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见

 一起成长一起学 2019-08-08

界定法师:“身见”是一种思想观点,其观点主张具有独立不变的个体和永恒“我”的观念。后来的论师从五蕴作分析,得出“二十种身见”,主要有:以色蕴为我,其他四蕴就是“我所”;以色蕴为“我所”(异我),其他四蕴为“我”;以“我”在色中(色中我、我中色);以色蕴在“我中”(我中色、色在我)。每一蕴都有这四种情况,共计二十种。身见的核心,乃是我见。

  关于何谓“身见”,本经中阐述得很详细:“愚痴无闻凡夫见色是我、色异我、色中我、我中色,受、想、行、识见是我、识异我、我中识、识中我。”——这就“身见”的定义。


善戒尼师:我论取,即执着“身见”(sakkayaditthi),即认为五蕴的任何一个是“我”或“我所有”。经典里提出了 20 种身见。对五蕴的每一个可有四种观念,例如:“认为色蕴是我,或我拥有色蕴,或色蕴是在我里面,或我在色蕴里面。”对于受蕴、想蕴、行蕴与识蕴也是如此,所以共得20种身见(见《中部》经四十四等)。

五蕴是色、受、想、行与识。我们通过什么烦恼来执着于五取蕴呢?首先,我们通过“贪爱”来执取五蕴为“我的”;然后,我们又通过“有身见”来执取它们为“我的自我(atta)”。

色蕴是究竟法,在观念上叫做身体,在究竟谛上叫做色蕴,是由四大组成的。如果认为色蕴(身体)是我的话,就会产生执着;只要产生了执着,一旦色蕴起变化,就会感到痛苦。这种执着也带着恒常的想法,所以你执着是我的、恒常的、快乐的,一旦身体变化,便会产生痛苦。所以为了去掉执着、解脱痛苦,就要时时观身体为无常、苦、无我。不管身体起了什么变化,是乐俱还是苦俱,都要如是观无常、苦、无我。受蕴也是一样,只是变化得更快。我们一生中所经验心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也容易执着是我的、我的自我。如此执着它为我的,很难看得见它的变化。所以只要受生起,应该观它为因缘法,由触生受,因也是无常,果怎么会有常呢?如此观之,会先在理论上去掉身见,然后在实修上一步一步实践。在理论上若不能如此思惟、如此作意的话,便很难体验无常生灭法。

有身见一旦加强,人会执着,进一步产生爱欲,而爱欲是轮回的根本,所以会不断造下导致延长轮回的业。有身见就是使我们的头一直朝向四恶道的一个烦恼。


玛欣德尊者:有身见的巴利语为 sakkàya-diññhi,古代音译为萨迦耶见。sa 的意思是有、拥有、持有;kàya 的原意是身体,在这里也指“我”;diññhi 是邪见。佛陀在讲到这种邪见的时候,特别针对当时古印度的各种各样宗教、六师外道,以及一般人的错见。

有身见又可以再分为三种:

第一、执取五蕴为我。一般没有宗教信仰的人都会认为五蕴、身心是我:这是我的身体,我的头,我的眼睛,我的心,这是最普遍的人都会有的,连动物也会这样执著于我。

第二、 执著 心识为我。执著心识为我是认为有个灵魂我。认为有个灵魂存在,或者说神识、心识是轮回的主体。

这种邪见在婆罗门教(后来发展为印度教)是很明显的。他们认为人可分为身体和灵魂,或者身和心两大类。心和身是可以分开的,心是主人,身体是客人。犹如人可以不断地换衣服,衣服旧了可以丢掉。同样的,如果身体不堪使用会死掉,灵魂就投生到另外一个身体里面。他们也把身体比喻成房子,把灵魂比喻成主人,房子坏了可以换另一间房子。这是婆罗门教的灵魂说,或者心识说。这种邪见在佛教中也存在。在《中部·大爱尽经》里说到: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人叫沙帝(Sàti),他出生于一个渔夫家庭,后来出家成为比库。他生起了这样的一种恶见:我知道世尊所说的法,也就是这个心识在轮回当中始终保持不变。‛他的意思是说:在轮回当中,身体会不断地变换,但这个心识是一样的。当时很多比库听到了都去劝他:‚贤友沙帝,不要这样说,不要这样毁谤世尊,毁谤世尊确实不好,世尊的确不可能这样说。贤友沙帝,世尊用各种方法说有因缘才有心识,离开了缘起,就不会有心识的产生。‛但是这个沙帝不放弃他的恶见,很多人去劝他都劝不了,于是他们报告世尊。佛陀知道后就把沙帝叫过来,问道:沙帝,你是不是真的生起了这样的恶见,认为心识在轮回当中始终保持不变。‛沙帝说:“是的,尊者,我认为是这样的。”佛陀又问:“你认为什么叫心识?”他回答说:‚尊者,心识就是能感受者,能在这里那里体验所造作的善或不善业的果报。‛他的理由似乎很充分,认为假如没有一个不变的心识,没有一个轮回主体,那谁造善恶业,又是谁来承受果报呢?于是佛陀严厉地训斥他:‚愚痴人,你怎样知道我是这样说法的呢!愚痴人,难道我不是用各种方法说有因缘才有心识,离开了缘起就不会有心识的产生吗?愚痴人,你自己误解了还要毁谤我!你自作损害,多作非福!愚痴人,你将得到长久的不利与痛苦!‛然后佛陀就用问答的方式对其他的比库说:缘于眼以及颜色产生的识,叫做眼识;缘于耳以及声音产生的识,叫做耳识;缘于鼻以及气味产生的识,叫做鼻识;缘于舌以及味道产生的识,叫做舌识;缘于身以及触产生的识,叫做身识;缘于意以及法产生的识,叫做意识。好像比用草薪烧的火,称为薪火;用柴烧的火,称为柴火;用油灯点的火,称为灯火等。同样的,缘于眼、耳、鼻、舌、身、意所产生的心识,称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些心识由因缘而生,没有因缘就没有这些心识的产生,哪里还有一个所谓永恒的心识存在呢?所以,如果认为有灵魂在轮回,认为有一个不变的心识在投胎,这是邪见,一种恶见!

