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都平丈我”的故事文/张鸣

 洪澜 2019-08-06
“都都平丈我”的故事
文/张鸣
“都都平丈我”的故事,我是得之于冯梦龙的《古今谭慨》的,但是,有人说,此事的出典是在宋代。 但较为完整的讲述,还是来自冯梦龙。这个故事说, 有个偏僻的乡村,教书先生把《论语》里的“郁郁乎文哉”,念成“都都平丈我”。小学生们都跟着念,十 分起劲。有天来了一个识字的教书先生,把“都都平丈我”纠正过来,变成“郁郁乎文哉”,结果大家都认 为他是错的,于是,一哄而散,不让他教了。于是, 编者感慨道:“都都平丈我,学生坐满堂。郁郁乎文哉, 大家都不来。”
类似的事情,当年我曾经遇到过。有一回,我们 连队小学老师生病,指导员让我去代课,我发现,学 生们把“匕首和投枪”念成“七首和投枪”,把“病入膏肓(huang)”念成“病入膏盲(mang)”,我就要给他们纠正过来。没 想到,学生群起反对,说是他们老师就是这样教的, 是我错了。还有学生反映到指导员那里,于是,第二 天我的课也就不用代了。  
后来,这样的事情,我又遇到了好几次,在人家做客,好心纠正那家小孩的错别字,结果反而惹来一身的不是。人家相信他们的老师,或者自己的家长,根本不相信你。
在那个时代,一本新华字典,是稀罕 东西,走几十里都找不到一本,我没法证实我的正确, 他们也就只好继续“都都平丈我”了。
这样的故事,在冯梦龙那里,是当做笑话载入的。 他也许没有想到,这样的笑话,到了晚近,居然还有, 而且大把地存在。
这种故事的玄妙之处,不在于乡村 的三家村学究念白字。而是念了白字,反而成为权威, 人人都信。明白人想要纠正,每每徒劳无功,像我的经历那样,不仅无功,还因此得罪了人。  
一个封闭的空间,只要信息的来源是单一而且独占的,那么,所谓的对与错,好与坏,甚至善与恶,都有可能被颠倒。群众都拥护的,不见得是对的,而群众反对的,也可能真是正确的。所有的一切,关键在于谁是先来的,谁占了先机。反正也没有比较,无从甄别,也没有人想去比较,想去甄别。笃信“都都平丈我”的孩子,只有走出这个山乡, 才有可能知道自己当年学的,其实是错的。走不出去, 就会一直“都都平丈我”,而且还会把这个真理,传给 他们的子孙。
其实,在我们这个世界,处于信息盲区的,还不仅仅是偏僻的乡村,只要有封闭的条件,有自以为是的大明白,大明白恰好又有权威,都可能变 成这样的盲区。别老是骂人脑残,其实,这个世界上,真正智力有缺陷的人不多,他们傻一点,人们也不会大惊小怪。 今天所谓的脑残,基本上都是“都都平丈我”的后裔,被灌输成型,脑子也就跟着糊涂了。是与非,对与错, 也就弄混了。不,是颠倒的时日久了,就拿颠倒当正 常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