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道释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泰阳汉子 2019-08-08

中国传统绘画一向被认为是“德”、“道”、“志”、“意”的载体,它所表露的也就是中国人对现实世界的思考与追求。

“天人合一”、“儒、道、禅互补”、“得意忘象”,是紧紧围绕着“人与自然”这个精神领域的核心,并对中国艺术独特的传统范式的形成起着直接作用,并成为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思想主线。

儒道禅这三者都是处于一种“互补”的关系之中,它们共同构成中国民族的人生观与宇宙观。在中国首先从道德价值评价山水是孔子,他提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山水仁智说,后经孟子、苟子、董仲舒、刘向等的丰富发展自然山水成为道德形象观照,对自然的欣赏,实际是对理想人格的赞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观倾向情感价值是道家的自然观,尊重个性、自然成为情感物体体现,创造了一片风景即一片心境的美学境界,以宋代文人士大夫为代表在艺术上追求“空灵”、“静穆”、“畅神”、“逸气”自然观,在风花雪月、枯木山川中寄托了深沉的哲学思考。

儒道禅“互补”的重要一点,便是道家艺术思想是在一个更为广阔,更具艺术审美倾向的领域中实践了儒家以艺术成就人格的理想。而孔子艺术观是在克已为仁的文人士大夫的艺术活动中得到了实践,因而这些后世的文人士大夫的艺术活动又几乎无不是面向自然、怀抱宇宙,从自然的人化到人化的自然。

“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宗炳·画山水序》),山水画艺术的崛起,是绘画艺术中“人与自然”的观念的重大演变,以孔子仁学为核心的儒道禅互补牢牢地确立中国艺术追求“自我价值”的调节和“理想人格”的完善的传统的艺术价值观;“天人合一”,“得意忘象”等思维模式产生了艺术的宏观的整体式的观察表达方式。

儒家的礼乐、道家的自然、禅宗的妙悟无一不是与成就理想人格紧密相连,方使中国画家,不仅知写形,传神而知妙悟——写意,即所谓“超以象外”。在山水画中大胆运用空白使画面空灵而清净,表现出清高气息。体现了“宁可枝头抱香死,不教飘落北风中”的民族精神。

中国艺术陶治了中国人的民族心理,成为民族团结强大精神凝聚力的组成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