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寓惠诗中,表现出来的自然人文意象及其审美情感

 薪花共赏 2020-02-03

导语

北宋绍圣元年十月二日苏东坡抵达惠州,至绍圣四年,四月十九日离开惠州再赴儋州,其间留下诗作150余首。苏轼贬惠的创作与思想,有人认为苏轼'迫于无奈,被贬惠州,仍然渴望北归,可是北归不得,于是走进佛道等虚无思想以排忧解闷'。

在与佛道思想的进一步接触中,'苏轼融汇三家,创造出新的生活方式。他吸收了儒家的 执著现实的一面,扬弃了其追求功利的一面;吸收了道家的通脱旷达、追求心灵自由的一面,扬 弃了懒散无为的一面;吸收了佛教感悟人生、追 求心灵超脱的一面,扬弃了否定人生的一面'。对君主、社稷、人生等等有了更本质的认识。

也有的人认为苏轼在惠州的生活很艰苦:'东坡在惠州的谪居生活,可以说是在兴谗贾谤的宵小们 监视和逼迫下度过三年的。他居住是绝对没有自由的、受支配的;行止范围是极狭窄的,可能行 动时间也受严格限制;而物质生活,也是颇为困顿的。'苏轼'年老体弱,加上痔疾的折磨','精神上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提防政敌,在与亲友来往的书信中累告'勿示以人''。还有学者认为苏轼在惠州是仙居和快乐的:'仙居合江楼与白鹤峰',仙居'温柔之乡和友谊之林','读书题品、种药寻幽的赋闲生活'。

而仔细探究下来苏轼在惠州的生活恍若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又有接地气和真诚热情相待的居民相 随,还有淳朴的民风相伴,悲中寻欢,苦中作乐。苏轼住在这里,远离了纷纷扰扰的政治利益 和阴险狠毒的政治迫害,虽物质匮乏、疾病在身,精神却简单而自由,日子另有一份宁静安好。通过这些诗作中的自然人文意象,我们可以窥见苏轼凄婉与旷达交加的心境。

苏轼寓惠诗中的山水意象

宋时的惠州是一个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这 里气候宜人,景色优美,物产丰富,居民热情好客。苏轼还未行至惠州就听说了那里的风物之美,有桂花、荔枝、黄柑、朱橘,还有著名的道教圣地罗浮山。刚到惠州,他就禁不住《与程正辅书》道:'几席之下,澄江碧色,鸥鹭翔集,鱼虾出没,有足乐者。'优美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淳朴的人文地理环境,吸引着苏轼前往,同时,也对苏轼寓惠的心境造成不少影响。

苏轼寓惠诗中,表现出来的自然人文意象及其审美情感

图一,苏轼与其书法图片

惠州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当北方还在严寒之中时,惠州早已春意盎然。这里四季如春,空气清新湿润,放远耳目,满目翠秀,山环水绕,渔歌袅袅。在从广州至惠州途中,苏轼抑制不住对罗浮山的钦慕之情,去游览并写了一首诗给儿子苏过,《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在惠州西北博罗、增城之间。诗中用了郁仪(奔日之仙)、葛洪(抱朴子)、侯道华、蔡少霞、黄初平和寸田尺宅、三 彭(即三尸)、存黄庭、《新宫铭》等道家人物与相关典故,不见丝毫悲戚情怀,反见其开朗与飘飘欲仙之气。同时以'飞猱''云溪''瘖虎''石柱'等自然意象,展示了罗浮山奇异的道教圣地之景

惠州不仅拥有峰峦奇特、景色秀丽、素有'蓬莱仙境'美誉的罗浮山,而且还有景色绝美、可供踏青赏游的白水山。苏轼贬惠诗中,最 先言及游白水山的是《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并引》,其云:'三月四日,游白水山佛迹岩,沐浴于汤泉,晞发于悬瀑之下,浩歌而归。'并涉及 白水山之地理形势'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

