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使君元是此中人

 新用户82177594 2023-06-14 发布于江苏

使君元是此中人

作者:李六如

徐州市人大常委  民盟徐州市委专职副主委

如果在中国古代名人中选一个作为知己,而且只选一人,那非苏轼莫属!苏轼是我的精神偶像,除了他覆盖诸多领域的杰出才华之外,还有他的“为民情怀”。民本思想是中华文化的主流观念,民生情怀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追求。苏轼早在回眉山为母守孝时就在《策别兵旅二》中写到:“民者,天下之本;而财者,民之所以生也。”恤民、爱民、惠民、富民、敬民深深熔铸在苏轼的民生情怀中,也是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坛塔尖人物的重要标配。苏轼毕生所有的主张,都是立足于增进“民”之福祉,都是从“民”之幸福出发。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如论在黄州、惠州、儋州时期的文学成就和人生磨练,这个评价一语中的,但论仕途功名,此语权当自嘲。其实,在苏轼工作过的许多地方中,徐州也是见证他作为官员身份的事业高光时刻,先有的“苏徐州”,才有后来的“苏东坡”,或缺徐州经历的苏轼人生是不完整的。1078年春天徐州持续大旱,为缓解旱情,苏轼前来城东石潭祈雨,其忧民情怀在《徐州祈雨青词》中可见一番,“冬无雪而春不雨,烟尘蓬勃,草木焦枯。今者麦已过期,获不偿种。”之后风调雨顺,万物生机盎然,苏轼在谢雨途中一连写下五首《浣溪沙》,尤其是他在第五首中的总结“使君元是此中人”可以说是他具有平民情怀的真实反映。

徐州,使君元是此中人

徐州是苏轼人生旅途中重要的心灵驿站。作为主政一方的知州,他曾蓑衣草鞋、舍家忘身,和徐州人民一起在雨季抗洪抢险,他组织有方,且带头奋击在第一线,与徐州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苏轼热爱徐州,热爱徐州的百姓,流连徐州的山水人情,他用真情赞美徐州的山水风景与人物风情。白发老翁、顽皮孩童、采桑女子、络丝姑娘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节日习俗甚至各种农作物,都成了苏轼诗词取材的对象,也成为了他寄托思念,抒发情感的素材。

用生命温暖着生命,生命定然不会寂寞;用时光点亮了时光,时光必将大放异彩,苏轼在当年主政的多个城市留下了显赫政绩和良好口碑,谢雨途中为老翁挥笔“道逢醉叟卧黄昏”,为村姑泼墨“旋抹红妆看使君”,连枣花落在衣服上的“簌簌”之声都听得真真切切。在皇权至上、君为臣纲的封建社会,也只有一个真正体察民生体贴民心的官员,才能写出“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这样细腻而逼真的诗篇,才能状绘“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这种百姓安居乐业的具体情状。

徐州霖雨山庄祈雨亭

在《浣溪沙》第五首中,苏轼写道:“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词中表现了苏轼热爱农村,关心民生,与老百姓休戚与共的一贯思想。“何时收拾耦耕身?”这不仅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他在仕途上不得意的情况下,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无奈的潇洒之情跃然纸上。结尾一句“使君元是此中人”,作为官员的“使君”也是融入平民百姓的“此中人”,寥寥数语起到画龙点睛和升华全词的作用。苏轼的这五首反映乡村生活与风光的词作《浣溪沙》在整个词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因为苏轼首次将乡村风光和乡村生活以细腻的笔触填成歌词,成为考察宋代徐州民风民俗的第一手宝贵资料,为徐州的桑蚕业续写了一段历史。
黄州,竹杖芒鞋轻胜马。

黄州,竹杖芒鞋轻胜马

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御史中丞李定等指控苏轼谤讪朝政,史称“乌台诗案”。最后经多方营救,苏轼于1079年12月出狱,但是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公元1080年正月初一,在这样一个家家户户团圆庆贺的日子里,遭受了近半年牢狱之灾的苏轼离开家眷,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脏水,以一个流放者的身份,向一个偏远而破落的黄州走来。苏轼在黄州待了四年,可以说黄州是苏轼后半生长达二十多年断断续续地贬谪生涯的起点。他从一个身居要职、蜚声文坛,以文采口碑见著于世的大文豪,突然在一场“莫须有”的乌台诗案的洗礼下,变成了一个挂着闲职被贬的罪人,并且人人见而远之。在苏轼踏向黄州的那一刻起,不知道苏轼心中有多么的心酸。

苏东坡的一首《定风波》令人颇有感悟:人生沉浮、生活态度、精神世界。“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被贬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同行皆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在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既然已经“泯然众人”矣,不如就安安心心做一个万事无挂于心的众人。他开辟菜园,命名“东坡”,自筑茅庐,题为“雪堂”,甚至亲自下厨,做各色美食。那首流传至今的《猪肉颂》,便活现出一个在人生谷底依旧嬉笑如常的苏东坡。从高朋满座到亲散友离开,从聚众宴饮到对月独饮,从往来酬唱到清诗自吟,从餐饭鱼脍到布衣蔬食,从青霄之上一瞬间跌到了尘泥之中。他,也从一个达人变成了幽人。在这期间,他随僧蔬食,灰心杜口,有时寻溪傍谷、钓鱼采药,有时扁舟草履、放棹江上,有时与渔樵杂处,有时为醉人推骂,也许渐不为人所识是人生之中值得自喜的一件事。

