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不管是在现代还是古代都是如此。然而,中国的城市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首先是政治的中心。正如王国维所指出的,在传统中国,“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因此,士人到都城来追寻自己的政治前途,即选择了或者说无奈地选择了城市中包括政治漩涡和斗争在内的多种生活形态与方式。 作为文化空间的城市 城市作为政治空间的同时,也是一座文化的空间。而作为文化空间的城市,则承载着国家典礼、大型祭祀、节日庆典和人才选拔等文化活动。其中又以科举选拔对于士大夫及其文学创作的影响最为深远。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一千多年,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思想、情感与命运。 科举考试 宋代以文治国的右文抑武国策,使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和普及;不杀士大夫的祖宗家法和“开口揽时事,论议争煌煌”之好言时事、好发议论的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等一系列因素,更使得宋代文人士大夫政治热情高涨,这虽然引发了几乎贯串两宋历史始终的党争问题,但也前所未有地不断强化了这一阶层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了积极进取的淑世精神。正如王水照所指出:
科举考试 这种淑世精神与政治热情对宋代文学产生了显著影响。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语境下,甚至像词这样原本主要是作为娱乐方式的文体,也不能够幸免于政治与教化观念的衡量与批评。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国家政治文化意识不断高涨的社会环境中,对于文学创作产生的巨大影响。 科举考试 宋代科举文化的繁荣所带来的多种社会影响和效果,第一是城市文学对于社会政治的关心与联系之密切。第二是京城中游士的聚集。宋代都市文化形成的新文学产生机制之一,就是科举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及其对于都市文化与文学产生的巨大影响。科举制度本身直接产生着多种文学活动,考前的行卷活动,继续着从唐代以来的文化传统。考试中的诗、赋、议论文章的创作等。 宋初,继承了唐“以诗赋取士”的传统,进士科试诗、赋、论,逐场去留。宋太宗、仁宗之后,士大夫不断有人强调提高策、论的地位以矫弊。而科举考试中策、论的强化,特别是策的部分,考察士子对于现实政治问题的对策与思考,因此也必然在客观上使得众多参与科举考试的士子更为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及时势政治问题。其影响,也自然会使得文人士大夫的文学创作更深地卷入现实政治与社会问题之中。 宋代科举的录取人数达到了唐代的十倍左右,而参加考试的人数就更是逐年增长。科举制度本身直接产生着多种文化活动,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宋代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科举社会。科举在国家文化生活中占很大的比重。而科举考试最主要的礼部考试和殿试,都是在京城举行,成为京城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和显著特征,也构成了京城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和景观。 宋代自太宗朝起,扩大科举取士,每次参加省试的举人,动辄在万人上下,有资格参加省试的举人,每举皆不相同。京城中的游士与太学生作为积极有为的年青人,自然充满政治热情与济世情怀,因而也就自然成为京城政治文化在文学中加以表达的一个重要群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