苏轼寓惠诗中,表现出来的自然人文意象及其审美情感

图二,苏东坡画像

绍圣二年,十月,有《同正辅表兄游白水山》《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两诗写与表兄程正辅同游白水山。《唐宋诗醇》评云:'离却白水,别作虚空缥缈之想,层峦叠浪,兴会淋漓,屈子远游之遗也。'虽然少写白水山之景,但却多涉惠州风物:'赤鱼白蟹''黄柑绿橘''糖霜''荔枝''白蜜'等等。惠州气候温暖,四季如春,有古迹遍处、林木苍郁、洞内有洞的朱明洞,有觱沸如注、郁郁 气蒸、松柏送香的汤泉,还有山川秀邃、幽胜曲 折、浮洲四起、鸟明花幽、脉脉绿波的三千里丰湖(西湖)

海国空自暖,春山无限清。(《新年五 首》其三)

岭南万户皆春色。(《十月二日初到惠 州》)

罗浮山下四时春。(《和陶移居二首并 引》其二)

……

贬惠期间,苏轼行动受限,但总会努力争取 机会去游览罗浮山、朱明洞和白水山,一有机会 就去西湖散步赏景。因为优美的自然地理环境令 苏轼忘怀于世,忘却在扰扰世道上经历的伤痛、悲绝。当他流连在青山绿水、俊峰爱树的怀抱时,大自然是那样的亲切,他仿佛回到了母亲的 怀抱,心境也变得明朗开阔起来,并发出'一洗胸中九云梦'的感概!

花卉蔬果植物意象

同时惠州植被常年青翠,品类繁多,随处可见冰 骨玉魂的梅花到惠州不久,苏轼便写作《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另有《再用前韵》两首梅花诗,均以梅花的冰清玉洁表白自己心中的被贬情绪。'暗香入户寻短梦,青子缀枝留小园'《花落复次前韵》、'处处野梅开'(《残腊独出二首》其一,亦在描梅。

还有花香浓烈的薝蔔、引发诗兴的翠竹、粲 若明光的菊花、会下红雨的桃树、犹如玛瑙盘的 山丹花、带着奇香的菖蒲草、素雅洁白的石榴花:

无鼻何由识薝蔔。(《和子由盆中石菖蒲忽生九花》)

桤栽与笼竹,小诗亦可求。(《次韵子由所居六咏》其六)

堂后种秋菊,碎金收辟寒。(《次韵子由所居六咏》其一)

粲粲秋菊花,卓为霜中英。(《次韵子由所居六咏》其二)

登山做重九,蛮菊秋未花。(《丙子重九二首》其一)

梅花和菊花是苏轼出门最爱赏玩的珍物。走 在路上,他总留心梅菊。苏轼在惠州新居种下了 梅花、菊花、薝蔔和翠竹,恰巧构成'梅兰竹菊'四君子,正是苏轼志高品洁的心境与梅兰竹 菊之品不谋而合,苏轼赏爱之,借以聊表志气。梅兰竹菊的相伴相随给苏轼带来了慰藉,使他的心境更加开阔。

苏轼寓惠诗中,表现出来的自然人文意象及其审美情感

图三,苏轼赏梅图片

苏轼不仅是文学家,还是美食家。所到之处,苏轼均对当地蔬果加以东坡式的美食创作。在惠州诗提到的蔬果中,最出名的当属能令苏轼 '不辞长作岭南人'而日啖三百颗的荔枝。他到惠州写下的《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赞道:'南村诸杨北村卢,白华青叶冬不枯。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子为先驱……。'荔枝不仅长得好看,仿佛一位披着绯红襦裙、肌肤温润晶莹、凝白如玉的女子,滋味更是一绝,尝起来似 瑞露,似天浆,难怪苏轼日日翘首盼望,初食荔枝后便写下了这一首长诗。在其后的许多诗歌中经常出现荔枝:'炎云骈炎实,瑞露酌天浆'、'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新年五首》其五)、'怅望荔枝何时丹'。