苏东坡虽然遭遇贬谪,他没有消沉和抱怨,反而在经过此番磨难后达成了他一生中最璀璨的文化艺术成就。苏轼在黄州时期,释道兼修,既“炼身”,又“静心”,实现了心态上的重大转变,苏轼凭仗躬耕山水、佛老庄禅,从惶恐孤独的痛苦中摆脱出来,走向世俗生活,忘怀得失、淡泊名利,形成旷达的人生观,从而使他的人生思想和艺术表现都达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不但啸傲于赤壁风月,而且继续关心国计民生。
惠州,不辞长做岭南人。

惠州,不辞长做岭南人

苏轼从绍圣元年(1094年)10月,经过六个月的长途跋涉才从定州抵达惠州。惠州地处岭南,当时是蛮荒之邦、瘴疠之地。一般人到此地后,往往不易生还。苏轼贬至惠州,虽自顾不暇,且无权副署公文,但他凭借着任职广东提刑的表兄程正辅的力量,为当地居民解决了许多民事上的问题。岭南地区气候湿热,疫病比较流行,苏轼就频频地给亲朋好友写信,请他们给自己寄来药材,救治当地的病人,并派人收埋僵卧路边的暴骨。他设计了利用山泉灌溉农田的堤塘,大力推广中原地区的新式农具“秧马”,这一举措不仅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还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为解决当地百姓交通问题,还捐助当年皇帝御赐的犀带作建桥之资,并动员弟媳苏辙之妻史氏,把当年入宫得到的赏赐捐出,为惠州城修筑了两座桥,以济病涉者。

心一旦放下了,物质上的匮乏自然也能淡然处之。惠州当时的生活自然是苦的,当时文人士大夫都是以羊肉为尚的,但苏轼买不起羊肉,他只好和屠夫商量,用很便宜的价格买下没有人要的羊脊骨,做成美食“羊蝎子”。他给弟弟苏辙的信中沾沾自喜地夸耀道:“意甚喜之,如食蟹鳌。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他大力推荐这种吃法,还自嘲说“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清贫的日子被苏轼过得有滋有味。

惠州西湖东坡祠

苏轼还对荔枝的美味也是十分钟爱,他在《惠州一绝》中对荔枝做了称赞:“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中原,一般人很难吃到新鲜可口的荔枝,但到了岭南后,随处都可以吃到新鲜甘美的荔枝。从这个角度来劝慰自己,苏轼感觉是幸福的,所以他说:“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在这首诗中并没有表现出一般迁客逐臣的哀怨,而是表现出了他素有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

在惠州,苏轼的生活伴侣和灵魂知己王朝云因疫病去世了,惠州因此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王朝云走后,苏轼与幼子苏过相依为命,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虽然苏轼性情开朗,能和当地山野村夫打成一片,但是灵魂的寂寞才是最深的寂寞。只要懂你的知己在,即便生活困顿也不会觉得辛苦,因为你的心中亮着一盏灯。如今王朝云死了,苏轼心中的那盏灯也灭了。为了倾诉心中的孤寂,他写了一首《纵笔》诗:“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这首诗传到到了京师,想整死苏轼的宰相张惇以为他生活得还很快活,就又把苏轼贬到海南岛的儋州,他希望海南岛恶劣的自然环境能迅速了结束苏轼的生命。

儋州,我本儋耳人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被贬至琼州昌化军(今海南省儋州市)安置。海南岛自隋代方始设郡,至宋代时还是一片蛮荒之地。被贬到海南,就相当于判了死刑,当时被贬至海南的官员大多心灰意冷。初到海南,苏轼“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但他毫不畏惧艰难的处境,以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与海南百姓交往并有所作为。他帮助疗救百姓疾病,带领百姓弃旧习、务农桑,开辟学府、讲学明道,在海南的文化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6月,苏轼接到大赦的诏令,北返中原。他在《别海南黎民表》中深情地写道:“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苏轼被贬至儋州,后人素有“东坡不幸海南幸”之说。时至今日,海南人民一直对苏轼怀有深深的敬意,在海南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东坡墨、东坡话等等带有历史印记的文化符号,无不表达了人们对他的眷恋和感激。

海南大学东坡塑像

苏东坡谪居海南时,是他人生的“至暗时刻”,他彻底摆脱了外物的束缚和羁绊,以“吾生本无待”和“思我无所思”态度来对待世事人生,真正建立起不唯古、不唯书、不唯上、不唯权,只唯民、唯实、唯善、唯美的文化人格。他被驱逐出庙堂,流放到江湖,无论是精神依托、思想倾向和情感认同都从庙堂走向民间,终于完成了由“臣”到“人”的转变。他像儋耳道旁被弃置的石头,“尽是补天余”,虽再无规劝皇帝“补天”的功用,却得以亲近大地,来为人民造福。

苏轼的成长历程向世人展现了灵魂世界所能达到的广度、厚度和深度。在他那里,痛苦和幸福没有不可逾越的沟壑,瞬间和永恒只在人心一念之间,但他从未堕入虚无的相对主义中,他一直以赤胆忠心向人们昭示着博大的家国为民情怀和强烈的生命张力。他挚爱生活,旷达乐观,入“凡尘”,接“地气”,是一个实打实的“凡人”。作为苏轼“凡人”的一面,带三分顽皮,七分幽默,却得十分可爱。儒家喜其忠,道家喜其旷,佛家喜其空,文人喜其雅,平民喜其义。苏轼从徐州到黄州、惠州、儋州、常州一路走来,让我们见证了他从官员逐步走向凡人的心路历程。








谢谢收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