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育深度的宁静

 自主是道 2013-07-08

培育深度的宁静

 (2010-06-09 09:20:05)

宁静的心是观察身心的基础,心通过获得深度的宁静而增强观察的效果。在宁静期间,心的观察和感知能力得到完全地调动,心似乎获得了比平常更敏锐细致的观照力。佛陀把心的这项规律纳入实际的禅修练习中,他规定佛法修习的三大程序是戒、定、慧,戒与定的科学组合培育出深度的宁静心,而藉此宁静之心观照五蕴,于是在认知身心本质的过程中,禅者的智慧得到了开发——这就是认识五蕴、开发智慧的禅修原理。

宁静的心确实有增强观察效果的作用,这是可以衡量的——人们可以自己体会到这一点。闭上眼睛,进入正常的禅修状态,不仅身体会放松,心理也会舒缓下来。如果能在这种宁静中让心有意识地集中在一些事物上,那么,在这种较为特殊的观照程序下,身心将会有所调整。甚至于,当身心调整时,某些观念也随之发生转变。这是很神奇的,宁静在这里起了主要的作用。当心灵宁静时,一些良好而正确的观念会回到心理上,并达到一定程度的融会贯通。
宁静的心理状态下产生洞见的例子非常多,但宁静只对智慧的追随者有效果。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宁静有增强机敏和清晰心理的作用,一阵心理上的宁静感会唤起并增强觉知的状态。开发宁静的心,可以藉由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而获得,也可以采取一些身体姿势,例如禅坐的方式,使身体上的疲累疼痛等刺激减至最小,或者可以通过调整环境因素,使禅者能在练习观呼吸的同时,使心平衡而安宁地集中在身心上。
宁静之心可以减少焦虑,特别对那些内心充满噪杂的个体心灵来说尤其有效。但是,宁静的心态不是暂时缓解心理,实践者已经指出,有规律地练习观出入息,会增强意识的醒觉度,这有助于四念住修习中体会身心的实相,也能帮助心灵获得某些智慧的启示。当宁静的心获得智慧或受到启示,他就会以全新的方式看待过去那些熟悉的事情,把身体和心灵从错误的认知模式中解放出来。
一些在这方面有实践的研究者指出,有规律地进行宁静的训练,可以使心超越现代心理学所能理解的范围,这就是说,心理可以打破局限,从另一个渠道有效地看待世间的事物并提升智慧。这种智慧方面的提升是非常有效的,人类几千年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无数的经验。
保持对呼吸的知觉,或者只是觉知你的身体语言,或者只是注意心理上的发生,都可以成为通向心理平衡的途径。宁静并非仅仅是放松这么简单,只是追求简单地放松身体,或者体会在放松中改变心情,让心休息下来,这是一种表层的效果。较深层的观点是,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点上,集中在呼吸上、思维上,或是自己的动作上,长时间地反复进行这种集中练习,可以使心灵进入更高的意识状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的禅定的状态。
禅定可以使心洞见世间的另一层面。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只是在一个平面上进行被动地认知和有限度的创造,这就是人们一般常能体会到的浅层的心理运作——生活或工作;但当禅者训练心理,使其宁静而具有穿透力,在这样的情形下,心就会打开眼界,撇一眼你在日常的局限的认知视野下所不能看到的情形。这会使心理充分地得到展开,你不不局促地让心待在那个简单而既定的模式中运作。
无边无际的认知视野有待展开,禅定向你展示了巨大的意义;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在强调智慧的时候也在教导弟子们修习禅定,用它来打开智慧。但佛法在开发智慧的过程中,佛陀强调禅定的作用,也只是把它作为一项工具,藉此而开发智慧。在其他的宗教修习中,禅定是最终的目的;但佛陀以智慧看到,禅定的境界依然只是暂时性地压制住了烦恼,而并不是克服了烦恼;于是佛陀再次地进入探索之旅,最终发现了宇宙的终极真理。
所谓的深度宁静,就是让一切意识任运自如,而禅者并不去把捉它们。有些宗教教导人们要停止知性,或者停止意识,这是错误的。禅定也不是停止了这些活动,而是禅者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暂时放下了那些心理活动和感觉。简单地说,就是暂时性地放弃对意识和感觉的控制,其实这只是暂时放弃过去那种过度把捉思想和感觉的习惯。
