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边看《长安十二时辰》边想: 陕西的青年一代作家们都在忙什么?

 新华书店好书榜 2019-08-07


作者:袁平

校对:小鱼

前几天有一个文学圈的朋友打电话,说他最近想出两本书,还缺20万,问我能不能借给他。

我想了想告诉他说,《长安十二时辰》那本书最近也很火,但前提是连续剧先在全国火了起来。我建议他先把自己的书想办法拍成电视连续剧,一旦连续剧火起来,根本不需要自己掏钱出书……

他“哦”了一声,就挂了电话。很显然,他没有听懂我的话。成天想着自己掏钱出书,我认为这也是陕西中青年作家永远写不出来好作品的根本所在。

1


时间过得真快,《平凡的世界》出版于上世纪1986年,《白鹿原》和《废都》稍晚一些,均出版于1993年。和《废都》们同一年出生的人,如今也都二十五六了。

快30多年过去了,但有趣的是“陕军东征”却时不时被陕西文学圈的大佬和“种子选手”们拿出来晾晒一下,大有“我爷爷当年如何如何”的风范。

更迂腐的还有,这些作品寥寥的文学圈大爷们最近两年除了拿当年的“陕军东征”聊以自慰外,甚至还抬出了柳青这样的老前辈给自己贴金。比如非要造一个“柳青文学奖”,也不管柳青他老人家生前有无此意愿。赤裸裸地霸王硬上弓!

另外,陕西作家还喜欢拿早已臭名昭著的“鲁迅文学奖”说事。没有“鲁奖”有“冰心奖”也可以啊!

岂不知,鲁迅和冰心两位老人早在地下气的吐血骂娘了。但圈子里这些所谓的大佬、名流,才不在乎你这些。

文学在陕西,比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名利场得厉害。这可能也正是陕西青年一代作家写不出来《长安十二时辰》的主要原因吧!

实话实说,尽管自己日常也喜欢读书,但在《长安十二时辰》之前,我的确没有读过马伯庸的书,只是对这个名字有印象。起初还以为是台湾或香港作家。

前段时间看身边人对《长安十二时辰》如此追捧,抱着一探究竟的心理试着看了两集,结果都快十年不追剧的我,停不下来了。

姓曹的陕籍导演太牛逼,马伯庸这个80后不简单。

追剧如今已经追到第32集了,我最近一直在想两个问题:一,《长安十二时辰》这样的连续剧陕西和西安为何拍摄不出?我们不是有陕文投和曲江影视嘛!是眼光的问题还是实力的问题?

退一步,《长安十二时辰》这样的大制作投入太大,陕西人力所不能及。那么为什么陕西的作家连《西安十二时辰》这样的小说都写不出来呢?我们不是一直自称文学大省嘛!

马伯庸让陕西本土作家们应该感觉惭愧 | 网络图片

90年代以后,陕西作家群里除了“50后”贾主席等个别老一辈作家这些年一直在坚持创作外,陕西其他的作家们都在忙啥呢?自娱自乐???

2

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陕西的作家大致分为两类:体制内和体制外。

首先说体制内,体制又分两种,一种是省级作家协会供养的所谓一级、二级作家。这样的作家主要集中再省作协大院,因为市县一级作协就成群团组织了,几乎只是挂了一个体制的名。

以省作协为例,贾主席之后有谁的作品走向全国了?有吗?充其量自己掏钱(或者企业赞助)用红包邀请一些所谓名家,开个研讨会吃吃喝喝、相互吹捧一下而已。就我所知,许多作家研讨会的新闻通稿都是用红包换发的,这样的作品你能期望他能走出潼关?

陕西作家除老一辈外,为何60、70后、80后的实力一代不如一代?前几天和一位老师聊天,他认为这需要从三个方面解读:一是天分不够——记住,作家不是培养出来的。二是知识和生活积累不够,都想呆在西安城里,呆在机关里吹空调,闭门造车的东西没有任何生命力;三是姻亲太多,关于这一点我就不多说了,说多了伤和气。爹娘是作家,儿子女儿就一定会是作家吗?

不是作家、写不出来东西那呆在作协大院里干嘛?养老啊!搞经营啊!我说搞经营大家可别笑,作协的那几本杂志刊物,哪一个的背后没有营收关系?几年前有高校的朋友想在《小说评论》发一篇论文,5000块,就这还得看是谁介绍的。

《小说评论》,据说那可是行业里的核心期刊。当然了,这个杂志如今发表论文啥行情我真的不知道。

至于《延河》,故事更多。知道陕北人为啥在省作协游刃有余吗?答案你们猜。反正前不久落马的“熊抱书记”祁玉江,前些年经常在《延河》发他的“高中生作文”。

陕西文学这么多年了,只听贾平凹曾说当年是《西安晚报》副刊给了他很多机会,至于《延河》给陕西文学中的70、80甚至90后都培养了谁,反正这个我不怎么有印象。也许有,但声名最多不出西安市。

不是我较真,我愿意陪你们扳着指头数,如今的省作协大院里,能在全国拿得出手的70后、80后有吗?论排排、分果果是永远分不出好文学作品的。

省作协大院里倒也是有一批年轻人听说在折腾一些大事,怎样的大事呢?无非就是决定谁来担任本届会长、副会长,理事,秘书长怎么安排谁的人等等。反正好玩的很!

