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七夕节起源于汉代,因为大多数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又称“乞巧节”。所谓的乞巧,就是年轻少女在院子子里陈设瓜果,向天上的织女祈祷,请求帮助她们提高刺绣缝纫的技巧。 传说早在天上的时候,织女和牵牛两人就已经情投意合,心心相印了。可是,天上的规定很严,不允许男女神仙谈恋爱。他们犯了天规,自然要受罚,因为织女是王母的孙女,王母便手下留情,只是将牵牛贬下了凡间。
织女留在天上,受到的惩罚较轻,每天不停地织着云彩。自从牵牛被贬下凡之后,织女常常以泪洗面,愁眉不展。她坐在织机旁,忧伤地织着云锦,希望王母能大发善心,让牵牛早日返回天庭。 有一天,几个仙女向王母恳求,想到人间的碧莲池游玩,王母心情不错,便答应了她们。她们见织女非常苦闷,便一起向王母求情,希望让织女一起前去散散心。王母也心疼自己的孙女,便同意了,但一再叮嘱她们要早去早回。
牵牛下凡后,投胎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后来父母过世,他便跟着哥嫂生活。哥嫂待牛郎很刻薄,父母一死就要和他分家,只给了他一条老牛和一辆破车。从此,牛郎和那条老牛相依为命。家里冷清清的,除了那条不会说话的老牛外,就只有牛郎一个人。但是,牛郎并不知道,那条老牛原来是天上的金牛星,因为替被贬下凡的牵牛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被贬下了天庭。 有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起了话:“牛郎,今天你到碧莲池去,那儿有几个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衣服藏起来,它的主人就会成为你的妻子。”牛郎见老牛居然会说话,又奇怪又高兴,便问道:“牛大哥,你说的是真的吗?”老牛点了点头,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莲池旁的芦苇里,等候仙女们的降临。
不一会儿,天上果然飞下了几位仙女,她们翩翩飘下来,一个个脱下衣裳,纵身跃入水里,愉快地洗起澡来。牛郎马上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那件红色的仙衣。仙女们见有人来了,连忙手忙脚乱地找衣服,像小鸟般地飞走了,只剩下那位找不到衣服的仙女,还在那里着急。原来,这位仙女正是织女,她见自己的衣服被一个小伙子抢走,又羞又急。这时,牛郎走上前来,对她说,要她答应做他妻子,他才能还给她的衣裳。织女仔细一看,才发现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牵牛,便含羞答应了他。 两人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双儿女,十分可爱。很快,王母知道了他们结婚的消息,顿时勃然大怒,马上派天兵天将去捉拿织女,回天庭问罪。
很巧的是,牛郎家的那头老牛也死了。按照老牛临终的吩咐,牛郎将牛皮剥下来,好好埋葬了老牛。这一天,牛郎刚下地干活,突然狂风大作,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不容分说,押着织女便飞上了天空。 牛郎听到消息,急忙将老牛的皮拿出来皮上,身体立刻变得轻盈起来,缓缓向天空飞去。织女肝肠寸断,被天将押着往天庭飞去。忽然,后面传来了牛郎的声音:“织女,等等我!”织女回头一看,只见丈夫挑着一对箩筐,里面装着两个儿女,披着牛皮赶来了,距离越来越近。织女看见了一双可爱的儿女,眼泪就下来了。孩子们也都张开双臂,大声呼叫着“妈妈”。眼看牛郎就要追上织女了,就在这时,王母驾着云赶来了,她拔下头上的金簪,在他们中间一划。刹那间,一条波涛滚滚的天河,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之间,将他们分开了。 织女望着对岸的丈夫和儿女,哭得声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们也哭得死去活来,撕心裂肺,催人泪下,连站在一旁观望的神仙们,都觉得心酸。王母看到这一切,也被他们坚贞的爱情所感动,便同意让牛郎和孩子们留在天上,每年的七月初七这天,让他们在鹊桥上相会。
从此,牛郎和他的儿女就住在了天上,隔着一条天河,和织女遥遥相望。每年的七月初七,成群结队的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桥。鹊桥之上,牛郎织女一家终于团聚了! 传说每年的这一天晚上,如果站在葡萄架下静静聆听,隐约能听到天空里仙乐齐鸣,织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谈。地上的姑娘们,纷纷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边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逐渐形成了七夕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