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职官简述(上)

 江山携手 2019-08-06

       按:前篇侧重概述古代“官制”,此篇侧重概述古代“职官”,供网友们参考。

       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制不同,其间因革损益,情况复杂。在这个题目下只能大致谈谈几个重要的问题: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等。

(一)中央职官

       秦代皇帝之下设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秉承皇帝意旨佐理国政;太尉掌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长监管监察。丞相官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汉代初期沿袭秦制,汉武帝以后,丞相地位虽尊,权力却逐渐缩小。西汉末丞相改称大司徒,太尉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号称“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但到东汉光武帝时,“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台阁反而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府了。

       所谓台阁,是指尚书机构尚书台说的,后世逐渐称为尚书省,首长是尚书令,副职是尚书仆射(ye)三国·魏文帝鉴于东汉尚书台的权势太大,把它改为外围的执行机构,另外设置以中书监、令为首长的中书省,参掌中枢机密。南北朝时期,皇帝鉴于中书省权势日大,又设置以侍中为首长的门下省,对中书省加以限制。这样,就形成了皇朝中央中央尚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首长同为宰相,共议国政。

       唐代因为唐太宗即位前曾任尚书令,以后此官不再授人,而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唐高宗以后左、右仆射不再参决大政。唐太宗又认为中书令和侍中的官位太高,不轻易授人,常用他官加上“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的名义掌宰相之职。高宗以后执行宰相职务的称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代简称为“同平章事”,以“参知政事”为副相。

       宋代中央是中书和枢密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府”。枢密院类似秦代的太尉府,正副首长是枢密使、枢密副使。

       “宰相”一词正式定为官号是在辽代。辽代中书机构是北、南宰相府,各设左、右宰相。明代废中书省,皇帝亲理国政,以翰林院官员加殿阁大学士衔,草拟诏谕。后来,大学士逐渐参与大政,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号称辅臣。首席辅臣有元辅、首辅之称。清代沿明代制度,到雍正皇帝时成立军机处,大学士就没有什么职权了。

       秦、汉时代中央的行政长官有:1,奉常,汉初沿用此称,后来改称太常,掌宗庙礼仪。2,郎中令汉初沿用此称,后来改称光禄勋,管宫廷侍卫。3,卫尉,汉景帝初一度改称中大夫令,管宫门近卫军。4,太仆,管皇帝车马。5,廷尉,汉代有时又称为大理,是最高的法官。6,典客,汉初沿用此称,后来又称大行令、大鸿胪,管理少数民族来朝事宜。7,宗正,管理皇族事物。8,治粟内史,汉初沿用此称,后来又称大农令、大司农,管理税赋役。9,少府,管宫廷总务。以上诸官后来称为“九卿”。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治粟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余九卿管的是皇帝私人事务。

       九卿之外,还有掌管京师治安的中尉(后来称为“执金吾”),以及掌管营建宫室的将作少府(后来称为“将作大匠”),等等。

       下面说到六部。

       尚书本是九卿中少府的属官,发展为尚书台之后,事物增多,于是分曹治事,每曹设尚书一人,这是后世中央各部的前身。从东汉到南北朝,部曹尚无定制,隋代始定为吏、民、礼、兵、刑、,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制工部,属于尚书省。唐代避太宗(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此后历代相承,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制基本未变。

       六部的执掌大致是:

       1,吏部:掌官吏的任免、铨叙、考绩、升降等。

       2,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

       3,礼部:掌典礼、科举、学校等。

       4,兵部:掌全国军政。

       5,刑部:掌刑法、狱讼。

       6,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各部的首长称尚书,副首长称侍郎。部下设司,司的首长称郎中,俯首张长称员外郎。属官有都事、主事等。

       六部成立,诸卿的职权变小,有的卿由于职务并入有关的部司,后来就裁撤了。

      现在说到中央的监察官和谏官。监察官对百官进行纠弹,谏官对皇帝进行规谏。

      我国古代中央的监察官,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御史。御史是纪事之官兼纠察之职。秦、汉代称为侍御史。秦代以御史大夫为侍御史之长。西汉御史大夫是副丞相,由其助手御史中丞领导监察弹劾工作。后来成立监察机构御史台,以御史中丞为首长。御史台又称宪台,后世或称肃政台等。历代监察官的首长,或为御史大夫,或为御史中丞等。明代和清代中央监察机构称为都察院,首长称左、右都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等。

