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温暖南方 2019-08-05

王阳明(1472—1529年),字伯安,别号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书法家、军事家。他被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曾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阳明心学,更提出心学的宗旨是“致良知”,这不仅对我们的身心修行有极大的帮助,还能够解决我们的人生问题,所以,被后人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

今天给大家分享王阳明心学中的大智慧,希望能够对大家在生活中有所启发。

1、立什么样的志,成什么样的人

王阳明从小在私塾受教育,十一岁时他问了老师一个问题:“何谓第一等事?也就是在问: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老师听后有些震惊,感觉这个年纪的孩子不会问出这种问题啊,但他还是回答了王阳明:“人生的一等大事当然是要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做官啊!”可王阳明却摇了摇头,一脸严肃地对老师说:“老师,我认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俗话说:“三岁看老”。中国的古人,也一向高度强调立志的重要性。王阳明从小立的志向就是成为圣贤,他也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发展,最终做成了圣贤!为何立志如此重要?那是因为你所立的志向就是你要发展的方向。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现实之下,才可能意志坚定、少走弯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2、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在王阳明二十四岁的时候,他参加会试又一次落榜。其他考生发现自己没考上就开始嚎啕大哭,只有王阳明面无表情。大家还以为他太过伤心了,便都来安慰他,帮他打开心结。但王阳明却微微一笑说:“你们认为落榜是耻辱,我却认为落榜动心才是最耻辱的。”人生中会遇到很多的艰难困苦,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普通人就是哭嚎哀鸣,而真正有修养的人能淡定自若,泰然处之。那如何才能做到这样的“淡然”呢?王阳明曾说:“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3、内心强大,便无往不胜

王阳明的弟子:“师父,您在用兵方面有什么特殊技巧,教教我呗?”“没有技巧,只要认真地学习,保持此心不动就好”王阳明回答道。“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此心不动代表一个人足以冷静,沉着,只有这样面对困难时才能临危不惧,甚至超常发挥,伺机而动。那些找技巧的人,看着有头脑,但其实是投机取巧。真正的智者都会从根源上找方法,脚踏实地,这便是老子的“大巧若拙”!那如何才能练出功夫呢?王阳明认为这需要专心努力地做学问。对于才能和修养,读书学习虽不算是唯一的路,但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条路。

4、万法唯心造

一年春暖花开之际,王阳明与好友相约去山间游玩。那时好友指着长在岩石缝中的花问王阳明:“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能让花开或者花落?”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当你看此花时,此花的颜色一时明亮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花开花败是遵循自然界规律的,但是能不能让我的内心波动,却是由我决定。

王阳明一生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全在人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