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装、美食、购物……古人也是这么过七夕的吗?

 美食解忧馆 2019-08-07

今日七夕,中国传统情人节。

也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希望他们可以渡过河汉,相会在鹊桥之上。

01、古人,七夕这天做了什么

今天的七夕多以“情人节”示人,可在古代七夕却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去看看古人如何过七夕的吧!

乞巧

“七”与“妻”同音,所以七夕在很大程度上算是一个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这一天,女子们会聚在一起拜织女,在月下进行穿针取巧;若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

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
向光抽一缕,举袖弄双针。

说的便是当时的情景。

比完“穿针乞巧”后,女孩儿们会抓一只小蜘蛛(也叫喜子)放在小盒子里。次日去观其网疏密程度,唐朝视网之密为巧手。

还有一种是“悬针乞巧”。

电视剧《延禧攻略》中,宫女们围于桌旁,取一碗清水,小心翼翼地将针行于水面,期盼阳光穿孔而过,织女赐予自己一双巧手。虽与古代有少许出入,但也是趣味十足。

求子祈福

小泥偶“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其形象多为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

七夕那天,人们都会用它来供奉牛郎、织女,借此来实现多子多福的愿望。

吟诗

与女子拜织女祈求心灵手巧不同,男子则是祭拜魁星,以祈求考运亨通。再加之牛郎织女的故事渲染,七夕也逐渐成为文人们争相吟诗的节日。

所以,我们看到了杜牧《秋夕》里失意宫女的孤独与凄凉: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见证了秦观《鹊桥仙》里对爱情的最好的诠释: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也体会到了汉代古诗《昭昭牵牛星》里离别的相思之情: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02、古人,在七夕吃了什么?

如今的情人节,我们都喜欢赠送巧克力,代表着爱情甜蜜蜜,这使巧克力逐渐成为七夕的应景食物。

那么在古代,人们七夕都吃些什么呢。

巧果

巧果早在北宋时就已出现,七夕乞巧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

据《东京梦华录》载:

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实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

文中所谓“果实花样”即指巧果,其形状如方胜之类。

方胜是一种吉祥的几何形符号,又称为“同心方胜”,由两个菱形压角相叠而成,表示心连心。

浙江各地在这一天用白糖浆混入面粉、芝麻,捏成想要的形状,再放进锅里炸至金黄。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

巧食

古代民间祭拜完织女,用饺子、面条和油果子等做节日食物,统称为巧食。

  • 饺子

北方人对于“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只有任何节日都吃饺子”的执念,在七夕,依旧没有打破!

只不过在鄄城、曹县、平原等地,饺子在七夕这天有了十分有趣的玩法。

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 云面

胶东人七夕吃巧果子,临沂人七夕则吃云面。此面得用露水制成,吃它能获得巧意。

  • 江米条

吃江米条是老南京人过七夕独特的风俗。

江米条是一道汉族小吃,用糯米面加豆粉和面后在焖锅里蒸出来,放在石臼里用棒子捶,再秆成圆形,晒干用油煎出来,最后蘸梅花、松花、芝麻、豆沙等制作而成。

巧酥

在我国一些地方的糕点铺,这一天还要制作一些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出售时又称为“送巧人”。

民间认为,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

浙江玉环现在卖的巧酥,是用油酥面包上豆沙馅、五仁馅、蛋黄馅、水果馅、香肠馅等,用烤箱烤制而成。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天长地久,在浙江金华一带,这天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不分离。

瓜果

在七夕这个特殊的节日,瓜果当然必不可少。

七夕时吃的瓜果也有多种变化,有些人还吃出了花样,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等绘成“花瓜”。

七夕节,在历代的演变中,从古人的乞巧求福,到现代的情人节,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但在吃货的眼中,甭管过什么节都是要吃的。

所以今天,你是吃饺子、巧果还是狗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