       古代皇帝有文学侍从。汉代没有特定的官号。唐代初期设翰林院,这是文人和卜医术待诏的处所,并不是中央机关。唐玄宗以翰林待诏(后来称“翰林供奉”)草拟诏令、应和文章。翰林待诏也是文学侍从的性质。后来,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为翰林学士,专掌皇帝的机密诏令之官。宋代学士院改称翰林学士院。明、清两代称为翰林院,但职掌和唐宋有所不同。

       侍奉皇帝讲读称为侍读、侍讲。唐代有集贤院侍读学士等;宋代有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等。

       古代有史官。旧说周代太史掌文史、星历兼管国家图书馆。秦、汉时,太史和太卜、太祝等官归奉常领导。魏晋、南北朝设专职史官,一般称为著作郎。唐代设史馆,以他官兼任史馆修撰、编修、检讨等官。明代史馆并入翰林院,仍沿用过去的官号。

       古代重视图书的收藏和校订。汉代御史中丞除作为监察官外,还在兰台掌图籍秘书,其下有兰台令史,掌校书定字。东汉的秘书监,以及后来增设的秘书郎、校书郎都是专管图书的官员。管理图书的机构一般称作秘书省。唐代秘书省一度称为兰台,这是因为兰台是汉宫的藏书之处。唐代内廷有收藏经史子集的弘文馆和修写给皇帝看的所谓“御本”的集贤殿书院,设学士、直学士、修撰、校理等官,并有校书郎、正字等,从事图书的管理、修撰和校订。宋代把收藏图书和编修国史的单位合称为馆阁。馆指昭文馆、史馆和集贤院;阁指秘阁、龙图阁、天章阁等。明代馆阁之职并入翰林院,所以翰林院也就称为馆阁了。

       宋代龙图阁、天章阁各置学士、直学士和待制,其职掌是备皇帝顾问、参与议论或校订图书。后来,这类馆学士成了朝臣外补(外调)时的“加恩简职”,并不担任上述职务。宋代又有殿学士,这是授予旧相、辅臣的“职名”。这类殿学士和阁学士都是表示优宠的虚衔。

       古代有博士、助教等官。秦、汉时代博士掌通古今、备顾问。汉文帝时,《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立博士。汉武帝设五经博士并置博士弟子学习经术。皇帝的博士是太常属官,所以又太常博士之称。以聪明威重者一人为祭酒。祭酒本意是在大飨宴时以年老宾客一人举酒祭祀地神,引申为年高望重者的尊称。后用为官名,如国子祭酒。魏晋以后历代所设的太常博士只是礼官的性质。和作为教官的国子博士、太学博士等职掌不同。晋代以博士为国子学和太学的教官。国子学是高级官员子弟的学校;太学是一般官员和庶民俊秀子弟的学校。后代沿置。直到明、清两代中央教育机构国子监还有博士和助教。附带说一说教授。宋代府、州开始设教授,负责教诲所属生员。明、清两代府学设教授,州学设学正,县学设教谕,各以训导作为副职。至于地方最高的教育行政长官,宋代各路一度设过提举学事司,这是清代各省提督学政的前身。

       最后谈谈武官。

       春秋时已有将军称号。战国有大将军,后来又有左、右、前、后将军。秦、汉沿置。汉代还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地位都很高。此外还有临时设置的境将军,例如对匈奴作战则置祁连将军;对大宛作战则置贰师将军等。汉代略次于将军的是校尉,各依职掌命名。例如掌骑士的称为屯骑校尉;掌西域屯兵的称为戍己校尉等。魏、晋以后,将军和校尉名目繁多,其中不少是虚衔,如云麾将军、振威校尉等。(未完,待续)

(岁寒斋主 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