一小穿孔。两面纹饰以颈部绳纹相隔,分为头,身两部分,均满饰蟠虺纹。 蟠虺纹玉璜 春秋 长9.0厘米,宽2.13厘米,厚0.32厘米 1986年严山吴国玉器窖藏出土,春秋时期佩饰,现藏于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玉色淡青,呈扁平圆弧形,两端琢成对称的变体夔龙向中间延伸。璜背中部钻一小孔,两面纹饰相同,以阴刻一面坡线框边,内区浅浮雕蟠虺纹。 S纹玉璜 春秋 长5.25厘米,宽0.7厘米,厚0.3厘米 1986年严山吴国玉器窖藏出土,春秋时期佩饰,现藏于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扁平圆弧形,两端琢成对称的变体夔龙,背中部钻一小孔,两面均以双线阴刻手法琢相互勾连的“S”纹,线条流畅,形制规整。 玉珩 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 长14.8厘米,宽2.2厘米,厚0.2厘米 荆州熊家冢墓地南殉墓M2,荆州博物馆藏。青白玉,内透青黄色。近半环形,体薄,单面饰纹。纹饰阴刻,左右两端边缘有凹缺,象征简化龙首。纹饰分三区,每区各有二个龙首纹。此外还有双勾卷云纹,谷纹以及三角形,菱形,带柄刀形等网纹。 玉璜 战国早期 残长5.3厘米,宽1.7厘米,厚0.33厘米 荆州秦家山M2,荆州博物馆藏 乳白色,一端有残,但可看出两端是对称的。完整造型为两条横置背向双龙,龙上颌尖长,与一螭相衔。下方中间有一同首双身螭。龙颈饰绹索纹,龙身饰人字形节纹和涡纹。螭身阴刻平行线纹,两龙尾之间的长方块中饰网纹。 镂雕龙螭珩 战国中期后段 残长5.3厘米,宽1.7厘米,厚0.33厘米 荆州秦家山出土,荆州博物馆藏 乳白色,一端有残,但可看出两端是对称的。完整造型为两条横置背向双龙,龙上颌尖长,与一螭相衔。下方中间有一同首双身螭。龙颈饰绹索纹,龙身饰人字形节纹和涡纹。螭身阴刻平行线纹,两龙尾之间的长方块中饰网纹。 玉珩 战国 长11.8厘米,宽3.1厘米,厚0.4厘米 小真山出土 苏州博物馆藏 两件珩形制相同,为一个完整的壁对剖而成。青玉,两面均饰以未精加工的谷纹。顶部中央钻一小孔。 巧玉为饰——玉佩饰 佩玉形制和种类繁多,东周时期,吴越楚三地玉器相互交流的现象早已存在,佩玉形制、纹饰、雕工还是各具特点,对识别玉器国别族属提供了可资参考鉴别的例子。 鹦鹉首拱形玉饰 春秋 弧长8.4厘米,宽3.0厘米,厚0.5厘米 1986年严山吴国玉器窖藏出土,现藏于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玉色淡绿,内蕴墨绿色斑点,光洁莹润。器呈拱形筒瓦状,两端作对称的鹦鹉首形,高肉冠,钩喙,圆目,头部边沿琢出细密的阳线羽状纹。颈与器体相连。器体表面分布四组繁密的蟠虺纹。 虎形玉饰 春秋 长11.9厘米,宽3.8厘米,厚0.1-0.3厘米 1986年严山吴国玉器窖藏出土,吴国贵族佩饰,现藏于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两件玉佩大小形制相同,玉色灰白夹黑,扁平体,虎形。虎作伏卧状,头微昂,有一小孔,似为目,亦可系绶。正面以减地斜切手法阴刻变体夔纹,填以羽状细划纹。反面光素,留有直线锯痕四道。此佩造型生动,纹饰线条粗犷遒劲,是春秋时期吴国玉器中的精品。 双系拱形起脊玉饰 春秋 通长8.2厘米,宽5.65厘米 1986年严山吴国玉器窖藏出土,吴国贵族佩挂饰,现藏于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玉色牙白,内蕴褐斑。器身起拱作瓦形,正面中间起脊,脊两侧分别雕琢一组凤鸟及兽面纹。反面以“十”字栏相隔,分饰四组卷云纹、鸟纹,纵向隔栏上阴刻麦穗纹。器身两侧各有系耳,一系琢成兽头形,口部正中镂一穿孔,另一系琢成互相平行的双圈,中间有一小环与其串联相衔,小环上端有一为活榫。此件玉饰琢工精致,代表了吴国琢玉工艺的水平。 蟠虺纹长方形玉佩 春秋 长10.3厘米,宽2.2厘米,厚0.55厘米。