再比如这些“顽主”们前不久开了一个会,也要冠以《XXXXXX会议顺利召开》:……某月某日某某某执行主编出席会议,某某某、某某某等列席,列席的人足足有二三十。当然,也忘不了来一句会议由某某某主持。当然,某某某的前面又是一串头衔。

大家说,一帮自诩为作家的70后、80后成天沉迷于如此“过把瘾”的游戏中,你能指望他们写出《长安十二时辰》?

他们不是官僚,但他们把官僚体制的一套学得透透的。不是官员,胜似官员。

3

几年前一个偶然机会和省作协一位所谓的大佬吃饭。当东道主介绍我的单位、并说我也喜欢写东西时,这位大佬不是问我喜欢写啥体裁的文学作品,而是直接来了一句:我和你们老总很熟!

我当时忍了忍没发作。你和我们老总很熟,关我鸟事啊!

“60后之后,陕西再无作家!”这是前几天一位朋友的断言。我给这个断言打90分。

体制内作家除作协里面的外,基本上都分布在各行政事业单位。这些人里的大部分都特热衷于“文而则优仕”,他们搞文学不是因为真的热爱文学,而是认为文学可以成为他们前往仕途的敲门砖。

这样的人,不要说写不出来《长安十二时辰》,能写出几篇真正称得上文学的东西也罢了。

这些人还有一个特点,喜欢装逼装大爷。我认识一个姓Y的老女人级写诗的,据说年轻时候和许多知名男作家都不是一般的熟悉。该女诗人特喜欢装清高,有一年朋友喊吃饭,面对满桌子的人,她的下巴就一直没有低下来过。

还有一类所谓中青年作家,最擅长的“贴名人”,好不容易自费出版一本集子,书名字找名人写,序言找名人,如果腰带上不再写几句“某某名人力荐”,似乎他的书就会被埋没一样。当然了,书出版后再花钱找名家写评论吹捧一番。

这样的事,陕西的名家们当然也乐意。你掏钱我拍马,皆大欢喜。

这样作家不要说写《长安十二时辰》,我怀疑你让他看《十二时辰》,他都不一定能静下心。

4

陕西还有一群喜欢走捷径的作家,那就是以研究“前著名作家”为己任。一点点自己的东西都没有,靠的就是个地缘优势,比如专门记录某著名作家清早见张三了,上午见李四了,中午吃的是羊肉泡,下午给王五写字了,晚饭前给赵六打电话了……似乎和贾平凹很熟悉,自己就快成第二个贾平凹了。

当然了,这样的人保不准几百年后会成为“某某研究专家”。但前提是某某得在几百年后名垂青史。

体制内的作家都如此三教九流,体制外的也好不到哪里去。说白了,都喜欢勾心斗角、喜欢团团伙伙、拉帮结派,至于说能静下心来真正写作品的,少之又少。

我敢说,如果不是这次《长安十二时辰》的突然火爆,陕西的作家都没几个人知道西安在唐朝竟然有108坊。

长安的历史文化让一个内蒙满族作家研究得如此透彻,故事情节构思如此玄妙紧凑,真不知道陕西的作家们最近有无害臊愧疚感。

据我所知,陕西的中青年一代作家们最热衷于干三件事:以文学名义举办研讨会(前提是研讨者要有钱),以文学名义去企业搞采风活动(穷企业坚决不去),以文学名义发展各种会员并收费(偏远落后区县是重点)。至于潜规则女文青,忽悠陕北土豪煤老板,那都是前些年的事了。如今的女文青一个比一个现实,煤老板们当然也学精灵了。

哈哈,陕西中青年作家为何断代?陕西的本土作家为何写不出来《长安十二时辰》,看到我写的这些,大家都明白了吧!

我不知道陕西文学圈的中青年作家们有多少人最近在很认真地追剧《长安十二时辰》。昨天中午打电话问一位文学圈的朋友,结果他说:古装剧啊?没时间,我从来不看古装剧的!

还有一位朋友问我:哦?《十二时辰》和文学有关系吗?

挂完电话,我安慰自己说:这可能就是本土作家为什么输给马伯庸的主要原因吧!

王警摄影作品欣赏 商业拍摄请联系1370928837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