苏轼寓惠诗中的人文意象

对于惠州的人文意象很多。《游博罗香积寺》描写了香积寺的地理形势以及'臼磨'人文意象。《与正辅游香积寺》:'越山少松竹。此峰独苍然。茯苓无人采,千岁化琥珀。'有相似之处。诗人以喜悦的心情和轻快的笔触,描写了香积寺周围春晨田野的景象,设想可以利用寺下的瀑布,筑堤修塘,建成水力碓磨。于是他仿佛看到从水磨中纷纷散落的面粉,听到隐隐传来的水碓声,喝到洁白可口的新米粥,闻到炊饼的香味。全诗联想丰富,洋溢着浓 郁的生活气息,充分体现出诗人对当地人民改善 生活条件的美好憧憬。

除此,还有海山葱茏、二江汇合的合江楼,有荆棘丛生、玉蕊花开的松风亭,有明秀可爱的 罗浮道院、古韵犹存的唐代玉塔、青草离离的栖 禅寺、道妙法存的逍遥堂等:松风亭下荆棘裹,两株玉蕊明朝暾。海南仙云娇堕砌,月下缟衣来扣门。(《十一 月二十六日,松风亭花盛开》)。江边有微行,诘曲背城市。平湖春草合,步到栖禅寺。(《残腊独出二首》其二)等。

苏轼寓惠诗中,表现出来的自然人文意象及其审美情感

图四,苏轼在惠州时眺望图片

在那的居民热情好客、古朴真挚、乐于助人,崇尚正气。正如苏轼的惠州诗《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其一里谈到的:左邻右舍全是互相礼让的圣贤之士,集市上买卖公平,讲求信用,农村里人 人和睦相处,没有纷争,淳朴至极。因此,初到惠州的苏轼才有犹归乡里,落叶归根之感:'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吏民惊怪坐何事,父老相携迎此翁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新丰的鸡犬看到诗人好像认识一样,欣然相迎,而诗人也仿佛曾在梦中游过此地。官吏还在惊怪发生什么事,只见乡亲父老相 互搀扶着来欢迎诗人。此刻诗人的感受就像是苏 武不想还乡,管宁想在辽东终老。这是苏轼在《十月二日初到惠州》一诗中借新丰之典,写鸡犬相迎、吏民惊怪、父老迎候的情景,同时,借汉代苏武牧羊塞北、三国时管宁辽东往见公孙度 庐于山中示无迁志之典,以示经老惠州、永无迁意:'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

有一次,东坡和友人游览白水山回来,经过 水北荔枝园,遇到一位85岁的老农。老农邀他喝茶歇息,席间谈笑风生。末了,苏轼正要告辞,老农依依不舍,指着'累累如芡实'的荔枝 对他说,等到荔枝成熟时,请苏轼来到树下饱食 荔枝并带满怀抱的荔枝回家给儿子,请苏轼不要和他谈钱,只要有酒的时候拿来与他同饮即可。面对老农这种淳朴真挚的热情,备受官场小人诬陷的苏轼感动不已,连连答应,并发出愿同老农 一起过着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的感概。而在其他 惠州诗中,苏轼也谈到了门生常常送米,使他有米可炊的盛情,以及邻居林行婆和翟夫子对他的照顾。

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馀。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有酒持饮我,不问钱有无。(《和陶归园田六首》其四)

惠州百姓的热情好客、乐于助人不是一时的,更不是虚假的,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性情使然。除了百姓,惠州的地方长官对苏轼也很热情。当贬官苏轼到惠州报到后,惠州太守詹范马上把苏轼一家安排到合江楼去居住。合江楼原是三司行衙中皇华馆内的一座江楼,皇华馆是朝廷官员的驿馆,皇华之名盖取于诗经'皇皇者华'之意。按理,苏轼作为一名贬官,是不能住进合江楼的。但詹太守居然把苏轼安排进去了,可见詹范对苏轼的热情和真挚。在惠州期间,接济苏轼最多的人是惠守詹范和循守周文之二人,而接替詹范的方子容对苏东坡也是很热情的。

苏轼寓惠诗中,表现出来的自然人文意象及其审美情感

图五,苏轼与其好友图片

他们的友谊从苏轼的一些惠州 诗作便可见一斑:《惠守詹君见和,复次韵》《詹守携酒见过,用前韵作复和之》《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次韵惠循二守相会》《又次韵二守许过新居》《又次韵二守同访新居》《答周循州》