这种练习要长期进行,因为此项能力并不容易获得。禅者可以尝试,想要暂时性地放开思想意识,让它们自己任运自如是何等的有难度。紧抓思想和感受不放,是人类根深蒂固的心理习惯;即使人们已经认识到这种习惯有很多的弊端,但人们依然在心理上放不开,这证明禅修练习的必要性。
禅修关注的是心的行为,这不是要消灭心理行为,消灭意识,而是在意识十分清醒的状态下,让潜在意识的活动更加敏锐与活跃。这显然是万分困难的事情,所以禅修需要巨大的精神力量。
定的品质就是专注、全神贯注,而却并不执着这些状态。禅修需要心的完全集中,全神融入,完全静止不动——不干预,这会使心完全专注于对象。当能把心训练至保持在一个对象上时,它专注在那里,安然不动,禅者进入了较高的专注状态。这专注产生喜、乐和许多非凡禅定状态下的心理现象——这些训练是传统佛法修习中的一个部分。
定的基础作用非常重要,时至今日,南传上座部的导师在教导慧观时依然重视定的开发与修习。对于现代人来说,虽然达到禅定有困难,但内观禅修需要一个控制良好及不动的心,它是佛道修习上必要的条件,是修习慧观、获得智慧的基础。
观呼吸原本是一些宗教活动中的修心行为,现今已广泛地运用在许多心理休息、情绪控制等活动的练习中。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以及部分成功人士都养成了观呼吸的习惯,以此来平衡生活,平静心理。他们已深刻地体会到,藉由观照呼吸而获得的情绪和心理上的安宁,可以促使心本身的高品质。
宁静的心理下,心的直觉会被开启,这会让心打开了另一个大门,许多人类的发明创造都是在这种情形下成功的。佛法的禅修,也是借助这样的开启直觉大门的钥匙,让宁静透进心灵,进而产生对实相认识的可能。
禅定中的无心,也就是禅者藉由训练而达到暂时性地放弃对各种意识及感觉的反应,这是一种合乎科学的方法,但它只能靠自己的感性训练来获得,这是唯一的途径。让浅层的意识暂时性地任运自如,这就提高了人们认识潜在意识的能力,以及人类的心可以达到更高程度的可能。否则,人们总是执着在非常浅层次的自我的狭小状态下。虽然人们可能会认为智慧有必要提升,但他们总是无心去进行这方面的开发工作,这正是被世俗意识制约的结果。自心打不开境界,无法认识到心的巨力能力,这是凡夫俗子一直在心理的浅层次上挣扎的缘由。
其实,任何一个众生的心都潜藏着无比巨大的能力,藉此可以认知到一切真理。但人类总是生活在自我的狭小圈子里,不断地进行着无益的轮回。每一个人的心都与佛陀的心一样,拥有无比巨大的潜在品质,这就是佛陀曾强调过的,所有众生都有成佛的潜质。
根据现代科学的实验,当人进入宁静状态时,心会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有些情绪会受到抑制,而心会变得非常敏锐和具有活力。禅修就是让心平静下来,然后让它倾听内在的声音,注视内在的现象。这就是定,它是创造力的来源,也是激发灵感的有效工具。在定的程度上,心非常敏锐,它对于内在的事物具有判断力和理解力;宁静度越高,这种能力则越强。同时身心会呈现安定、愉快、心旷神怡。
每个人都能够藉由宁静状态下所呈现的心理状态来发现真理,创造自心的奇迹。禅修并不是某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超能力,而是一种科学的认知;连同禅修方法以及认知过程,也都是符合科学的规律。自身与自心,它们本来就在那里时时呈现着真理,而每个心都可以藉由宁静而加强观照的能力,从这种观照中获得智慧。
宁静的状态下,心灵是敞开的,这是把握禅修的要点之一。在平日里,心充满着世俗的精神因素,这让人们疲于奔命和疲惫不堪。禅修期间,让心从种种世俗的思想、忧虑、欲念、精神上离开;如果你的宁静度更高,你可以再去观照身心,达到由定而慧的效果。
在一定时间,让心灵宁静下来,不去观照世俗之物,这不会有任何损失。一个人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就能暂时性放弃世俗的事物,当你远离了那些事物,你会感觉心旷神怡,同时与之相联系的世俗的愚昧、疲惫的心态,以及负面的情绪等都会暂时性地消失。这甚至于比深度的睡眠更有益于身体和心灵,它能有效地解除心理上的负担。
从心理上进行这些方式的调整与训练,这是心灵高品质的展现;从这一步开始,禅修可以向更深处发展,逐渐演变为四念住的观照,而最终达到完全地认知五蕴本质的目的。
凭借注意力的集中,让心保持在专注的状态上,这非但不累,反而是舒缓心灵的最佳方法。这样的唯一要点是要经过长期的训练。要轻柔地使心集中在一个事物上,做得极为柔和和有技巧,需要长期地训练。
  如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