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大同——谈也朦胧

 瑞兄 2019-08-06

  孔子之大同,感情多于理智,谈论美好,实现无望。

  一、孔子之大同

  汉代成书的《大同篇》,专家考证,确为孔子思想。它是《礼记 礼运 大同篇》,全文107字。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成现代文意思是:大道是,天下为大家公有,而非私人所持。国家管理方法是,选举贤人和能人运作,培养社会诚信,形成和睦局面。达到的目的是,人不仅爱其亲人,不仅爱其子女,也要广泛地爱他人,爱他人子女。进一步达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人有工作,女人有归宿。货物不能弃之于地而浪费,也不能据为己有。力气不能不用,也不能为自己所用。最终达到,奸谋不兴,盗窃不作,所以,家庭外面大门,也不用关闭。这样的社会,即是大同社会。

  二、美好也迷茫

  孔子大同社会,说也美好,但它却有内在矛盾,不能实现。因为孔子不了解,“国”与“家”如何历史形成,将社会想像成美好,虚构之物。国家形成之前,即是公有制社会。到夏、商、周封建社会,虽说土地公有,但其逐步走向私有。所谓“封建”,即是封君建国。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即是国君,所封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但其逐步演化成所有权。诸侯国有军队、监狱等国家机构,这就是国家的产生。而诸侯再将土地及人口,给下面卿、大夫分配使用,卿、大夫即拥有了财产,从而产生了“家”。所以,“家”是与财产相联系的,没有财产,就没有家庭。

  三、不解家人性

  四、终归乌托邦

  另外,孔子对社会发展动力,认识不清,甚至忽视了社会发展动力。社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正是由于私人的追求,私人之间的竞争,而促成的。现代资本的迅猛发展,就是资本家之间的竞争,而促成的。

  孔子的大同观,之所以没有为后代重视,就是因为其内在矛盾,没有实现条件,而成为乌托邦的。

  2019-7-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