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洱茶茶叶的标准评茶程序详解

 云南静一号普洱 2019-08-04

  严格说来,茶叶感官审评主要的作用是用来指导茶叶生产(包括了茶叶的种植、采摘、加工及储存)的。1950年以来最具代表性、最成熟的“五因子审评法”采用的术语都是中性的不带褒贬义的,五因子分别是:外形、香气、滋味、汤色、叶底。当时为了香气因子的“香”字有褒义的倾向,提出要把“香气”改为“气息”。最后大多数人认为茶若不香怎能称茶?“香”对茶来说是基本的要素,没有褒义,这才尘埃落定,可见其审评术语制定之严谨。

  茶叶感官审评还对商业市场起向导媒介的作用。从商业角度出发,它作为价格制定的依据之一,主要注重的是茶叶外形。商业上把外形拆分成条索(形状)、整碎、净度和色泽四项。就是用所谓的“八因子”审评法“七档制”差异程度来判定产品是否与标准相符,由于外形和叶底所占因子权数比重过大,该审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多用于收购、出厂、验收等对样评茶的方面。

 

  既然茶叶感官审评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指导茶叶生产,其审评过程中的所有审评用语就都和整个茶叶生产过程相对应,所有的审评结论,最终都是为生产提供改进意见。

 

  在实际工作中,标准的审评过程如下:

一、接样:编号登记来样的规格、茶叶品类、数量,确定适用的文字标准及实物标准样。

二、分样:做好审评室的所有准备工作后,用四分法缩分茶样至所需数量,并按编码顺序置于评茶盘中。

三、干评 外形:摇盘至三段茶层次分明,确定形状的粗细、长短、松紧、身骨轻重,段比例匀称度、色泽的鲜陈、润枯、匀杂、净度。

四、湿评 内质:匀样、称样,按正确的冲泡时间、水温、杯碗容量、茶水比例操作,嗅香气、尝滋味,确定香气的类型、高低、浓淡、纯异。确定滋味的浓淡、强弱、鲜陈等,确定汤色的深浅、明暗、清浊,确定叶底叶张的老嫩、匀杂、色泽、发酵程度等。

五、品质记录:用审评用语记录各项因子

六、结论:对应的工艺问题汇总。

   

  例如:审评员要审评一只工夫红茶毛茶样,其具体审评报告如下:

一、接样描述:5月19日接XX厂工夫红茶样茶500克,一芽二叶采摘,对照2号一级标准样。总量15吨。

二、品质记录:

1、外形:棕褐肥状有毫,尚乌润,稍弯曲。

2、汤色:红浓尚亮。

3、香气:甜香浓郁。

4、滋味:醇厚回甘。

5、叶底:尚肥软,红褐。

   

  从以上描述不难看出,审评用语通常是由一些描述结构的名词和表达程度的虚词构成的。看到这样的结果能说明什么呢?如果纯粹从字面去理解,需要解释的就是几个专业词汇而已,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从各个生产相关环节的角度去理解,就是完全对应的了。以下将上述五项品质记录对照审评标注指标,可以看出各个生产相关环节的问题:

1、外形:棕褐肥状有毫,尚乌润,稍弯曲。

说明采摘标准稍低,匀条的时间不够,解块不充分。

2、汤色:红浓尚亮。

说明萎凋摊叶稍厚。

3、香气:甜香浓郁。

说明采摘嫩度稍差。

4、滋味:醇厚回甘。

说明整体发酵稍过度。

5、叶底:尚肥软,红褐。

说明萎凋时间过长,揉捻不足。

 

  明白了以上生产环节对应的问题,我们就不难给这次审评下结论了:

   

  基地采摘有不及时现象,初制所未相应调整萎凋槽风量及解块机速度,揉捻叶下机匀条时间过短。未达到应有等级。

   

  这就是审评!各个相关环节都清晰明了。试想,如果一个审评人员,没有搞过栽培、采摘,不清楚制茶工艺、茶叶品质、茶叶机械、茶叶化学等相关知识,不深入了解市场和饮茶习惯,那么所出具的审评结果,怎么能起到指导生产的作用呢? 

 

  真正的评茶人员,会把自己看作是一台仪器。这台仪器,要具备健康的器官功能,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足够的“实操经验”;并在一间二楼以上,地面干燥,没有噪声,没有异味,南北朝向,南面开门,北面不少于35%的惟一窗口能采到明快柔和非直射光线的白色房间,应用十余种专业用具和净化的水,才能正常运作的。

   

  因此,茶叶感官审评注重于客观,注重于标准化操作规范,审评人员最忌讳脱离生产,以茶评茶,更不能因自身的情绪、习惯、好恶做出狭隘的判断。这是我认为一个专业评茶人员基本的职业操守;也因此,我无法以审评的名义,对某款茶叶说好道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