苏轼的人品和官品,是奸秽小人无法抹杀的。所以,惠州人民待苏轼如一位落难的挚友,又如一位博学的尊师,一位风趣幽默的邻居。他们不趋炎附势,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抱着最淳 朴的胸怀给苏轼提供了实际的生活帮助、精神上的支持和心灵上的慰藉,使年老的苏轼感到了前 所未有的温暖和愉悦,苏轼心境也更加澄明开阔起来。

苏轼寓惠隐含的愤懑之情

有学者认为,苏轼在岭南的词作,主要是反映他被谪贬的愤懑,有同屈原一样的遭际,《归朝欢·和苏坚伯固》词歌颂赞美被放逐的忠臣屈原,《 人娇·赠朝云》词里说要学屈原《离骚》的'纫秋兰以为佩',《蝶恋花·春景》词亦抒发了气逼灵均的烦忧。而我们认为苏轼散文与诗歌同样体现类似情 感。如前《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唐宋诗醇》云其有'屈子远游之遗',便是隐含愤懑之情。

《记游松风亭》诗文中有两个比喻值得注意,反映了诗人在惠的处境和心理:一曰'如挂钩之鱼,忽得 解脱',喻苏轼处在困境之中如同'挂钩之鱼',挣扎亦死,不挣扎亦死,想到这里,一切释怀,一切放下,所以'忽得解脱'。一曰'兵阵相接',用战场作比,前进则有死敌,后退则会军事处罚,进亦死,退亦死。两个比喻形象地告诉 我们诗人此时的心理状态,挣扎与否,进退与否,反正都不免一死,干脆坐下来歇息,还可能免一死。这是调节自己心态的精神安慰。诗人两次迁居的嘉祐寺就在松风亭上。

苏轼寓惠诗中,表现出来的自然人文意象及其审美情感

图六,松风亭图片

而松风亭嘉祐寺居住环境极为恶劣状况,这与苏轼笔下的松风亭嘉祐寺完全不一样,也可以看出两代人对所居住环境持有,可以看到苏轼寓于其中的愤懑之情不像其它那样直露。正如苏寰中先生在《浅论苏轼岭南诗》中说的:'苏轼尽管身处逆境,始终不肯低头,或者变为谨小慎微的庸人。他没有忘怀人民,一息尚存,始终没有停止写诗,仍然敢怒敢言。'不仅对人民敢怒敢言,对自己亦是这样,只不过情感含蓄而已。梳理苏轼岭南诗,含有此情感的诗句诸如: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荔支叹》)

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和陶咏三良》)

葺为无邪斋,思我无所思。(《和陶移居二首》其二)

还有对自己如'楚囚'一般的贬谪生活隐含的不满:

风流贺监常吴语,憔悴钟仪独楚音。(《又次韵二守同访新居》)

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蜑雨愁黄昏。(《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

和陶诗或吟咏惠州风物的诗作体现出苏轼岭南诗与早期诗歌之最大不同是,从直接批评社会时弊到隐藏自己内心的情感,含而不露。这又要经历多少人生的磨难才能达到如此之境界!苏轼寓惠迁居频繁,其身心交瘁可想而知,他在惠生活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受到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

其《迁居》诗云:'前年家水东,回首夕阳丽。去年家水西,湿面春雨细。东西两无择,缘尽我辄逝。今年复东徙,旧馆聊一憩。已买白鹤峰,规作终老计……。'对一个花甲之年的老人来说,他多么想过上安稳的日子呀,引与诗所云'庶几其少安乎''已买白鹤峰,规作终老计',在平淡的叙述和用典之中,其实寄寓着诗人内心之郁郁不平。

