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因斯坦究竟来没来过中国?(下)

 老王abcd 2019-08-04

来源:李涵说历史

上期节目我们说到,1922年11月13日,爱因斯坦去日本讲学途径上海时,在这里逗留了一天。

当天的重头戏,是中国大商人、书画家王一亭在梓园设宴招待爱因斯坦夫妇。宾主分两桌围坐,用德语、法语、汉语、日语交谈,气氛热烈。如果有什么不满,那便是晚宴的奢侈铺张。爱因斯坦写道:“讲究的程度是惊人的,没完没了的宴席上,尽是连欧洲人也难以想象的美味佳肴。”

第二天,爱因斯坦夫妇仍乘“北野丸”号去日本神户,稻垣夫妇陪同前往。稻垣记述了爱因斯坦这一天多的感受,“博士从昨天到今天,观察了受外国人压迫的中国人的状况。他郑重地说:再过50年,中国人一定能赶上外国人。”

这段只有两天的上海之行,在当时并未受到国人多少关注,上海主流中文报纸只是在不起眼的版面刊登了简短的消息。多年以后,随着“爱因斯坦热”升温,又经过丰富的想象,才被添油加醋杜撰出诸多细节。

在这些想象的细节和“乌龙”报道中,传得最邪乎的,是爱因斯坦在上海汇山码头得知自己被授予了诺贝尔奖,还举行了盛大的仪式。

而翻遍爱因斯坦的日记,对于唯一一次获得诺贝尔奖,他竟然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述。要知道,这可是他陪跑12年,被提名62次后,才获得的重量级奖项。

为什么爱因斯坦对诺奖避而不谈呢?有研究表明:是因为爱因斯坦对这个奖心怀不满,所以不屑一顾。

为何不满呢,是因为这个奖给得实在太勉强了。起初几年,爱因斯坦因狭义相对论还有待实验验证而被诺奖拒之门外。狭义相对论得到实验验证后,诺奖委员会又开始质疑他在1915年创立的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被日食观测证明后,诺奖委员会又质疑观测数据的科学性。1922年,提名爱因斯坦的人数达到了空前的16人,诺奖委员会在巨大的压力下,仅把上一年空缺的奖项颁给了爱因斯坦,还声明不是因为相对论,而是因为光电效应定律。有这么多恩怨,爱因斯坦“无视”这个奖项,也就可以理解了。

爱因斯坦离开上海那天,《北京大学日刊》特地刊登了爱因斯坦将于新年来华的消息。虽然学界对爱因斯坦翘首以盼,但北大并没有派人在上海迎接他,也一直没有与其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与此对照的是,日本为了保证爱因斯坦顺利访问,从他登上轮船开始,就全程有人陪同。到了上海以后,又专门有人接待安排。

对这些重要的细节,蔡元培怎么会疏漏了呢?历史上,1922年是蔡元培在北大的最后一年。10月发生的“讲义费风潮”, 蔡元培差点和闹事的学生拼命,办学的窘境和苦楚让他心灰意冷,第二年1月就登报辞职了。

虽然没有在上海迎接,但蔡元培仍积极组织宣传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召集各大学术团体联合签名,起草欢迎信。不幸的是,这封欢迎信12月8日发出,又过了两周,也就是爱因斯坦到日本后的第五周才收到,而原计划在日本访问四周。那时爱因斯坦已经取消了北京的行程,他心情沉重地回复说:“我到日本以后等了五个星期,不曾得到北京方面的消息。那时我推想,恐怕北京大学不打算践约了。”“还有上海斐司德博士——像是受了先生的全权委托——曾向我提出与我们先前约定相抵触的留华请求,我因此推测先生不准备履行前约……今日接到尊函,我才知道是一种误解,但是我现在已经不能更改我的行程……如今我切实希望,这种因误会而发生的延误,将来再有弥补的机会。”

这封信让蔡元培既失望又困惑,不过最莫名其妙的,是凭空跳出个斐司德夫妇。

蔡元培哪里知道,爱因斯坦到上海时,斐司德在热情接待的过程中,不但要求爱因斯坦用英语在金陵做演讲和报告,还说中国没有人能胜任德语翻译,而且绝口不提酬劳的事情。爱因斯坦大概误以为他代表了蔡元培,从而直接导致计划流产。

如果北大与爱因斯坦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渠道,这些误会都不会有。但遗憾的是,蔡元培认定驻德使馆早与爱因斯坦约定,没有再签合同的必要。

那么,爱因斯坦又为什么一再怀疑北大的履约能力呢?正如他在出发前告诉斐司德的,“中国严重的国内局势,使他仍不确定是否会履行这一邀请”。

1922年,中国正值军阀割据状态,北京也未能幸免。4月底,直隶和奉系军阀在北京附近展开激战。之后,北洋政府内阁在1922年11月至1923年4月的6个月中,更换五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教育状况可想而知。就在1922年8月,蔡元培和其他七所国立大学及高等研究院的校长,亲自找到北洋政府,索取已拖欠五个月的教育经费。对这些,爱因斯坦肯定有所耳闻。

还有一种说法是,日本人从中作梗,让爱因斯坦把计划在中国讲学的两周都移在了日本。其实,与其说从中作梗,不如说是日本人的科学狂热。据学者方在庆研究发现,爱因斯坦在日本非常忙碌,行程很满,基本上可以说是马不停蹄。所到之处,都受到狂热追捧,仅在早稻田大学就有一万多学生出迎。一场相对论演讲,从德文翻译成日文,三个多小时,但听众们仍抱怨为什么缩短了演讲时间。受到听众的鼓舞,爱因斯坦在日本做了很多演讲,时间几乎一场比一场长,他还时不时拉一段小提琴。

可以肯定,爱因斯坦并不希望毁约,经分析相关史料发现,爱因斯坦为了访华谢绝了几份来自美国报酬更高的邀请,有的甚至已经付了酬金。他从日本到耶路撒冷途中,又对记者说,“既然来到上海,未赴内陆观光,是最大的遗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