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论语.宪问》没齿无怨

 柠檬树下的思考 2019-08-07

【10】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pián)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这段话是孔子评价春秋时期的几个重要人物,可以说他们从能力到德行,都比较出众,在春秋时期的影响都比较大,但是孔子对他们还是有一些看法和意见。

首先是“子产”,被称为春秋时期执政者的楷模,他在经济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现了民富国强,在思想上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主张修德。但是孔子只评价“惠人也”——是一个比较善良,对老百姓比较好的人。

第二个人物“子西”,即楚昭王的庶长子——公子申,后担任令尹,楚昭王死后拥立(也算是逊让)昭王之子熊章为楚君——楚惠王,之后招揽白公胜回楚,最终导致了楚国内乱,他也被白公胜所杀。另外一件事就是,楚昭王想要任用孔子的时候,子西出于私利而加以阻止。所以孔子评价他说“彼哉!彼哉!”——孔子不愿意多说。

第三个人物就是管仲,被称为华夏第一相,华夏文明的拯救者,孔子评价他说“人也”——意思是,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接着孔子举了一个例子,说他把齐国大夫伯氏的封地三百多户的骈(pián)邑都给没收了,导致伯氏生活落魄,但是伯氏能够到老了(连牙齿都没了)也没有怨言——一个领导能做到这个程度,就不但但是权力和能力的问题了。

【11】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在《学而篇.第十五》中,子贡就曾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这两段话的意思差不多,能做到富而无骄,还是容易一些,但是要“安贫乐道”就困难了,毕竟没有多少人能够忍受得了贫困,再看到那些不安分,甚至于违法违道的人富有起来,心里就未必能保持平和了。更何况于伯氏是富有之后被夺去财富,落魄称为贫者,要做到心里没有怨言,这是对领导者极度的信任,自己也要有深刻的反思认识才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