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有经验的部分,西医也有经验部分,不能说中医是经验医学,当然也没人说西医是经验医学。 在很多人的心理预期中,中医大夫越老越有经验,经验也就成了名中医的一张铭牌。当然名医之所以成为名医,一部分确实是医生自己靠自身努力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疾病有季节性和规律性。看中医就要看“世袭老中医”,开方最好是“经方”“验方”。 所以大家据此总结学中医,最好找名医,学艺最好学经验。 这种流行的观点对不对呢? 首先,中医有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这套理论体系是经验的总结还是逻辑的推演?可以肯定的回答中医绝对不是一条条的经验积累,而有自己的系统的理论推演体系,最令人惊奇是这个体系不仅完整而且系统很强。指导思想尤其超前。 我们看《黄帝内经》,看《伤寒论》,里面的阴阳五行的相互关系是它的理论基础,脏腑及经络的相互作用是它的指导思想。 尤其可贵的是和西医理论的对比。我们更能发现其先进性和传承性。 以前我们总是认为吃药治病,是药物帮我们消灭病菌,帮我们唤起免疫力。实践也令我们信服,我们国人很少怀疑科学验证的理论。就算遇到难以攻克的癌症、艾滋病,我们也坚信,是我们的科技没有突破,而不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出了问题。 然而,科学精神的精髓恰恰是怀疑、批判和反省。 最新的西医理论是抗击感染不一定要“全面开战”。与其把入侵体内的病原体赶尽杀绝,不如让机体尽可能地“满足”它们(如提供营养物质),最终促使它们向良性方向进化,以减轻病原体和免疫系统对身体的伤害。这样的现象被称为“疾病耐受性”。 以前,我们总是一厢情愿的理解吃药会激活或帮助身体内的免疫体统,一起击退入侵的病菌。 但实际上,让我们感到不好受的正是自身的免疫反应,我们发烧,是免疫系统在同异物作战,我们疼痛也是由于免疫系统在发挥作用,我们的不舒服感觉大部分来自自身系统,与感染的细菌无关。我们服用止痛药或退烧药,这些药根本不会对病原体产生任何影响,只能让免疫系统减少工作的强度,让我们感觉好一点儿而已。 我们再看中医,《黄帝内经》说,不治已病治未病。单纯从指导思想看,那种思想更高明,不是很有对比性吗? 可见,指导思想这类的东西,不会因为时间的延后而进步。 举个简单的例子,见识一下中医的神奇。当你感觉“往来寒热,胸肋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也就是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胸胁部位感到闷得慌,很不舒服,不乐意说话,也不想吃东西,心里烦的慌,经常呕吐。 通常第一选择是看西医,按照医院流程,验血、胸透、做CT,一圈下来。400-600元没了,通常情况是都看不出任何毛病,西医束手无策,只能说回家养几天吧。可这病靠养不起作用,一直难受咋搞。懂中医理论的,只要一付小柴胡汤,立马搞定。 花那么多冤枉钱干嘛? 中医该如何自学? 网上有成套的学习教程,有中医理论,有伤寒杂病论,有中药学,有方剂学,有黄帝内经讲义,有温病学。这些只要肯下功夫,学会,学好也是很正常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