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是中国艺术有别于西方艺术独特理论和思维方式,是通过艺术实践中表达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唐有王维开创了“以诗入画”的新纪元,从而文学艺术中的“意境”开始延伸并影响了更多的艺术门类。 在寿山石的创作手法中,“薄意”的雕刻技法是与诗、书、画三意最为亲近的手法,或可说,“薄意”一道,本就是这三者融会贯通而成的。因此,通晓“薄意”,善于“薄意”者,又多在诗文,画技,书道上有所造诣。 古语有云:“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寿山石本身是“实”,其余的一切都是“虚”,“薄意”所要达到的就是“虚实相生”的境界。以文学的种种意向,文人的种种情致,来提炼、升华寿山石雕刻中的主题,为之增加的无形美感,就是所谓意境,也是这种题材之所以能够给人以乐趣的原因。 诗中的意象是诗人从自然中得到的感悟,而雕刻中所创造的意境是从诗而来,并通过“写意”的手法表现出来。 作为一种中国独特的审美观,“意境”实际上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是相通的。从文化哲学的根源和内涵上分析意境,这一类的作品,既多有重儒家“情景相生”者,也不乏以庄玄禅宗里“物我相冥”之思为先者。 薄意是从浮雕技法中逐渐衍化而来,它比浅浮雕还要浅,因雕刻层薄且富有画意,故称薄意。薄意作为寿山石雕刻技法上的专用名词,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画理”而著称,它融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是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独特艺术表现手法。 薄意雕刻“以薄取胜,以简见长”,因此刀法应灵活多变,洗练概括,落刀准确,以一当十。雕刻完毕之后,还需要对某些细节,如花蕊、叶脉、苔点、枝干以及人物、动物的眼睛、鬓发等部分,用尖刀或半尖刀阴刻、抽丝,精细修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寿山石薄意雕刻的技巧源自笔墨和雕刀的结合,意境则由文人画中取得灵感,是石质、纹理与浅浮的线条的相互融合,既有国画的意境与笔墨的情趣,又有雕刻的技巧与刀法的韵味。 是栖息在寿山石上的诗歌。 薄意雕品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画理”而著称,它融书法、篆刻、绘画于一体,是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独特艺术,正因如此,优秀的薄意作品往往具有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特别富有欣赏价值。 最近这段时间,市场上的石头越来越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