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无常共舞--苏轼诗三首赏析 如果把著名诗人比作古代人的偶像,那么苏轼无疑是偶像中的巨星。苏轼之名从古到今几乎达到了中国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步,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背上一两句苏轼的诗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些都是我曾经最喜爱的诗句。 而当我发展出本文所述的读诗方法之后,这些诗句在我心中似乎黯淡下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首原本在我看来平实无华的诗作,闪耀着光芒冉冉升起。在此把这首诗及其赏析与大家共享。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诗在苏轼的诸多诗作之中看起来并不是特别出彩,但其中的韵味,诗人写诗时的心境,却值得仔细深入地品味。我们现在便可以用上刚刚提到的“主线法”。如果您对这些步骤不感兴趣,可以跳过下面的一二三步,直接看整体结论。 第一步,这首诗的故事主线:有这么一个湖,晴天水波荡漾挺好,雨天周围的山缥缈看不清,也算是奇景。西湖就像西施一样啊,不论是淡妆还是浓妆,看起来都很相宜。 第二步,把主线中的关键内容进行心理层面的转译。 湖是自然景色,是水体,代表着一种诗人的生命状态或情感部分。 晴和雨,都是天气,代表着诗人的不同心境。 水波和山色,也都是自然景色,代表着诗人的不同心理状态。 西施的比喻在这里不能理解为人格侧面了,因为这个比喻里强调的,是西施的美,不论什么情况总能显现出来,而不是强调西施这个人。在这里我们可以把主线的后半段做一点修正“西湖之美就像西施一样,不论是淡妆还是浓妆,看起来都很相宜。”西湖之美,便是诗人的心境之美。 淡妆与浓妆,是指外在的一种表现与修饰。 现在我们把整个主线串起来,这首诗的主线被“心理转译”之后,讲的是:诗人有一种生命状态,心境晴朗时,心理状态很好,心境下雨时,心理状态也有一种独特(奇),诗人的生命状态,就好比西施,不管外在发生什么,加上怎样的修饰,都很相宜。 第三步,在上述一、二两步的基础之上,在更细致的层面理解象征。 晴,明朗的心境。 雨,情感有所释放宣泄(有可能是悲伤)的心境。 水光潋滟,情感有所波动的状态。 山色空濛,山作为不动的景,象征着诗人心中比较稳定、坚定、自信的存在部分,山色空濛,便是这个稳定、坚定的部分看起来有点缥缈了,不那么稳定了。这也是情感释放时自然的心理状态变化。 西子,象征着不论怎样都美。西子捧心与东施效颦的故事,就是讲西施即使是痛苦状态,也很美。 淡妆,在本体之外,没有太多修饰的状态。 浓抹,在本体之外,又发生了一些激烈的事情的状态。 把以上的一二三步整体结合起来,我们就能够很完整地看到苏轼在这首诗中无意识流露出来的心境了: 特别感谢Osten.为【三心堆】专属插画 我的生命状态就像西湖,如果我心情明朗、开心,情感微微的波动,这样的心境很好。如果我心境不明朗,情绪有所宣泄释放(也包括悲伤的时候),甚至我心中的稳定感、自信也被情感的释放动摇了,不那么清晰了,这也是一种很独特的心理体验。 我的心啊,就像是西施一样,本体有一种美,那么不管是在没发生什么的时候,还是发生了很激烈的心理活动(包括痛苦的时候),都是适宜的,合乎道,合乎理的(宜的本意之一)。 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啊!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趋乐避苦是一种本能,我们都希望自己有好的、积极的心理体验,也都想回避和消除那些坏的、消极的心理体验。 可世事无常,哪能只有欢乐没有痛苦呢?于是我们在命运、无常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中挣扎、生活、老去、死亡。可对于苏轼而言,他的心理状态在这首诗中完全达到了另一种心理境界:不再区分积极与消极,看似积极的挺“好”,但他没有刻意追求,看似消极的也“奇”,作为一种独特的体验,他也并不回避。他的内心有一种存在感,不论发生什么,或是不发生什么,不论发生了一些强烈的积极体验,或是发生了一些强烈的消极体验,因为存在本身,一切都是相宜的。 