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有纯粹地观察才能看到实相

 自我觉察监控 2013-07-25
禅者总是希望看到实相,于是依照四念住的方法科学地观察身心,这个如实观察的过程就是对身心究竟本质的探索过程,如实地认知即是实相显现的契机。在实修时,观察者可能由于心理上的不稳固而造成对实相的期待,这会让实相的显现受阻。有经验的禅者会看到,心理上的不稳定源于戒与定的基础不够稳固。
本来,实相是时时显现的,对于观察者来说,缺少的不是实相,而是缺少纯粹观察的眼光。如果观察者的欲望在一定程度上没有得到平息,往往会阻碍他看到实相。因此,禅修的过程基本上就成为克服各种影响实相显现的因素。依照佛陀的教导,戒、定、慧三项可以磨励心的眼光;如果这三项因素能够在禅者的心中得到培育和成长,将会大大地提升观察到实相的几率。
无穷劫的轮回历程,深深地钝化了众生的心理智慧,使得欲界众生除了追求欲望与满足欲望之外,再也看不到其他的出路。当任何一个现象生起时,人们的心理机制总是导向欲望,当心全然掉在欲望里时,而实相就失去了在众生心里显现的机会。
例如在修习身念住时,身体是“我”的理念已经深植于个体的内在,而身体和我有关的一系列理念,早已是排列成了一个密闭的系统。在此基础上,纯粹而真实的观察则非常难以透过这个宿世以来早已设定的心理系统屏障。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强调“戒、与、定”是禅修的必要前提。戒与定的修练造就出稳固的平等心,而在不迎不拒的心理基础上,慧观则带来实相的显现。
因此,禅修的有效步骤就成了提升戒、定、慧的过程。当戒与定的修习功夫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出坚固的平等心——这是有效观察的前提,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慧观,则可以使观察者真切地看到实相,实现佛法正见的现实认知。
反复而长期的戒与定的修习,制造出完美的心理基础,于是禅者安住于一切身心行为中而不抗拒,这种心理状态带来纯粹的观察状态。自然纯正,不迎不拒,安然领受而不抗拒,这是一种很高的定力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四念住的观察则非常容易实现。对于一般的佛法爱好者,这是一种较难获得的心态。因此,修行者的多数努力则应该倾向于开发这种能力,以便在正确观察的基础上增加发现实相的机会。
观察内在的身与心需要更多的定力配合,对于外在的人与事,人们可以保持观察与不参与的心态,但对于自己内在发生的事情,人们往往很难进行观察,在一瞬间,心理会被业流牵动而制造出一系列的身心现象,但观察者也许完全没有觉察到。这是定力不足造成的问题,觉知力的不足与平等心的欠缺,直接导致观察的缺位。在佛陀的开示中,我们找到了克服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法,那就是戒与定的训练。戒与定的修习功夫的逐渐积累,是提升觉察力,保持不迎不拒心态的最好方法。
戒与定开发出不执着的心态,于是纯粹地觉察身心本质成为可能。如果禅者想达到某种境界,可以尝试着去努力,但他不要太过执着。这里的不执着就是处在不迎不拒的心态里。不迎不拒是观察的基础,在观察中,这种基础可以使心保持“看”的纯粹度,只是注视着当下的发生,而没有迎与拒的贪欲。
纯粹的观察与专注地注视,这种良好的能力需要训练,但它最深层的基础则是戒与定。技术上的训练是必要的,但如果能够围绕戒与定的内容进行能力的开发,则这项能力训练会更有成效。这就是为什么现代更多的科学工作者和艺术家们会在这方面借鉴佛法的修习智慧。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人类已经发现了戒与定的能力有助于看到真实的事物。
实相是永恒显现的,但因为心的某些因素的阻隔,使心无法看到实相。而只有这种开发出的平等而清净的心理状态,才能更加靠近实相。所以,平等心不是禅修的最终目的,而实相才是禅修的最终目的。
在平等心与佛法正见的指引下,正确的四念住观察才能产生。佛法的观察是一系列的综合因素的汇聚,总括起来就是戒定慧的因素,这是看到实相的最佳心理环境。
而当实相光临时,禅者会在一刹那间明了身心的本质以及宇宙的终极真理,而这种全然地对一切事物明白无误的了知,会有效地纠正禅者对身心的根本错误知见,使他顿然明白佛陀所说的四究竟法:心、心所、色法、涅盘。
于是,真正地自由与不执着产生了,禅者可能从未呼吸到这种自由的空气,但现在,他真实地感觉到了佛陀的智慧所带来的空前自由。这是任何的世间之物都无法打破的自由,而这才是人类一直所追求的完美境界。
禅者的自由和不执着的产生,是源于看到了一直所执着的事物都与自我无关——无我。佛陀说,所有事物的本质状态都是无我的,但这需要禅修者自己的体悟,然后,真正的解脱知见才能发生。
平等心是需要戒与定来培育和滋养的。例如紧张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感觉,但人们很难去平等地领受这种感觉,如果你有注视自己感受和思想的经验,便会发现,领受那些不愉快的感觉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没有平等地领受内在一切经验的能力,禅者将会与实相擦肩而过。对于自身的一切个体经验,领受和觉察是同时发生的,如果你排斥其中的一部分经验,你就无法做到纯粹地观察这些现象。
平等地领受一切经验意味着只是独自体悟,所有的经验不以喜欢和不喜欢来界定,而只是安然地与其相处,并对这种现象加以细心地观察、研究与体悟,这是观察实相应有的态度。虽然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喜好一些事物而厌恶另一些事物是人之常情,但在禅修的状态下,需要的是平等领受的心理能力。在禅修中,人们应该历练如何放下世间的一些习气,而只是任由内在的事情自然发生。平等地领受和纯粹地观察相辅相成。
如果只是看着身与心的一切活动,并让这种活动增加自由度,这就是平等之心。佛陀的开示是这样的:“当心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有贪爱,当心没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没有贪爱。当心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有嗔恨,当心没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没有嗔恨。当心有愚痴时,清楚了知心有愚痴,当心没有愚痴时,清楚了知心没有愚痴。”(《大念住经》)
即使贪与嗔的心态出现,观察者依然只是领受和观察而不去制止。于是,你的领受和观察的能力就会增强,这些能力的增强,你就越不会参与到贪和嗔的活动中去。而当你把这种领受的功夫真正地培育到位,你会发现,某些过去难以觉察的事物冒出来了,这就是平等领受和观察内在一切现象的奥妙。它增强观察的能力,让心更加清晰,而你真实地感觉到,过去不能自然地领受身心行为的习惯确实大大地阻碍了观察的能力。
只有纯粹地观察才能看到实相,于是充分地培育观察的环境,让观察时时展现,则成为提升智慧的禅者们所要研究的重点课题。如果你曾体验过真实的观察,就会发现,培育戒与定,进而增强平等领受之心,则是观察实相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如是   2010-8-2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