1986年严山吴国玉器窖藏出土,吴国贵族佩饰,现藏于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玉色微绿,半透明。扁平长方体,中部微隆,上、下两端齐平,两侧似琮分节,体中心对钻圆形内孔。两面均饰浅浮雕蟠虺纹,填以阴刻丝束纹,细网格纹。整器形制规整,纹饰布局匀称,线条自然、流畅,琢制精细。 长方形玉饰件 春秋末期 长4.4厘米,宽1.2厘米,厚0.45厘米 1997年绍兴县兰亭镇里木栅村印山越国王陵出土,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藏。整器呈扁平较薄的长方形。两侧面正中有一浅凹口,上下两面浅浮雕卷云纹。玉质坚硬,白色泛微黄,保存较好。国家三级文物。 蟠虺纹玉觿 春秋 长8.5厘米,宽2.85厘米,厚0.3厘米。1986年严山吴国玉器窖藏出土,现藏于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玉色灰白有褐斑,扁平弯角形,上端有一小孔,边沿琢出凹形小缺口。两面均以绳纹栏相隔,上部以减地法浅浮雕蟠虺纹,填以细划纹;下部光素。两面各留有一道锯痕。 人首玉觿 春秋 长4.55厘米,宽1.2厘米,厚0.7厘米。1986年严山吴国玉器窖藏出土,吴国贵族佩饰,现藏于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玉色牙白,有褐斑。形若猛兽之獠牙,顶端面钻一孔,四侧分别琢有四组纹饰,正面饰人面纹,后面琢出一凹槽与阴刻弦纹线。两侧浮起蟠虺纹、卷云纹。尖部琢磨光滑。这件玉觿构思奇巧,人首形象刻画生动,雕琢细致入微。 兽面纹玉饰 春秋 尺寸:长6.6厘米,宽4.8厘米,厚0.3厘米,重18g 2008年蚌埠市淮上区双墩一号墓出土,蚌埠市博物馆藏。兽面纹玉饰为钟离君柏随身佩戴的装饰玉器,出土于双墩一号春秋墓主墓室,青玉质地,有绺,受沁严重,沁呈灰白色。玉饰整体呈方形,片状,四角各有一个钻孔,正面双阴线雕刻蟠螭纹,纹饰细密。背面平素,有直线切痕。 玉龙佩 战国早期前段 长18厘米,宽6.7厘米,厚0.5厘米 荆州院墙湾出土,荆州博物馆藏。玉青黄色。龙拱背呈风字形,上颌较长,口微张。回首,椭圆形目。长尾作简化凤鸟形,龙身边缘还有三个弯钩形凸饰,也属于简化凤鸟。龙身饰不减地浅浮雕,以谷纹为主,卷云纹和蝌蚪纹也较多。 龙凤佩 战国早期后段 高12.7厘米,宽9.1厘米,厚0.4厘米 荆州熊家冢墓地南殉墓出土,荆州博物馆藏。青白玉,龙身高度弯曲如U形,首尾向上内卷并靠近。长角呈截头状,椭圆形目。龙身饰不减地浅浮雕,卷云纹和蝌蚪纹各有十来个,余为谷纹。龙身附饰和凸饰复杂,共有四只凤鸟与简化凤首,龙尾也为简化凤首形。以尾背上的倒立凤鸟最为具象,此凤喙为钩状,饰绹索纹颈圈,颈胸部饰一条纵向绹索纹,腹背有鳞状羽毛,尾部有长翎三股,腹下有足。尾尖上的凤鸟饰二条纵向平行线。 无足玉龙佩 战国中期前段 长13.5厘米,宽1.4厘米,厚0.5厘米 荆州院墙湾M1出土,荆州博物馆藏。青白玉,龙身细长,呈W形。龙回首,椭圆形目,尾端作截头状。龙身饰不减地浅浮雕,纹饰绝大部分为谷纹,少数卷云纹和蝌蚪纹。 玉饰件 战国晚期 长3.2厘米,宽0.8厘米,厚0.5厘米 2011年苏州高新区华山出土,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藏。青绿色玉体,基本受沁成白色,一面素面,一面雕刻纹饰。可能为破损后再加工的残件,有切割痕迹。 玉饰件 战国晚期 长3.1厘米,宽1.9厘米,厚0.35厘米 2011年苏州高新区华山出土,苏州市考古研究所藏。通体受沁成白色,凤首用阴线琢出喙及冠羽纹理,龙身弯曲如腾空飞跃状,全身阴刻S纹,足部阴刻鱼鳞纹,整件器物做工十分精致。 夔纹器嘴形玉管 春秋 长4.9厘米,最大外径1.9厘米,孔径0.65厘米 1986年严山吴国玉器窖藏出土,现藏于吴中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玉色褐黄,局部有白色沁斑。器作不规则圆管形,下部稍直微内敛,上部微鼓,逐渐收成圆嘴形。