流露'因物喜因己悲'和'坐念北归日'的渴望

触景伤情是人类正常的行为表现,苏轼谪惠 心境当然离不开人文地理环境的直接冲击。在59岁高龄之际被远贬至南国瘴疠之地,苏轼的凄婉与苦楚挥之不去,难免因物喜因己悲。他因物喜。初到惠州,优美的地理环境令他 '仿佛曾游岂梦中,欣然鸡犬识新丰',又得到'父老相携迎此翁'的待遇,他便暂扫所有晦气,扬言长居四季如春的惠州:'苏武岂知还漠北,管宁自欲老辽东。岭南万户皆春色,会有幽 人客寓公'(《十月二日初到惠州》);当他去官府报到,又得到了惠州太守詹范的热情招待,被安排住进视野开阔、如同仙境的合江楼时,他便 乐得自称痴仙人:'楼中老人日清新,天上岂有 痴仙人。三山咫尺不归去,一杯会与罗浮春'

而岭南佳果荔枝,滋味绝美,乐得他要长做岭南人:'日啖荔支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亚热带气候下,稻麦蓬勃生长,绿波摇曳,使他喜欲狂,不禁写诗称赞:'东风摇波舞净绿,初日泫露酣娇黄。汪汪春泥已没膝,剡剡 秋谷初分秧。谁言万里出无友,见此二美喜欲狂'。太守詹范带了酒和鲈鱼来看他,使他初次尝到了桑葚和藿叶鱼等美食,他大受感动,开心不已,觉得喝酒、吃饭和睡觉才是人生的真事业:'枇杷已熟粲金珠,桑落初尝滟玉蛆。暂借垂莲十分盏,一浇空腹五车 书。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醉饱高 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馀'

他因物喜因己悲。写字,感谢毛笔对他不离不弃,同甘共苦:'多谢中书君,伴我此幽栖';看到颜如琉璃的石榴,赏玩之时,嬉笑玉树浪得虚名,乍笑之间,却想起中原也有石榴,因而又陷入哀思:'诗人故多感,花 发忆两京。石榴有正色,玉树真虚名';本来高高兴兴地酿造新酒,最后一想到是在蛮国瘴地,就觉得可惜可惋:'烂煮葵羮斟桂醑,风流可惜在蛮村';本来高高兴兴地赏着梅花,念头一转,觉得自己是病鹤栖荒园:'先生索居江海上,悄如病鹤栖荒园'

他因己悲。他月下散步,寒风刺骨,遁入银 丝,当年能举杯邀明月,如今终无言:'千梳冷快肌骨醒,风露气入霜蓬根。起舞三人漫相属,停杯一问终无言'(《六月十二日,酒醒步月,理发而寝》);朋友寄给他一块上好的龙尾石砚,他却感慨自己凋落零败,无需用此:'吾衰安用此,寄与小东坡'(《龙尾石砚寄犹子远》);而因己悲时,苏轼总会不时流露出被贬的沉痛和'坐念北归日'的渴望。

苏轼寓惠诗中,表现出来的自然人文意象及其审美情感

图七,苏轼与竹为友图片

这样哀怨沉痛、患得患失的苏轼,似乎不是我们所认识的苏轼,却是真实而可理解的苏轼。当物是人非,为天下黎明百姓奋斗的理想社稷终成幻影;当白发苍苍,一生的努力与付出却换不来君王的信任,岂能做到不哀?然而苏轼哀而不 伤,遣发心中的愁意只为适当地宣泄负面情绪,抒发理想抱负不得志的哀愁。而这样的喜悲只是一时的借物消愁,其心境仍是洒脱旷达的。

显示旷达和闲适

天下雨了,苏轼说:'先生不出晴无用,留与空阶滴夜长。'住进合江楼,面对仙景,苏轼说:'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惠州丰湖,苏轼说'江山千里,供我遐瞩'

。除了口出'狂言'的自信,他还常常自嘲。当收到他人馈赠的大米,他戏称自己为老不才,得了赠米。当他送别正辅表兄,他戏笑闲草配闲客,而表兄还是应该好好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当欣赏花落结果,他自嘲多情好事,念旧多怜。

苏轼寓惠诗中,表现出来的自然人文意象及其审美情感

图八,苏轼,出游图

幸有馀薪米,养此老不才。(《和陶乞食》)

江边闲草木,闲客当为主。(《次韵正辅表兄江行见桃花》)

愿兄理北辕,六辔去如组。(《次韵正辅表兄江行见桃花》)