除此之外,当时古印度还有许多不同的邪见。有人执著身体,认为身体是我,我一旦没有了,所有的心识也都没有了。佛陀为了破除这种邪见,所以教导“色蕴无我”。

有些修定外道入禅定能够维持非常久,在禅定当中他们体会到清净、殊胜的妙乐,他们执著这种妙乐是我,这才是永恒、真正的我。因为执著受是我,那种微妙、寂静的禅定妙乐为我,佛陀为了破除这种邪见,所以教导“受无我”。

因为人有过去、有记忆,能记起小时候的一些事情,因此认为如果没有我的话,怎么能记忆。佛陀为了破除这种邪见,所以教导“想无我”。有人认为我能够造作这个、造作那个,能够造善业与不善业,之后我能够体验。佛陀为了破能够造作的我,所以教导“诸行无我”。认为有个永恒存在的灵魂,有个轮回主体。佛陀为了破除这种邪见,所以教导“心识无我”。所以,无论是执著五蕴的总体是我,或者几个,或者一个,或者身和心,佛陀说这些都是邪见。

第三、 执取离蕴我。这里所说的“离蕴我”是指本体、本体我,这也是一种邪见。如婆罗门教-印度教认为有所谓的“宇宙本体”或者“万法本体”,即一切都是由梵所创造,“梵”(Brahman)是世界的根源,是无形无相、无所不在、遍一切处的,正因为梵,才有世间万物,世间万物都是梵的显现。从究竟来说,“梵”是终极我、本体我,而轮回的灵魂是小我。因此执著宇宙的本体,认为宇宙有自性、真我、大我,这也是一种邪见。

婆罗门教认为:宇宙的本体称为梵我(梵 Brahman),或真我(梵 Atman)、大我,众生的灵魂称为小我。大我与小我之间的关系在印度教的吠檀多学说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吠檀多(梵 Vedànta)的意思是吠陀(Veda)的终极(anta)。

吠陀是婆罗门教的根本经典,有四种吠陀:《梨俱吠陀》(梵»g Veda)、《娑摩吠陀》(梵 Sàma Veda)、《夜柔吠陀》(梵Yajur Veda)、《阿闼婆吠陀》(梵 Atharva Veda)。婆罗门教在公元前 1 世纪到 5、6 世纪不断地发展,形成印度教。

印度教一共有六大流派:胜论派、数论派、瑜伽派、吠檀多派、弥曼沙派、正理派,称为印度教的六种正统学说。

其中的吠檀多派为印度六派哲学中最正统、有力的学派。著名的吠檀多派哲学家商羯罗(øaïkara)认为:现实世界皆为幻相(梵 màyà),而非真实,唯有宇宙之究竟我(梵Paramàtaman)和个人之我(梵jãvàtman)才是同一不二的真实存在。究竟我又称为梵,它是世界的本源。梵是真实而唯一的,但由于各人智慧不同,所体现之梵亦有上梵、下梵之分。上梵(梵 Parabrahman)为一绝对实存之本体,其特性为无德、无形、无差别、无属性,很难用任何语言来描述它,因为它是非常微妙、至高的存在。正因为有了梵,所以才有世间万法的显现。下梵(梵 Aparabrahman)为表现无明“下智”之梵,其特性是有德、有意志、人格性,此时有无数的有情存在。每个众生都有一个我,这个我称为下梵,或者称为个我、命我(梵 jãvàtman)。由于无明(梵 avidya),众生脱离了梵,不断地轮回。若能除去无明,就能知见上梵,这种智慧称为上智;若有无明,只能见到下梵。上智上梵为真谛门,下智下梵为俗谛门。从真谛门的角度,并无众生、世间的存在,一切皆是虚妄幻有;从俗谛门的角度,还有众生,还有轮回,世界是实有的。从胜义谛上来说,大我与小我、上梵与下梵是“不二”的。不二(梵 advaita)是吠檀多派的终极思想。dvai 是二、分别,advaita 是不二、无分别。从真谛门来说,上梵常住、真实、清净、光明,不假修行,本来具足,这是真实的解脱,即无身解脱(梵videha mukti)。但是从俗谛门来说,要证得大我就要经过修行,包括祭祀、读诵吠陀经典、苦行、禁欲、克制等等,通过这些修行,最终能够回归本体。为了阐发个体我与宇宙本体我的“不二”之理,在吠檀多经典《Màõóåkyakàrikà》第三章中用瓶子里的虚空比喻小我,用瓶子外面的大虚空比喻大我。瓶子里的虚空来自大虚空,为大空的属性,瓶子里的虚空与瓶子外面的虚空本质全同,没有任何区别的。但是为什么还有瓶子的局限呢?因为众生还有无明,所以瓶子里的空间不能与瓶子外面的虚空融合在一起,小我不能归于大我,但是在本质上它们是一样的。这种吠檀多哲学是与婆罗门教一脉相承的。所以我见也包括“离蕴我”,执著离蕴我也是一种邪见。

总之,邪见包括对五蕴整体的执著,也包括对个别五蕴的执著,或者认为离开五蕴之外还有一种我存在。执著五蕴或者执著身心为我,这是一般凡夫和任何动物都有的执著。执著心识或执著灵魂,这是一般宗教的执著。执著本体我,这是更高级的宗教邪见,因为他们已经关注到世间的本源、宇宙的本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