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秘笈 | 张在辛与《篆印心法》

 lj0279 2019-08-06
张在辛(1651—1738)字卯君,一字兔公,号柏庭,又字子舆,山东安丘人;张贞(杞园)长子,康熙丙寅拔贡,授观城教谕,不就。筑园城隅,偕在戊、在乙两弟及诸名流诗酒流连。淡泊名利,喜收藏,善书画,精鉴赏。从郑簋学书,从周亮工受印法,皆能得其三昧。篆刻宗秦汉,小印尤工,为北方印坛之高手。生平著有《相印轩印谱》、《篆印心法》、《隶法琐言》、《汉隶奇字》、《隐厚堂诗集》、《画石琐言》等。
《篆印心法》系张在辛88岁时总结一生篆刻心得而成,重在研究治印技法,其中不乏常人不晓之“绝活”,故名曰“心法”。全篇共分六章,分别题为辨明字法、配合章法、落墨之法、奏刀之法、修制之法、随处适宜,包括了当时治印的全过程,言简意赅,颇多精义,精微处尤为叫绝。
首论字法,作者认为“篆籀之文各有时代、各有字法,如人之有族姓,物之有种类,当先辨明,心求古今不紊,繁简得宜,方圭圆璧,整齐错落,合为一家眷属,乃成族类”,强调篆法的统一性。而于章法,当“长短错综,参伍取便,使多字若少字,使数字如一字,不排挤,不局促,顺其自然之势,得其天然之妙,大印当小印布置,小印作大印安排,则落墨之前,已有成竹于胸中”,须变法而自然。落墨之法,一般罕见传述,张在辛不仅将落墨上石之过程细述清晰,还首次披露用小镜子修正渡稿之方法,可谓无丝毫保留之处。
张在辛将前人烦琐的奏刀之法归为三类:“有直入法,有切玉法,有斜入法”,并诠释曰:“直入法者:用刀刻去,驻刀时须要收,曲折时须要转……此汉人之正法也”,“切玉法者,用刀碎切,方扳处要活动,圆熟处要古劲,平直处要向背”,“斜入单刀,亦须直下,但手中又拈弄灵活……此亦古人军中速予授职,急就而成斫印之遗意也。”张在辛的这三种刀法,一、三现已合为冲刀法。由此可见作者的高度概括能力了。作者还将明清印人按刀法分类,虽不完全准确,但这对后人学习前贤,识别其刀法提供了借鉴。
在“修制之法”中作者谈及了许多印家秘言,如“宜锋利者用快刀挑剔之,宜浑成者,用钝刀滑溜之”,“至于钴利而不得精彩者,可于石上少磨,以见锋梭其圆熟者或用纸擦,或用布擦,或用土擦,或用盐擦……”在使用这些修制家法时必须“斟酌为之,须有独见,自出心裁,非他人所可拟议者。”末章“随处适宜”,讲的是钤印方法,描述清晰入微,亦见印人对钤印效果的重视。
张在辛的《篆印心法》对技法的论述在当时已超过了前人,显得较为完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