下端横钻一小穿孔,。器中心贯孔,系两头对钻而成。下部饰两组阴刻弦纹,上部饰三组变体夔纹。此器管形奇特,纹饰粗细有致,自然流畅。 工玉为器——杂项(其他) 装饰于各类器物之上的实用玉饰,常见的有剑身上安装玉质的剑格剑首,或在剑鞘上配装玉剑璏、玉剑珌等玉剑饰及镶嵌在器物上的玉片点缀。生活实用器具主要有带钩、腰扣、玉印、玉钩等器物,实用功能兼具身份地位的象征。葬玉是为了保存尸体而专门制造的随葬玉器。东周时期,葬玉并没有严格的要求,不过是迷信玉能殓尸不朽的巫说。 龙纹管状玉玦 春秋 外径2.2厘米,内径1.1厘米,高1.7厘米,重15g;外径2.3厘米,内径1.1厘米,高3厘米,重24g 2008年蚌埠市淮上区双墩一号墓出土,蚌埠市博物馆藏。龙纹管状玉玦为钟离君柏随身佩戴的装饰玉器,出土于双墩一号春秋墓主墓室,青玉质,受沁严重,沁色灰白。玉玦呈管状,断面呈环形,侧面有一细长缺口,两端表面光平。玦身满饰双线阴刻的蟠螭纹。 云雷纹玉矛 战国 通长13.3厘米,宽2.2厘米 2000年绍兴县平水镇中灶村出土,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藏。此器小巧玲珑,呈束腰柳叶形,骹中空,用以插柲。器身满饰云雷纹,骹端部饰短斜线羽状纹,纹饰琢刻清晰。玉色乳黄,略带土沁色。质地温润,制作精美。国家一级文物。 玉镦 战国 长14.1厘米,直径2.3厘米 2002年绍兴县富盛镇下旺村出土,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藏。玉矛类仪仗器持柄的底座。圆柱形,上有銎,以承木柄。下端为三尖足。器表上半部浅刻纹饰两组,以双弦纹分隔;一组为三角形蝉翅纹内填勾连云纹,另一组满饰勾连云纹。通体呈灰褐色间乳黄。国家二级文物。 龙形玉带钩 战国 长3.8厘米,宽1.2厘米,高2.4厘米 华山出土,现藏苏州博物馆。玉质纯净莹泽,表面布满灰白沁。钩首为龙首,钩身短粗,下承扁圆形钮,造型简洁凝练,龙首生动传神,钩身饰以双S纹、云气纹等。结合采用压地隐起、阴线刻等技法,雕琢细腻纯熟,线条刚劲明快。 独山玉韘 春秋 长5厘米,宽4.3厘米,高1.9厘米,外径3.2厘米,圆内径2.3厘米 2008年蚌埠市淮上区双墩一号墓出土,蚌埠市博物馆藏。独山玉韘为钟离君柏随身佩戴的装饰玉器,出土于双墩一号春秋墓主墓室,青玉质地,有黑色斑点,半透明状,有绺,底部有灰白色沁。整体呈圆筒状,下端平齐,中间圆孔;上部呈斜面形,椭圆形孔;尾部中间隆起,两面斜直下行。器物上部一侧有一个半圆形突起,另一侧外壁有一个羊头状的鋬,羊角卷曲。尾部外有一桥形横钮。 玉钩 春秋末期 长12.3厘米,厚2厘米 1997年绍兴县兰亭镇里木栅村印山越国王陵出土,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藏。形体呈弯钩状。钩端呈龙首型。龙嘴微启,两侧饰卷云纹。钩身作弧形,边缘刻划短斜线羽状纹,下端饰云雷纹。色乳白间隔青灰。玉质松软,细腻光滑。国家三级文物。 越王州句玉铎 战国 高6.5厘米 征集,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藏。整体保存完好,由5块完整的单体组合而成。主体呈合瓦形,上窄下宽;方柄中空,内系玉舌。铎正面开窗,刻有“戉王州句”铭文6组。除窗外通体满饰勾连云纹。国家二级文物。 玉镇 春秋末期 通高6.5厘米,通长9.9厘米 ,通宽9.2厘米 1997年绍兴县兰亭镇里木栅村印山越国王陵出土,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博物馆藏。呈八棱形,顶端弧形隆起,平底。弧顶中心置扁圆形小纽,纽上有孔可穿丝线。通体阴刻精细的勾连云纹,色呈粉白夹灰黑。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席地而坐,为防席边角起翘,常以重物镇压。玉镇即为当时高贵的压席工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