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题 它从来就没来过 他是“计算机之父”、“博弈论之父”,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EDVAC),发明了博弈论、现象规划,建立了数理统计基础,曾两次获得美国总统奖,就连称为“人工智能之父”的图灵也曾是他的学生...... 约翰·冯· 诺依曼(John Von· Neumann) 超模君今天要讲的就是这位被称为“科学界外星人”的全才--约翰·冯· 诺依曼。 布达佩斯的犹太天才 1903年12月28日,冯· 诺依曼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父亲麦克斯年轻有为,年轻时就已跻身于布达佩斯的银行家行列,母亲是一位善良的妇女,温柔贤慧,受过良好教育。 或许是得益于父母的优良基因,冯· 诺依曼从孩提时代起就有过目不忘的天赋,六岁时他就能用希腊语同父亲互相开玩笑,心算做八位数除法,八岁时就掌握了微积分。 在10岁时,冯· 诺依曼仅花费了数月就读完了一部四十八卷的世界史,十二岁就能读懂领会波莱尔的大作《函数论》的要义。
父亲也是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冯· 诺依曼早早送进学校读书。
无奈的父亲只好花重金请来了布达佩斯的大学教授,于是冯· 诺依曼一边在学校跟班读书,一边跟着这位教授“开小灶”。
来自一只单身狗的进化 也许,在冯· 诺依曼看来,什么难题在他面前都是小菜一碟,题越难,他就越兴奋。 与数学的渊源 在冯· 诺依曼11岁那年夏天,他进入了大学预科班学习。
![]() ![]()
尽管这样,冯· 诺依曼每年考试依旧全都是A。 1926年夏天,他获得了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师文凭学位。
天生聪慧的冯·诺依曼在结束学生时代的时候,他就已经漫步在数学、物理、化学三个领域的前沿。 数学应用上的研究成就 1927年夏天,博士毕业后的冯· 诺依曼就前往柏林大学任兼职讲师,期间他发表了大量关于集合论、代数和量子理论等方面的文章。 到了1929年,冯·诺依曼有幸担任了汉堡大学讲师,一年后更是成为了普林斯顿大学讲师。
据说,这两个公式在普林斯顿研究院很出名。 到了1938年,此时35岁不到的冯·诺伊曼已经是普林斯顿大学的量子力学教授。 也在这时,他遇到了在应用数学领域和他最为合拍的天才学生——图灵。
阿兰·麦席森·图灵 (Alan Mathison Turing ) 图灵曾发表题为“论数字计算在决断难题中的应用”的论文,阐述了他关于“图灵机”的设想。 当时几乎没有人对他的论文感兴趣,而冯·诺伊曼则对他的研究大为赞赏,并同意作为导师去指导他,这也让“图灵机”与“冯·诺伊曼机”一举齐名,被永远载入计算机的发展史中。
1945年,冯· 诺依曼同莫奇利、埃克特一起设计了一个全新的方案--EDVAC(离散变量自动电子计算机),EDVAC的诞生,使计算机技术出现了一个新的飞跃。 而在这份方案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冯·诺伊曼提出的计算机工作原理:
冯·诺依曼在计算机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也被誉为“计算机之父”。 后来,冯·诺依曼还参与了采用钚元素的内爆式原子弹的设计、三一核试验和后来在太平洋比基尼环礁进行的多次核试验。为人类在核武器设计、计算机结构学等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57年2月8日,身患骨癌和胰腺癌的冯·诺依曼,甚至没来得及写完那篇关于用电脑模拟人类语言的讲稿,就在华盛顿的沃尔特·里德医院与世长辞了,一代大师就这样陨落了。
回观冯·诺依曼的一生,除了在现代计算机、博弈论、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诸多领域有杰出的贡献之外,他还给世人留下了一句至理名言,”如果人们不相信数学简单,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真实世界有多复杂。”
|
|
来自: taotao_2016 >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