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乡侯——澹台灭明 (

 轻风无意 2019-08-06
 澹台灭明,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孔子弟子,教育家,孔子七十二贤之一。相传,今河北省故城县郑口镇大澹村(今称坛村)为澹台灭明故里。澹台灭明,比孔子小三十九岁,曾拜孔子为师,求学于孔子。因其壮貌甚恶,孔子以为材薄,不和有什么成就。澹台灭明既已受业,退而修行;刻苦学习,强化修养,终于学而有成。澹台灭明重义轻财,刚直不阿;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学于江南吴楚,从弟子三百余人。其名气享誉诸侯,成江南一代名师,是当时儒学在南方最有影响的学派。孔子闻之感慨道,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澹台灭明晚年在南楚讲学时,辞世于南楚(今江西南昌)。
澹台灭明辞世后,南楚(今江西南昌)人为他立祠立墓祭祀,并设澹台门以表纪念。江西进贤县也因他游学至此而得名,沿用至今。作为相传澹台灭明故里的故城县和武城县,元、明、清三代,澹台灭明作为乡贤之首祀之。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祀孔子及七十二贤,他是其中之一。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江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升为“金乡侯”从祀孔子。
《故城县志》载,“澹台子祠,在大澹村(坛村)”。“子羽故里”为旧故城八景之一。《武城县志》载,“大澹村(坛村)在武城县城(旧治)西北四十里兀兰屯后,春秋时澹台子故居。”武城旧治(今河北省故城县军屯镇关庙村)弦歌台有金乡侯祠,清顺治知县柳光礼撰《金乡侯祠记》以述之。乾隆三年武城知县胡良显表以石碑,勒石为记,有亭,以示旌表。今废。
澹台灭明的言行、事迹记载于《论语》、《孔子家语》、《大戴礼记》、《括地志》等著作中。《论语》载,子游为武城宰,孔子问子游,你在这里作为最高管理者,发现什么人才没有?子游答道,这里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也就是说,澹台灭明办事中规中矩,不是公事从不到我屋里来。是说此人行为端正,不拍马奉承,是个道德高尚可以重用的人才。
澹台灭明求学讲学的情况,《大戴礼记.五帝礼》有记载。澹台灭明投师孔子门下,孔子见他相貌丑陋而不愿收其为徒。因有碍于自己“有教无类”的主张,勉强收为弟子。后发现澹台灭明品德高尚,学风端正,于是发出“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得感慨,以表达自己的遗憾和懊悔。澹台灭明听从孔子的教诲,刻苦学习,并加强自身修养,终于学有所成,名贯诸侯,跻身当时知名学者之列。澹台灭明南推讲学于吴、楚,弟子门徒达三百余人,成为享誉大江南北的一代名师 。后来澹台灭明讲学深入南楚腹地,对楚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澹台灭明把这北方的中原文化向南推至吴、楚,从此,吴、楚和中原在文化上融为一体。
澹台灭明刚直不阿,重义轻财。据《括地志》记载,有一次,澹台灭明身带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渡河,舟至河心,忽有二蛟从波涛中跃起,夹击渡船欲夺宝玉。澹台灭明气愤的说,”汝可以义取,不可力劫。“遂挥剑斩二蛟于河内,并将宝玉投入水中,以示自己毫无吝啬之意。他的这种高尚品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山东人。数千年盛行于齐鲁大地”宁让钱,不让言“的鲁国遗风,在澹台灭明身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作著名散文《澹台灭明斩龙毁璧赋》,为勇武果断之典。
《孔子家语》第十二篇《弟子行第十二》记载,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利于民矣,廉于行己,其事上也,以佑其下,是澹台灭明之行也。孔子曰,独贵独富,君子耻之,夫也中之矣。也就是说,富贵了他不欣喜,贫贱了他不恼怒。如果富贵的因素对民众百姓有利,他自己宁愿不接受富贵,行为俭约,清贫一生,把富贵全部让度给百姓。他侍奉君王,是为了帮助下面的老百姓。这就是澹台灭明的行为。孔子说,独自一个人富贵,其他百姓贫贱而受苦,作为君子认为这是可耻的 事情。必须和老百姓一起富贵,过富裕生活,这是澹台灭明的所作所为。
明代学者顾炎武、谈迁早已论证过了澹台灭明的原籍不是“此武城”,但丝毫不影响故城大地子民对他的尊崇。自元统一天下至今,澹台灭明已成为故城的一分子,融入故城的文化。故城县、武城县志都有记载,澹台灭明作为“二贤祠”的一员,接受着历代学者、生员的祭祀,成为自己心中的圣人。
澹台灭明高尚的道德品格、刚正、重义、轻财的处事态度,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故城儿女,成为故城运河历史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