在我看来,这首诗背后所传递的心理境界,是一种超常的心理健康状态,是一种无条件的存在感获得,是对世事无常的接纳,并且在对无常世事的所有积极消极面的体验当中,获得了一种存在之美,一种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积极与消极之二元对立的美。对于各种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而言,这种心境本身便是一剂良药,如果能够哪怕部分地领略到这样一种心理状态或心境,那么眼下的各种痛苦,都变成“水光潋滟”和“山色空濛”的一部分,不再需要抗拒,也不需要执着,让它发生,看它发生,体验它,然后胸怀变得宽广,心理困扰消弭于无形。如果透过我的描述和讲解,你能够体验到、领略到这种心境,那么当你心情不好时,因为丧失而看不开时,因为获得而执着痛苦时,就来读读这首诗吧。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 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 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 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 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 饱得自家君莫管 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如果单纯读这两首诗,我会感慨,苏东坡真是个吃货啊——猪肉好吃又便宜,吃了就很满足;惠州荔枝真好吃,为了每天吃荔枝,就赖在岭南想做土著了。巨星苏东坡怎么还有这么没品的一面?可是当我们了解到了苏东坡那种不拘泥于心情好坏,与无常共舞的心态,再回来读这两首诗,从中便透出了不一样的风味。 把锅洗净,少放点水,柴火不要烧得太旺,别心急,等火候到了自然味道好。黄州这地方的猪肉很好,价格又很低贱,有钱人不屑吃它,穷人不知道怎么烹饪,唯有我自己,早上起来吃两碗猪肉,饱足自在,谁也管不着我。 苏轼烹饪猪肉的过程,充满了“ 适当”,水量合适,火要不大不小,不能着急,要等他自己熟。这是在说煮猪肉吗?好像是,但又好像不全是。这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切适当就好,不要过分,不要着急,生活有它自己的节奏,该来的自然会来。然而这么好的“猪肉”,却是除了苏轼谁也吃不上。为什么呢?有钱人太爱面子和排场,看不起它;穷人太操心生活琐事,不晓得该如何享用它。它不只是猪肉,它还是平凡的生活本身。过于追求奢华,奢华反而成为了享受生活的障碍,过于操心琐事,生活就变成了折磨与痛苦。唯有以合适的心态去体验(烹饪),才能尝到生活(猪肉)的美味。所以啊,黄州的猪肉这么好,这样美好的平凡生活,却只有我(苏轼)才能享受到,所以我就只管满足我自己就好了,别人怎么看,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黄州好,惠州就不好吗?罗浮山下四季如春,还生产各种水果。刚吃完卢橘,杨梅又下来了,然后还有荔枝,哎呀,我恨不得一天能吃三百颗荔枝,就让我做个岭南人,在这里不走了吧! 心情好,走到哪里都是春天。牙口好,吃什么都香。苏轼并不是真的那么爱吃荔枝,并不是真的想为此成为岭南人。只是他走到哪里,都可以发现那里的好,那里的美。既然在哪里都好,做个岭南人每日吃荔枝,又有何不可呢? 所以说,也许猪肉美味,也许荔枝好吃,但这些都不是关键,关键是随遇而安的心境,使得苏东坡不论遭遇怎样的心情,不论来到怎样的地方,不论吃着怎样的食物,他都能够从中获得乐趣。《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西湖,便是《猪肉颂》中的猪肉,也便是《惠州一绝》中的荔枝,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与无常的共舞。 可叹的是,像我这样的俗人,只能通过拼读苏轼的诗词来体会与领略其大致的心境。对于苏轼本人,这种心理状态早已融进了生活,他并没有刻意要去表达某种境界,他只不过是游西湖、烹猪肉、吃荔枝,并且用诗歌记录下自己的日常而已。惟愿和我同属俗人的各位,能够通过本文的拼读,偶尔领略这种难以言说的心理境界。 本文节选自未出版书稿 《跨越千年心相通——古诗词意象赏析》 完 有一种柿子树,不是种来卖钱的 而是专门等鸟儿冬天里没有吃的时候 飞来吃它的柿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