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IMO金牌!早培的娃凭什么那么牛?

 焦耳3 2019-08-06

作者丨小石头

来源丨小石头侃升学

(ID:xiaoshitoushengxue)

时隔四年,中国重夺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冠军,6名中国队员全部获得金牌。6名队员中,有一名孩子来自北京家长们非常熟悉的人大附中——邓明扬。

邓明扬,就读于人大附中早培班,今年新高一。早培七年级时就拿下了高中联赛的奖项,再到CMO,国家集训队;不仅如此,邓明扬数学信息学竞赛两开花,各大信息学奖项纷纷收入囊中,初三时便有了进入国家集训队的实力,只可惜规则对初中生有所限制才错过……在他入选数学国家集训队的时候,数学竞赛贴吧的竞赛党不禁发出了灵魂提问

这样的牛娃,到底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小石头找到了邓明扬妈妈发布的590篇博文,在这里把读后心得分享给各位。

一、规划!还是规划!

从一开始,乖妈(注:邓的妈妈喜欢称他为“小乖”,邓和邓父则喜欢称为“大咩”)的目标就很明确——考入一个好初中

如果让我说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什么样子的人,那最重要的就是希望孩子成为一个身体和心理都健康的人。

……

目前的短期目标就是上个好的中学,让孩子有个好的成长环境,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学好AS,好的机构和老师非常多,关键在家长的选择

其实小升初这个词,对于当时的乖妈而言还是很遥远的。只是和家长沟通中了解到“数学”在以后的学习中很重要,于是乖妈给孩子报了围棋课;当时幼儿园里也有“数学思维”的课程,后来小乖对围棋的兴趣不大,打了两次五段就停了。

上了小学之后,学校里有课后的数学兴趣班,小乖在里面学得很开心。断断续续地学到四年级,正好赶上12年的禁奥,由于政策影响,校内的课程就结束了,于是乖妈就给小乖在课外报了一个机构,作为兴趣班和提高。还好,小乖的数学天赋并没有因此而被埋没

在后来的各类数学比赛和考试中,乖妈发现小乖确实比其他的孩子要强——在各个JG“比武”,慢慢地了解到各种BS、GDB的概念,小乖也在五年级时就跟着班上的老师拿到了四大杯赛的大满贯。

 注:参加的所有JG杯赛数学都是一等奖,所以未记录

回过头再去看入选早培前的这段经历,杯赛的意义是意识到了差距,尤其是小乖的英语光靠学校的东西不行,之后才开始抓英语。

之前自学没有参考,进入集训队参加各种比赛,才能对自己有比较准确的定位

小乖慢慢显示出了自己的特点,他数论比较好,几何相对偏差,基本考试比赛都算保持得很稳定

乖妈把控的其实只是一个大概的方向,比方说围棋课,乖妈只是希望能够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虽然打了两次五段之后就停掉了,但是效果还是有的:比如计算比较快,对胜负有了更理性的认识。

无论是在比赛中找到定位,还是在学习中找到长处与短处都是一个逐渐发现的过程,而非一开始就定好我要去某某学校。正如乖妈所说: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家长有责任引导孩子,给孩子找一条适合的路。随大流是风险最低的选择,另辟蹊径风险不小,但是也有机会看到独特的风景。老师说过要允许孩子有退步,相信孩子,我知道小乖是个很有上进心的孩子,相信他能够做到很棒

二、坚持的力量

从11年9月开始,小乖的妈妈陆陆续续在博客上发了590篇文章,而这时的小乖,还没有过9岁生日,二年级。直到今年7月,小乖已经16岁了,乖妈依然在陆续更新博文,笔耕不辍。

乖妈的文章大都不长,有记录学习生活的,也有记录教育理念的。寥寥数语,能看到乖妈在教育这件事上的坚持——记录、反思、改进

比如上课时看到有许多家长在后面记笔记,她想要锻炼孩子的自学能力,于是第二节课起就离开了课堂,让8岁的小乖自己记笔记

比如看到其他家长发的孩子的草稿纸,感觉和作业差不多,真的是非常整洁。乖妈马上对小乖提出了要求:每道题认真列出过程,标上题号,把答案圈出来

比如小乖的仰卧起坐没有达到校内标准,就每天练习,很快就从一分钟20几个练到了一分钟41个,距离一分钟48个的标准不远。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乖妈要求小乖坚持,自己也在同样坚持记录。很难讲是谁影响了谁,终归是一个共同进步的过程。590篇博文,不仅仅是文字量的距离,更是文章字里行间深邃的思考。