这种旷达豪爽的自信和自嘲正反映了苏轼谪居惠州的心境,虽有凄婉,但以旷达为主。

苏轼的性格底色是旷达的,贬谪的苦楚并没有将他击垮。他选择保持自我,笑对苦难。因为 苏轼早已想清: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只有心灵 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华屋或者茅房等物质带来的都是表层的快乐和忧伤。

我生类如此,何适不艰难。(《白鹤山新居,凿井四十尺,遇磐石,石尽,乃得泉》)

世间孰真乐?心境遇相适。华屋与茅茨,何足系欣戚。(《九日诗》)

苏轼寓惠诗中,表现出来的自然人文意象及其审美情感

图九,对月独饮的苏轼

所以,我们可以在他的惠州诗作中感受到许 多心灵安宁的快乐,主要表现为闲适自乐的心境:钓鱼,他乐在钓鱼闲和,燕子相伴;种菜,他乐在亲力亲为,乐在天公做美,乐在可以分享 给山僧;等到摘菜时,他乐在蔬菜脆美,乐在丰收自己的果实;他出外游斜川,正值田野丰收,农夫们欢喜不已,秋高气爽,淡云薄日,缓水抚石,澄江静练,鱼翔鸥飞,美景乐事令他神清气 爽,心安神宁,'心目两子闲';他去惠州丰湖赏月,夜里静悄悄的,雾气漫漫,凉习稍稍,秋虫 嬉花戏丛,鲜甲翻沙潜水,此景此境,天地间静 谧甜美,一切都是有生命的,和谐共存的,透露着生命最本真的状态和意义,正如陶渊明的'此中有真味,欲辨已忘言',世俗之人是不能理解 此刻美景美境带给苏轼心灵的安宁;冬去春来,又是一年,春雨绵绵,抹绿添红,他欣赏着景色 美丽动人的变化,出门看橘树和荔枝树上斑斓的 花,闭门烧水,喝茶打春困,闲适自得。

先生悦之,布席闲燕……意钓忘鱼,乐 此竿线。(《江郊并引》)

三更山吐月,半璧沈沈起。无言三友欢,夜夜仍会此。羽毛见秋虫,鲜甲动沙水。此味世莫知,勿言惊俗耳。(《次韵大人五更山吐月》其三)

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 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纵笔》)

结束语

苏轼在惠州,虽或有理想未能实现的伤感,但更多的是遨游在惠州优美的自然地理环境中,抒发非负面情绪;沉浸在淳朴和谐的人文地理环 境中,感受着简单美好的人际交往;欣赏着惠州奇特的植物意象,享受着惠州各式各样美味的蔬 果,并用这些蔬果来创作美味,丰富生活趣味。他心境积极洒脱,旷达开阔,拒绝任何形式的消极,大有且乐且珍惜之感——'生逢尧舜仁,得作岭海游'。他因物喜,因为'三年瘴海上,越峤真我家'他因己悲,因为'先生索居江海上,悄如病鹤栖荒园';他旷达,因为'宁甘一瓢乐,耻为五斗折';他闲适,因为'世间孰真乐?心境遇相适'。

这样的心境变化正是外在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与苏轼内在的思想、精神交叉影响下的结果。汤岳辉认为苏轼'特别善于抓住岭南风物的特点和个性,掺合着自己的雅兴情致,着色新颖,运斤独到。或沉雄遒劲、豪俊瑰丽,或浓烈 红艳、斑烂缤纷,或明朗洁净、澄明平和,或幽 微杳冥、迷离诡异,或纤巧清疏、宛转妩媚,都能达到随物赋形,自然入妙的境界'。黄庭坚说:'寄示东坡岭外文字,今日方暇遍读,使人耳目聪明,如清风自外来也。'(《与欧阳元老书》)这些评价,无疑都为真知灼见。


参考文献:

  1. 王启鹏.试论苏轼的寓惠思想
  2. 冷成金.苏轼的哲学观与文艺观
  3. 吴仕端.东坡在惠州谪居生活探
  4. 王启鹏.苏东坡寓惠生活探幽
  5. 杨子怡.以彼无限景寓我有限年——论苏轼贬惠期间的'仙居'生活
  6. 北京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