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非:教师,如何成了“教考师”

 老刘tdrhg 2019-08-05

  这回听说有猛论,认为“百分之九十的语文教师要回炉”,不觉狐疑:这是批评语文界水土空气不良呢,还是批评大学教学质量太烂?既然“炉子”炼不出火眼金睛,老师们就不必再进炉受罪了。

教师,如何成了“教考师”

“语文素养”从哪里来?是安安静静地“养”出来的,如同吸新鲜空气,少吸或不吸霾;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不争不抢,不狂吃滥补。哪里要靠“刻苦训练”,哪里用得着“面壁十年”那样的苦修?“素养”,多准确的一个词!

可惜的是教学始终无法安静。初一语文测试,布局就模仿中考卷;高一教学,就盯住高考。据说其他学科的起始课,也很注意动员备考。所以,整个“教学”,其实是“教考”;主要任务,是追求学生毕业时的“含分量”,至于“含人量”,那张试卷不考。等考进了大学再去教他们如何面对社会、如何做人的基本常识,他们认为不晚。

有编辑担心我孤陋寡闻,告知近期热点,试图诱导我关注,让我参与。其实我到了自甘落伍的年纪,节约生命,苟延残喘,不好玩的事坚决漠不关心,更不敢多嘴多舌。再说,有些事,先前努力过了,人家并不在乎,也只能由他们在泥淖中舞蹈;若一味苦苦劝谏,或恐被误认为有所冀求,徒遭猜忌。

比如,我的确不太关心每年的语文高考试卷,早先曾抱有的期望,也冷下去了。主事者未必没有改变的愿望,但是齿轮久久不动,锈住了,社会适应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教师也逐渐适应了应试教学(看上去很苦,其实非常容易混,不过是耗费生命)。每年命题一点点小变化,语文界都有组织地或无组织地炒作,捕风捉影,无限放大,争议呼啸,如此小题大做,哪里敢指望全面革新?那么多积弊(以及新弊)无人关注,某一道题小小的一点变化,被渲染放大,连篇累牍地分析重大意义。可能是我不敏感:闷了二三十年了,至多不过试探打算开一小孔,凭什么要我装得欣喜若狂、热泪盈眶?

语文教学遭受的批评比较多,因为批评者多,媒体也最爱收集、报道观众的嘘声。批评语文教学是“既英雄又稳当”的活计,而且比批评其他科目更有轰动效应。学校搞教科研活动,要考勤,教职员工于是都来听语文课,为什么?因为大家以为“这个听得懂”,可以说三道四。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师,约百万,因为教的不过是“听说读写”,就成了“百万弱师”了。语文科被批评得多,原因并不在语文,听说读写,关键在培育“想”;中国的好多事,有时真的经不起“想”,也无法往深处想。如语文教育何以至今仍然纠缠在简单的知识上,未必真是教师不思进取、业务能力差。业内业外,讨论问题,不能低估教师的职业精神,——他未必不想把这个当成一生的事业,他谋这个职业未必只图混一口饭吃,他未必认为目前的状态是他的理想人生,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在社会重压之下,他竭尽努力,只能做到多少?他本以为自己是个“教语文”的,他没想到自己竟然被定成一个“教考语文”的,其他学科也差不离:以为自己当的是“教师”,却不知不觉地异化成了“教考师”。他甫出大学校门,未尝不心雄万夫,可是,学校用高考中考“平均分”考核他,教育行政部门用这个“平均分”和“排名”考评他,社会则用中考、高考成绩测量他,他很快就成了个“帮人考试的人”,每个学生只需要利用他一次,考过即废,你说他能有什么“社会地位”?如果他实际上已经顺应官意和民意,在社会性的焦虑中被迫或自觉地淡化个人愿望,成了一名“教考师”时,那公众是否有足够的理由指责他“技术含量不高”呢?

其实,我们中国的各行各业,职业技能总体状态和劳动量不如教师和医生的,多的是,人们唯独对教育和医疗卫生职业要求高,显示了基本的生命意识,总体而言还是可以理解的。至于说到提升职业待遇,大锅饭主义就冒出来了。千金市死马骨一类的求才权谋,是策士们的混饭美梦,根本不可能,编的。中国人寺庙祈福,多为五毛一元,视佛如丐;“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儿王”,也是“传统文化”;现时当中小学教师的,绝大部分生于平民家庭……这些,都是很值得琢磨的现象。二十多年前,有文化名人宣称“优秀的人不当教师”,我觉得文明社会,以他的官位,凭这一句话,足够谢罪辞职。那时尚允许辩驳,遂写过一文讲道理。见报后某公出面代为缓颊,说或许有语境的,可是我认为他那句话被一些人到处引用,他怎么就能麻木不仁?可想正是其人内心。当然,我不至于以“不当教师的人未必不优秀”之类的废话去画蛇添足。

我向一些学人介绍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大家都觉得不容易,以前有误解,“看人挑担不吃力”,于是才知道语文课改恐怕不是一两代教师解决的事。我觉得,厨师跟食客较劲,说“你来做一盘试试”固然不妥,但语文教学是另外一回事,要是行家嫌中小学语文教师水平差,在健康状态允许的情况下,大可以取而代之,到中小学待个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最好带两届高中毕业班,然后让老师们口服心服,做出榜样,那才是帮忙不帮闲。IT行业修得的福分“996”已经违反劳动法规,可是现在教育界必须纠正的是相当一批中学的“777”,媒体却从不报道。

在学校,老师们的思维判断力丧失了吗?他们完全不懂教育教学的常识?他们真的不具备思考怀疑批判创新的能力?他们真的准备一生围着那张高考试卷转?的确存在一些落后现象,但毕竟只是一部分,多数老师处在困惑或等待中。好多中青年同事,他们的思考和实践鼓舞过我,我至今不忘他们站立的姿态。他们远离名利场,不屑于无谓的争论,尽自己的努力,一点一点地去斫路,“能做多少是多少”,安安静静地站在讲台边,引导学生做有意义的事。

这回听说有猛论,认为“百分之九十的语文教师要回炉”,不觉狐疑:这是批评语文界水土空气不良呢,还是批评大学教学质量太烂?本来合了格才能毕业出炉的,没几年回炉率达到百分之九十,要“召回”,这是不是暗讽那个“炉”只会粗制滥造卖文凭?论者能这样尖锐不留情面地批评高校教育,必有切肤之痛,要下很大的决心。然而,既然“炉子”炼不出火眼金睛,老师们就不必再进炉受罪了。我理解批评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懑,语文教师要理解批评者的善意,尽早从“教考师”的职业困境中挣脱出来。

教师最重要的职业特征,可能在于“比一般人会学”,具备这种能力是职业愉快。当我在工作中感到知识和智慧不足时,我从没想到过“回炉”,也不相信大师能为我指点迷津,我知道只有不停地学。我在教育教学中犯过不少错误,我的知识能力都是有限的,我没有什么能力去影响语文教学,也没能力营造好的环境,我唯一能做的,是改造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比较会学的人,并时刻记得自己是教师,而不是“教考师”。

无论有多少令人沮丧的现象,老师们多多少少还有着期待,所以我也愿意啰唆几句。

——《语文学习》2019年第7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