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春望①
望海楼明照曙霞②,护江堤白踏晴沙③。
涛声夜入伍员庙④,柳色春藏苏小家⑤。
红袖织菱夸柿蒂⑥,青旗沽酒趁梨花⑦。
谁开湖寺西南路⑧,草绿裙腰一道斜。
——————————————————
【注释】
①唐代长庆二年(公元822年)至长庆四年,白居易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这首诗即作于此间。诗写初春的杭州,突出描绘了西湖的美景。
②望海楼:作者原注:“城东楼名望海楼”。
③堤:指白沙堤。
④伍员庙: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他的父兄都被楚平王杀害。伍员逃入吴国,协助吴王阖闾打败楚国,又协助吴王夫差打败越国。后来夫差听信谗言,杀害了伍员。人们同情忠臣的不幸遭遇,立祠记念他。
⑤苏小:即苏小小,南朝·齐时钱塘(今杭州)名妓。其墓在西湖西泠桥畔。
⑥红袖:代指织菱女子。柿蒂:一种有名的彩菱。
⑦青旗:古代的卖酒人家的酒幌子。梨花:酒名。作者自注:“其俗,酿酒趁梨花时熟,号为‘梨花春’。”
⑧西南路:指由断桥向西南通往湖中到孤山的长堤。作者原注:“孤山寺路在湖中,草绿时,望如裙腰。”
【解读】
首联点出杭州名胜古迹望海楼、白沙堤。当曙光霞色照亮了望海楼时,诗人已漫步在白沙堤上,领略西湖的美景了。
颔联点出与杭州有关的历史人物伍员和苏小小。伍员忠贞效国,却反受谗言屈死;南齐著名歌妓苏小小,风流一时,如今已玉殒香消。“藏”字表明春意,将春色拟人化了,柳色与风流名妓连接,让人体会到春天的妩媚和柔情。。
颈联写杭州特产“柿蒂”菱和“梨花春”酒。用红袖代指织菱女郎,名贵的彩菱将为杭州的春天增添新的风采,在梨花盛开的季节人们聚集在酒店饮西湖名酒。
尾联照应首联,写西湖风光:放眼望去,一道长堤宛如为西湖束上了一条飘逸的裙带。
在一首七律中,诗人写出了杭州的名胜古迹、传说、特产、湖上风光等,容量很大,又很集中。诗人将这一切放在初春这样特定的背景下来描绘,又是“望”时所见,选取的角度部落窠臼。全诗色彩鲜艳,有曙光、彩霞、蓝天、白沙、柳色、红袖、青旗、绿草、梨花……这五彩缤纷的色彩装饰着美丽的西湖和杭城,使之愈发婀娜多姿、美丽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