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苞,字威豪,东汉官吏,以忠孝传于世
。东汉甘陵郡东武城人,今河北省故城县西半屯镇瓦子庄西。从兄(堂兄)赵忠,为中常侍。东汉灵帝权宦,权倾朝野。赵苞深耻其门族有宦官名执,不与赵忠来往,靠自己的本事处世。赵苞少而好学,勇武尚义,至孝双亲,做州郡小吏。举孝廉,再迁广陵令,视事三年,政教清明,深得百姓爱戴。郡表其状,得朝廷赏识,升任辽西太守。辽西郡领辽河以西广大区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其军事地位十分重要。赵苞到任后,修缮城防,训练士兵,开垦土地,百姓安居乐业。赵苞在整个辽西抗厉威严,名振边疆。公元178年,鲜卑骑兵入侵,俘赵苞母及妻子。赵苞率领二万士卒与鲜卑骑兵对阵,鲜卑以赵苞母、妻性命相胁,赵苞为母义词所鼓励,以国家民族安危为重,奋勇杀敌,鲜卑骑兵溃逃,其母、妻俱因战丧。赵苞葬母、妻事毕,深为忠孝之抉而郁,遂呕血而死。前为忠舍孝,后为孝舍身,成忠孝豪杰,为历代所颂仰。《后汉书独行列传》、《资治通鉴》均载此事。《故城县志》、《武城县志》、《恩县志》、《清河县志》均把赵苞列为乡贤、忠节记之。
赵苞到任辽西太守两年,在赵苞的治理下,整个辽西抗厉威严,名振边俗。赵苞为了“扬名声,显父母”,就派使者去老家东武城(今河北故城)接母亲和妻子,让母亲感受有这样的儿子而自豪和骄傲。同时,赵苞是向老家的官员和父老乡亲彰显自己的清白,和赵忠划清界限。告诉世人,不靠权贵照样能功成名就。一切看上去很圆满,母亲和妻子很快到了辽西柳城,马上就要一家人团聚,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恰巧碰上鲜卑上万人的队伍入塞抢劫,当发现辽西太守赵苞的母亲和妻子时,如获至宝。对于鲜卑人来说,这是治服辽西太守的唯一法宝。
对于赵苞来说,一支规模较大的鲜卑队伍主动交战,是消灭鲜卑势力的好机会。然而,当赵苞率兵两万迎敌,发现敌营中母亲和妻子久违的身影时,他悲痛欲绝,内心几乎崩溃。赵苞对母亲喊话,“为子无状,欲以微禄奉养朝夕,不图为母作祸。昔为母子,今为王臣,义不得顾私恩,毁忠节,唯当万死,无以塞罪。”母亲在敌营阵前看着远处儿子模糊的面孔,坚定的告诉儿子,“威豪,人各有命,何得相顾,以亏忠义。昔王陵母对汉使伏剑,以固其志,尔其勉之。”母亲的言外之意就是要儿子不要顾及自己,要好好教训这些外来的侵略者,报效国家。母亲的大义凛然深深震撼了赵苞以及将士们,赵苞及将士们一鼓作气,摧毁敌军全部阵地,鲜卑大败而归。赵苞的母亲和妻子被杀害。
赵苞上奏朝廷,请求亲自扶母亲和妻子的棺椁回家乡安葬,灵帝准,并派使者吊唁、慰问,封赵苞为鄃侯(今山东平原、夏津、武城一带)。赵苞隆重地安葬完母亲和妻子后,面对前来安慰自己同乡百姓诉说,“食禄而避难,非忠也;杀母而全义,非孝也。如是,有何面目立于天下。”遂呕血而死。赵苞的死是因为自己心中的悲愤和愧疚无法排解,伤心而死。赵苞用生命诠释了封建宗法时代“忠孝不能两全”的深刻含义。宋代司马光说,“为抗外辱,先舍孝为忠,后为孝舍身,忠为至忠,孝为至孝。此等忠孝豪杰,鲜为人知,悲夫。”
赵苞舍亲尽忠,舍命全孝的悲壮经历,令耳闻者叹息。“忠孝不能两全”,赵苞是代表。在封建宗法社会里,忠是高于一切的,而孝作为维系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宗法观念,又是必须遵守的。因为整个社会是无数家庭元素所构成的关系组合,无孝之准则,则无忠之范畴。因此对赵苞来说,命题是两难的。为忠只有抛弃母妻,不顾母妻生死;为孝则只能叛变投敌。二者不可得兼,因此,在封建宗法社会里,死是“忠孝”最好的诠释和解脱。因为赵苞既没有刘邦“幸分我一杯羹”的气度(刘邦是皇帝,史学家们只能说“不以父命废王命”),也没有管仲一打仗就当逃兵的嗜好(鲍叔解释管仲家有老母,不是胆小)。
孔子与韩非子,魏晋曹丕到宋代程颐,面对这个命题争论数千年,在宗法社会结构下,无论如何解释,也是无法破解的历史哲学命题。只能在两难选择的框架内,找出自己的心理平衡。或者是刘邦、管仲,或者是赵苞。除此以外,也只有《三国演义》中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