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仲淹死后没有选择葬在苏州,而是选择了河南洛阳伊川

 xianfengdui111 2019-08-06

范仲淹仕途“三光”

原创于: 2011-08-04 10:53:08

标签: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唐宰相履冰之后,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祖籍邠州(今陕西省彬县),后迁居吴县。他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是年十二月葬于河南洛阳东南万安山,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

    今人提及范仲淹的,很少有人不知道他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但真正了解他在仕途官场中却是一波三折、极为不顺的,恐怕就为数不多了。

据史料记载,范仲淹的仕途生涯不顺利,主要表现在,他虽有远大抱负,缺乏施展平台。仅在为官之初,他就在不大不小的地方官任上辗转了十多年。后来他通过越职向上汇报,希望朝廷尽快修复海堤,否则后患无穷。4年后,海堤大功告成,范仲淹也由此提升,进入中央。

从此,范仲淹凭借能力素质和一张嘴皮子,名噪整个朝廷。1029年冬至前,61岁的刘太后愉快地筹划起自己生日庆祝活动。她已经在宋仁宗身后垂帘听政7年,故想在生日时分,由天子带着群臣前来拜寿。此念一出,别人还没说话,范仲淹就跳了出来:“不行!太后过生日,是皇帝的家事,扯上文武百官跪拜,岂不乱了后世的体统?”范仲淹越说越激动,干脆连还政于皇帝、退居深宫的话,也说了个痛快。老太太一生气,就把他贬出京城。他的同僚好友纷纷赶来饯行,对他的行为赞不绝口:“此行极光(极其光荣)。”

三年后,刘太后死去。仁宗把范仲淹召回京师,派做专门评议朝事的言官----右司谏。有了言官身份,他上书言事更无所畏惧了。然而他屁股还没坐热,就和皇帝吵了起来,原因是宋仁宗想废掉郭皇后。既然平民都可以因“七出”之罪而休妻,何况一个皇帝?所以宰相吕夷简连忙举双手赞成,范仲淹却摆出一堆大道理,不让仁宗离婚。最终仁宗烦得受不了,再次把范仲淹贬到睦州了事。京城官员闻讯,又一次热热闹闹地来送别,大声赞扬:“此行愈光(更为光荣)。”

几年后,他由睦州移知苏州,因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师,并获得天章阁待制荣衔,做了开封知府。也就是说,范仲淹又辗转回到了中央权力中枢。这一次,他画了一幅《百官图》进献仁宗,嘲弄宰相吕夷简一味提拔亲信、朋比为奸。吕夷简跳脚大骂他离间君臣,皇帝偏袒吕相,于是范仲淹三度被贬到饶州。一些有情义的士大夫们轰动了,第三次跑来喝饯行酒,啧啧称赞:“此行尤光(特别光荣)。”

    几起几落的范仲淹听罢大笑道:“这样的荣耀,我已经前后三次了。”言毕,这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转过身,挺直了背脊,迈开大步,洒脱而去。

    其实,我们知道,范仲淹并非是苦读书、读死书的迂夫子,更不是不谙官场规则的愚笨者,他之所以敢于在仕途中用自己的责任与义务换来“三光”结局,显然为的不是自己官衔官帽,而是国家江山社稷与百姓福祉,这是他一生践行其以天下为己任的最好写照。

    若不这样理解、这样认识,就不可能存在这般场景:皇佑元年(1049年),范调往杭州作知州。他出资购买良田千亩,让其弟找贤人经营,收入分文不取,成立公积金,对范氏远祖的后代子孙义赠口粮,对婚丧嫁娶也均有资助(有俸禄的官员除外),这种善举感动天下,全国范姓人民视范仲淹为圣贤而敬之。

    皇佑三年(1051年),范仲淹又移任青州。这里的冬寒,加重了他的疾病。第二年(1052年)调往颍州,他坚持扶疾上任。但只赶到徐州,便在五月二十日(6月19日)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这时范仲淹积蓄已尽。一家人贫病交困,仅借官屋暂栖,略避风雨。范仲淹死讯传开,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包括西夏甘、凉等地的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数百族人来到祠堂,像死去父亲一样痛器哀悼。范仲淹死后没有选择葬在苏州,而是选择了河南洛阳伊川。据说一方面其母改嫁无法入苏州安葬,一方面他是效仿唐代三朝居相的姚崇。另一个原因乃范的先祖是汉代的清诏史汝南范滂,他的十代祖范履冰在唐武则天时曾任宰相。所以范仲淹曾在给兄信中说过:“我本北人,北人淳厚。”他葬伊川后,长子纯佑、次子纯仁(任过宰相)、三子纯礼和四子纯粹及九孙、六曾孙也葬在他夫妇周围。

    就连北宋皇帝闻讯后也难过万分,追加范公为兵部尚书,并亲书褒贤之碑。纪念范公的碑文由曾支持他变法的文学泰斗欧阳修撰写。两年方成,热情饱满,词语生动。

范公的勤奋、正直,为国为民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也成为中华民族品德的代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已经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了千千万万人,成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其“先忧后乐”精神已成为一座不朽的丰碑,树立在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心目中。 

    今年正值换届之岁,那些面临进退留转的人们,是否也该向这位古人学学为官之道,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好国家需要、工作需求和个人前途的关系,别仅盯着位子、票子、车子?做不到这点,不仅在境界上连古人也不如,怕只怕一味强求的下场,还会给自己从事多年的事业抹黑,甚至执意孤行可能引发身败名裂的杯具。我们的官员不能不觉醒,不可不慎为。

个人资料

 加为好友      留言

    我出生在东北,长大在海南,工作在江西。中共党员。先后从事过党务、政务、法律、经济、人事、IT等部门工作。现为省级机关公务员。 

    交友:用心沟通,诚实交往。

    为人:踏实做人,清白为官。

    信奉: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

    联系:zz5088@126.com

    (作者:用心沟通  原创)

xianfengdui 的更多博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