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瘿汤治疗甲状腺腺瘤——王绪鳌经验撮要

 光年中医骨伤科 2019-08-06

第 1172 期

作者 / 陶丽华 陈利芳

编辑 / 林凤 ⊙ 校对 / 刘刚

王绪鳌治疗甲状腺腺瘤经验撮要

作者 / 陶丽华 陈利芳

甲状腺腺瘤是最常见的甲状腺良性肿瘤,由于其有癌变的危险(癌变率可高达10%),且有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可能(发生率约为20%),故目前手术切除为本病常规治疗方法。吾师王绪鳌教授从70年代初便开始探索甲状腺腺瘤的非手术疗法,他在继承先贤理论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自拟消瘿汤,并灵活运用于临床30余年,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 首辨其病,中西合参

王师认为甲状腺腺瘤的诊断需十分明确,临床除基本的甲状腺触诊外,还应参考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B超和同位素扫描结果。王师指出,在使用消瘿汤时有一定的适应症:①甲状腺触诊边缘应光滑,能随吞咽上下活动,质地柔韧;②B超检查表现为肿块包膜完整,边界清楚,肿块小于5.0cm×5.0cm;③病程1年以内,肿块生长缓慢;④肿块发生囊性变、出血者;⑤甲状腺功能正常;⑥同位素扫描为温结节。大多数患者在服用消瘿汤1~2周即可见效,肿块开始缩小,病程短者可在1个月内获愈。若服用本方3个月未见疗效者应考虑手术治疗。本病属中医“五瘿”(气瘿、肉瘿、筋瘿、血瘿、石瘿)之肉瘿范畴。

2 病机多责之痰、气、瘀

肝主疏泄,主司人体气机之畅达。肝经上贯膈,循颈部喉咙后,上入颃嗓,连目系。颈瘿部正是肝经循行之处,肝经气滞可内结于此。肝旺侮土,脾失健运,不能化生精微而内生湿痰之邪,随经络而行,留注于结喉,痰邪与所滞之气相互搏结,而致气滞痰凝之证。古人认为肉瘿与脾关系甚密,如吴谦《医宗金鉴》日:“脾主肌肉,郁结伤脾,肌肉浅薄,土气不行,逆于肉里,致生肉瘿。”王师认为,肉瘿之所以责之于脾,乃因湿痰之邪因脾而生,而“痰凝”实为肉瘿之主要病机。此外,气滞痰凝日久则必见血行不畅而成瘀,痰瘀交结,易使瘿肿趋于坚硬。故正如《外科正宗·瘿瘤论》所云:“非阴阳正气结肿,乃五脏瘀血、浊气、痰滞而成。”气滞、痰凝、瘀血是形成肉瘿的三要素。

3 灵活运用消瘿汤

消瘿汤药物组成:海藻、昆布、象贝、天葵子、八月札各10g,浮海石、玄参各12g,当归、川芎、乌药各6g。方中海藻、昆布、天葵子、象贝、浮海石皆为化痰软坚之品,为治疗瘿瘤之要药;玄参滋阴降火解毒;当归养血活血;川芎为血中气药,又可引诸药上行;八月札、乌药疏肝理气。临证若见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等阴虚征象者酌加北沙参、生地、石斛等;情志抑郁、心烦易怒、胸胁胀满者加柴胡、郁金、合欢皮、玫瑰花等;肝郁化火者加丹皮、栀子;腺瘤囊内出血伴感染者,局部压痛明显,加银花、连翘、忍冬藤、仙鹤草之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品;病程日久,肿块质硬者加炮山甲、皂角刺、丹参等以加重活血化瘀之力。辨证时应根据肿块的软硬及病程的长短、舌苔脉象的变化,来区分痰瘀的侧重。肿块小、质软,病程短,舌淡、苔白腻,脉滑细,则痰多瘀少,治以理气化痰散结为主;-质硬,病程长,舌红有瘀斑或见舌下青紫,脉弦涩,则为痰瘀互结,治以行气化痰消瘀为主。

4 病案举例

徐某,女,33岁。大学教师。1995年10月初诊。患者于2周前体检时发现颈前右侧肿块,甲状腺B超示:右侧甲状腺肿块,约3.0cm×3.5cm,低回声,边界清楚,包膜完整。血清学检查:T3、T4、TSH、FT3、FT4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患者无明显不适,未经治疗。刻诊:颈前肿块,圆形,按之硬韧,边界清楚,与皮肤无粘连,随吞咽上下活动。夜寐多梦,伴经前乳胀,胃纳可,二便无殊。舌淡红、苔薄腻,脉弦滑。诊断:甲状腺腺瘤(肉瘿)。证属气滞痰凝。治拟理气化痰、软坚散结。消瘿汤加味:海藻、昆布、柴胡、郁金、象贝、天葵子、八月札各10g,浮海石、玄参各12g,当归、川芎、乌药各6g,合欢皮15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14剂。二诊:颈前肿块明显缩小,B超示:右侧甲状腺肿块1.5cmX 2.0cm。上方减柴胡、郁金各至6g,加生米仁30g。21剂。三诊:颈前肿块基本消失,继服7剂以资巩固。随访至今,病未复发。


I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浙江中医杂志》2011年第1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