乖妈在《坚持的力量》一文结尾处说:

关键是坚持,每天那么多事情,很容易就忘了做这个,忘了做那个。而如果每天都花一点时间做一件事,日积月累,效果是很惊人的

小乖的英语一直是弱项,由于只在校内学了剑桥少儿英语,直到各种机构的综合考试中拖后腿时,才发现已经落下别人太多。三年时间,小乖把英语也变成了一种习惯。

今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从去年9月15号到今年4月2号是整200天,小乖一直坚持着不间断新概念的背诵,有时候是新课加复习,有时候是单纯复习,其中有生病的时候,还有回老家、出门参加比赛等事情,就把某天的有些内容和后面的调整一下,基本保证每天不间断都按计划完成。

 ……

 新一用了1年2个月背完,新二用了1年的时间,相对来说,新二比新一要难不少,内容是逐渐增加的,新三内容更多,到现在用了7个多月完成了不到60%。

 ……

 小乖也养成了习惯,每天都要完成自己定的任务,有时候我说今天有其他的事情就算了,他说已经坚持了那么久了,如果中断了就可惜了。

坚持实际上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为了帮助小乖更好地坚持下去,乖妈还实行了加分表制度。

借鉴别的家长的方法,给小乖做了一个加分表,明确每天要完成的任务,贴在冰箱上每天统计,月底给予奖励。

1)下棋或做题——100分;

    记定式——50分

2)读英语(>20分钟)——100分

3)听英语录音(玩或写作业)——50分

4)锻炼:跑步、跳绳、游泳等——100分

5)都完成额外奖励——50分

积分100=1元

如果细算,这些每天完成加起来大概一个多小时,不过分开来做并不觉得很难。而且也没耽误他玩。给的虽然是物质奖励,但我知道小乖不会乱花钱,平时给的零花钱都是放到皮夹里收好,仅有的几次花钱还是给爸爸妈妈买了几个水果。

在实际的操作中,效果也很不错,在乖妈的记录表中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个月小乖的表现情况,加分的项目也会根据近期的规划安排做调整。

坚持的力量,可见一斑。

三、大胆尝试,不做预设

如果时间倒回到11年,乖妈能否想到自己的孩子会获得IMO金牌?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做为家长,应该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擅长的地方,有人说,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而孩子对自己的认知是通过别人反映的,家长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家长的反馈对孩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家长的引导作用在孩子小的时候是非常大的。

乖妈从来不是奔着让孩子拿到IMO金牌去培养的,只是陪伴着孩子成长,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邓明扬后来走上信息学的道路,说来也是机缘巧合:

这两天小乖在家里自学编程,用QBASIC语言。

原因是上学期学校的计算机老师让小乖参加一个编程比赛,说是老师遇到小乖说:“看你挺聪明的,给你个报名表回家让家长看看要不要参加。”考试时间是9月开学以后,小乖说想参加就报了名

老师简单的一个问题,却影响了孩子的一生。无论是老师还是乖妈,都不会想到小乖在信息学上会有怎样的成就。

当时的小乖已经确定进入早培了,如果因为出色的数学成绩而在信息学上做了预设,担心会耽误数学成绩,又哪会有同年获得数学和信息学竞赛一等奖的佳话?

乖爸在《学习篇》的总结中说:

数学和信息学都是大咩自己喜欢的科目,他乐在其中,学习中非常专注。参加两门竞赛,是相辅相成的,是正向的作用。

举个例子吧,大咩的数论和组合相对比较强,对他参加信息竞赛显然是有帮助的;反过来,信息学中的图论知识对他解决数竞中某些组合问题会有启发。

实际上,相比数学,小乖对信息学也更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内驱力,如果不做尝试,又如何挖掘孩子的兴趣?

除了信息学,小乖尝试的东西其实还有很多。围棋、桥牌、游泳……都是在乖妈的支持下,小乖不断地去尝试。条条大路通罗马,没人能预测孩子会在哪条路上突围,也没人能预测孩子在哪条路上一定能走得最远,只能尽可能给孩子多一些机会,多一些尝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