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学阅读,心与诗的交响

 wenxuefeng360 2019-08-07

书引导我们生活在一个最美好的社会里,让我们置身于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心灵之中,赔仰他们的风采,亲沐他们的行谊,聆听他们的言论,坐育其间,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吸取他们的经验,不知不觉地把自己融进他们匠心独运的高美意境之中,如沐春风,一生都受用不尽呢!

——[美]塞缪尔·斯迈尔斯

文学阅读,心与诗的交响

在西方哲学史上,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无疑是为数不多的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最具传奇性的哲学家之一。说他伟大,是因为他的巨著“三大批判”掀起了一场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说他具有传奇性,是因为如此伟大的人物在他80年的生命历程中,其活动范围仅仅局限在家乡科尼斯堡五公里的范围内,并且每一天的作息时间都很有规律,以至于当地的人们把他散步出行的时间当作标准,来校对自己的钟表。据说,康德数十年如一日,从来没有“不准时”过,唯独有一次,他忘记了时间,没有去散步,而那一天他是在阅读一本书一一卢梭的《爱弥儿》。罗素在《西方哲学史》中对康德的这个细节的描绘多少有些夸张,但是大家丝毫不会怀疑故事的真实性,因为我们中的很多人也都曾有过这样的阅读体验—

文学阅读,心与诗的交响

一部文学作品是如此的迷人,你捧起它细心地阅读,不多久就被其中的故事情节、人物语言等等所吸引,完全沉入到书中的天地中去。有些时候,一书在手,你不知道时间在流逝,你不再想起要吃饭、睡觉、玩耍,所谓“废寝忘食”是也。不仅如此,你还和书中的某些人物一起快乐、一起伤心,付度或者担心他们的命运和处境,随着书中的描写时而感到阳光明媚、心旷神怡,时而觉得阴风四起、愁容满面。甚至你觉得,你就是书中活动的某个人物,书中所写的某个人就是你。

文学阅读,心与诗的交响

如痴如醉、如幻如梦——这种现象在文学阅读中常常不期然发生,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重视它。我们自己的阅读经验也告诉我们,这其实是一种达到极致的阅读境界,在这个阅读境界中,读者的内心和书藉所表达的内容相互契合,以致发生了“共鸣”——就像在一定条件下,一种乐器的鸣响会引起其他乐器的发声一样。在阅读过程中,文学作品的描述感染了我们,拨动了我们的心弦,让我们体会到了喜怒哀乐、荣辱得失。我国宋代的大文学家苏轼读《庄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观是书,得吾心矣。”(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这样的感叹显然是阅读产生共鸣之后的肺腑之言:苏轼欣喜地理解了《庄子》的精要,内心无比激动,然而一时之间又不知如何来表达这种感受,只是说“得吾心矣”。

文学阅读,心与诗的交响

《庄子》和苏轼的内心想法产生了共鸣啊。我国古人还有一种更著名的说法:“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序》)虽然这只是说诗的作用,但是就“情动于中”而言,所有文学阅读中的共鸣显然也是如此。阅读中的“共鸣”对于我们读者来说确是一份意外的收获和奖赏,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阅读效果。一部作品就是一个世界,在共鸣的阅读中,我们沉浸在书本的天地中,书本为我们构拟了一个和外界遇然不同的世界,一时间,我们与这个世界融为一体。

文学阅读,心与诗的交响

有“童话诗人”之称的顾城,曾这样叙说了他再次阅读美国诗人惠特曼诗集时候的感受:“直到(一九)八三年的一个早上我才感到了那个更为巨大的本体——惠特曼。他的声音垂直从空中落下,敲击着我,敲击着我的每时每刻。一百年是不存在的,太平洋是不存在的,只有他—一那个可望不可即的我,只有他一—那个临近的清晰的永恒。我被震倒了,几乎想丢开自己,丢开那个在意象玻璃上磨花的工作。我被震动着,躺着,像琴箱上的木板。整整一天,我听着雨水滴落的声音。那天我没有吃饭(顾城《诗话录》)顾城阅读《草叶集》时的奇思怪想,以及他的痴痴迷迷的“恍惚”,就是他阅读文学作品后产生“共鸣”的真切体验。

文学阅读,心与诗的交响

文学阅读并非如我们最初想的那么简单,文学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要想进行高质量的阅读,有令人满意的阅读效果一一作品与心灵成为伙伴,畅快交流,达到“共鸣”——我们必须关心阅读的每一个环节。也只有这样,阅读对于我们才是有用的、有益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