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稻盛和夫:广设分公司、下放经营权,这是给竞争对手“放水”!

 罗宋汤的味道 2019-08-07

盛和塾《问稻》栏目,带您走进经营者与稻盛先生的问答现场,希望您从中找到解决经营困惑和难题的答案。

塾生提问

我经营的是眼镜架制造公司。父亲于1928年创业,我是第二代经营者。

利用父亲留给我的信用做基础,出口和国内市场都在增长,业务内容也不断扩增。

我开始提出多元化经营的构想,成立分公司。

我将各个部门里具有才华的人升格为特别领域的负责人,让各公司的总经理可以自由展现创意,也让被授权的员工可以越级提出创意,目的是让组织充满活力。

但是,我期待能有表现的总经理和员工却各自持有定见,不愿配合我的思维去行动。

我想有所整顿,却惹来人才出走的结果,目前处于无计可施的窘境中。

我认为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才造成这样的结果。

当初我想借由成立分公司,将权力下放给可以经营的员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忱,没想到适得其反。

我正在为此反省,希望得到塾长的建议和忠告。

塾长回答

01
如此成立分公司绝非正确做法

多元化经营是指同一家企业内的事业部,企图朝多元化发展。

这样做并没有问题,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中小企业的经营者朝多元化发展要采用成立分公司的手法。

要知道,成立很多家分公司,就算营业额合计有十几亿日元,但是人才分散,公司组织也会跟着变弱。

尤其是如你所言,已经人力不足,公司的人才又不断出走,当然组织就变弱了。

因为功能不同就分别成立不同的分公司,这绝非正确做法。

尽量让公司各事业部从事多元化经营的意图很好,你应当努力“在事业部里培养能够让员工充满活力的工作风气”才对。

 案 例: 

以前也有一位经营者和你一样,分公司一家接着一家开,他将经营权下放、论功行赏、让员工担任总经理等等。

我认为用让员工升任总经理、业务经理的方法无法有效地激励员工,可能会让公司的管理陷入更麻烦的局面。

因此我建议他“将5家公司合并成一个,采取事业部制的方式营运”。

结果他将分公司又结合起来加入总公司,最后将公司营运推展到股票上市的佳境。

我想这是“借多元化名义,广设分公司,导致公司组织变弱”的最佳实例。

即使是事业部门经理,也要做到能够让底下员工开心地为经营者工作,否则也不能算是成功的多元化经营。

02
多元化事业风险大

就中小企业而言,成立新事业到出现盈余,一般得花费3年。如果3年之后公司获利仍是赤字,表示所执行的多元化策略有问题,必须趁早做出类似结束公司的决定。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发展得很好的事业,都是一开始就很顺利。

开始创业就出现困难的,虽然不断努力克服,终至转为盈余,但接着问题又来了——营业额始终停滞不前,几乎未见成长。

这项观察带给我一个启示:实力不足的中小企业,朝多元化发展,如果3年还无法让新事业生存就只能放弃。

因此,实行不易撤退的多元化策略,并非好的经营方式。

以前我就一再强调,多元化经营本身就潜伏着很大的危险

03
要有超优异的专注力

但是中小企业如果要晋升为大中型企业,又不能不通过多元化这个爬坡道。

只经营一个公司就很困难了,何况同时经营两家或三家以上的公司,难度更是以几何级数增加。

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因此很自然想要朝成立分公司的方向前进。

问题是,如果被任命为分公司总经理的人从此安居其位,就无法达成你想要让公司整体业绩成长的愿望。

所以除非作为经营者的你自己能解决这个问题,否则你的多元化策略便无法成功。

只要踏出多元化的脚步,就意味着你再也没游玩的闲暇了。

换句话说,你需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除了努力,你也需要“超级优异的集中力”

如果你的竞争对手以100%的力量集中在一个事业上,你却得将精力分成两份、三份,当然不可能打败对方。

你的工作量一定要增为现在的3~4倍。所谓的多元化就是这么回事而已。

好处是,如果能登上多元化的爬坡道,就有可能从中小型零碎企业蜕变、转型为大中型企业。

(文章节选自《经营三十四问》)

问稻-感悟

很多经营者认为,进行多元化的经营,广设分公司之后,作为总经理就可以下放权力,变得轻松起来。

其实恰恰相反,越是拥有了分公司,经营者越是应该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更加专注于每一项事业才对。

而且如果分公司用了3年还无法盈利,就可以考虑放弃,改为事业部经营制。

稻盛先生说,多元化经营本身极具风险,能否渡过这一关,要看企业家经营者能否拿出真本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