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一起读经典】麻黄汤正源

 老玉米棒 2019-08-09

麻黄汤首载于《伤寒杂病论》,为治疗太阳伤寒的方剂,自本书成书以来,一直认为麻黄汤为辛温发汗解表之方。《伤寒论》以六经为纲,开创辨证先河,但书中众多方剂,是不是张仲景原创,无证可考。《伤寒论》中张仲景原序“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皇甫士安《甲乙经·序》云:“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说明书中肯定有很多方剂,不是张仲景原创,张仲景只是将这些方剂拿来充实六经辨证理论而已。

在《伤寒杂病论》以前,这些方剂的主要作用以及适应证无据可考,张仲景将这些方剂引进自己所著的书中,很多方剂大体上与六经辨治相吻合,但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地方,与六经辨证不一致。如麻黄汤中的煎煮法反映了麻黄汤的功效与治疗《伤寒论》中的太阳伤寒证的辛温发汗(辛温解表)不一致。但不论任何疾病,病变均不离“正邪、病位、病性”的范围, 而治疗也应从这三个方面着手,方药是否体现治法的具体措施,也离不开这个思维范畴。笔者分析《伤寒杂病论》及相关文献,认为麻黄的作用是温肺阳,温阳发汗解表只是温阳作用的体现。麻黄汤用于治疗伤寒表实证,体现的是温阳解表、扶正祛邪的治法。

1.   麻黄汤煎煮法反映了原创麻黄汤不是主要用于发汗解表

《伤寒论》中麻黄汤药物组成: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甘草(炙)一两。《神农本草经》中无“桂枝”一药,只有“牝桂”“菌桂”。《伤寒论》中所有方剂中的桂枝均“去皮”后使用。从汉唐至今,只有肉桂才去皮,去皮后的肉桂,则为桂心。陈藏器曰:“桂心即是肉桂削除皮上甲错,取其近里而有味者”。而现代用于“解表”的“桂枝”,是从清初才开始大量使用,实为“柳桂”,是无法去皮, 现代所用的“桂枝”,非《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桂枝”;汉代的桂枝,为现代所用的肉桂。其煎煮法:“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东汉时的度量衡与现代度量衡换算, 东汉时的一升约为现代200 mL,因此煮取麻黄汤时,是用水共约1800 mL,煮取好后药汁合药滓共500 mL, 药汁还不到500 mL,应当是久煎。但不论是传统,或是现代研究,都认为解表中药的有效成分不宜久煎, 解表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为易挥发组分,久煎则散失。久煎后的麻黄汤的有效成分,肯定不是现代认识的解表发汗的易挥发组分。因此,《伤寒论》中麻黄汤的 “煎煮法”反映出了原创麻黄汤并不是主要用来解表发汗的。而麻黄与肉桂合用,体现的是温阳作用,而不只是解表作用。

2.患病的病程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正虚或正不胜邪是患病及病情进 展的主要根源。

《素问·皮部论篇》记载“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廪于肠胃”,讲的是因为正气亏虚,正不胜邪,邪气由表逐渐入里。《素问·口问》记载“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讲的是因生活情志等影响,正气不能胜邪或正虚而患病。

《灵枢·五变》记载“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入腠理,或复还,或留止,……夫同时得病,或病此,或病彼,……天之生风者,非以私百姓也,其行公平正直,犯者得之,避者得无殆,非求人而人自犯之”,记载的是居处不当,正气不能胜邪而患病;也记载了若生活调养适宜,正气胜邪则不患病。

《素问·评热论篇》记载“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说明只要是患了病,从正气亏虚的角度来看,正气肯定是不足的,至少是正不胜邪的。如果正能胜邪,邪气不能作用并损伤人体正气,邪气即使再盛,又与人体有何关系?

3.麻黄汤久煎体现的是温阳益气及温阳散寒治疗太阳伤寒证的治法。

疾病的转归不离三条:(1)正胜邪退,疾病向愈。(2)正邪相持,疾病迁延。(3)正虚邪进,病情加重。疾病还体现了病变部位(病位)及症状的病理特性(病性)。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邪实正不虚,正不胜邪, 正邪相持,流连于体表。此时治疗方法有二:其一,帮扶正气,助正祛邪,则疾病向愈;其二,寒则温之,直接针对外寒而除之。太阳伤寒证,其病位在肺卫,病性为寒,虽然很多人认为本证为实证,但至少对本证属正不胜邪是认可的。治疗太阳伤寒证一方面应温阳益气,另一方面应温阳散寒。麻黄汤久煎,就是体现的此两种治疗方法。

4.《伤寒杂病论》及后世的著作中有很多以麻黄温阳的记载。

《金匮要略·杂疗方第二十三》记载“救卒死,客忤死,还魂汤主之……麻黄三两去节,一方四两,杏仁去皮类七十个,甘草一两炙,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记载的是以麻黄汤去桂枝回阳救逆。《千金方卷二十五》中还魂汤的药物组成为“麻黄三两,桂心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粒”。如前文所述,汉代的桂枝,为现代所用的肉桂,去皮后就是桂心。《千金》还魂汤与《伤寒论》麻黄汤的药物组成及药物剂量完全相同。还魂汤主治“卒感忤,鬼击飞尸,诸奄忽气绝,无复觉,或已死咬口,口噤不开”,为回阳救逆抢救所用,方中用桂心,也是为温阳救逆而设。

《伤寒论》第36条“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记载的是正虚正不胜邪,邪气已部分由表入里,以麻黄汤温肺散寒,表里双解。《伤寒论》第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记载的是脉浮数,数则为热,但仍为正不胜邪,只要没有使用麻黄汤的禁忌证,仍以麻黄汤扶正祛邪。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记载“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以麻黄温阳而祛“里水”,而不是只有“表水”才用麻黄。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小续命汤“治中风冒昧不知痛处,拘急不得转侧,四肢缓急,遗矢便利……,麻黄、桂心、甘草各二两,生姜五两,人参、川芎、杏仁、附子、防已、芍药、黄芩各一两,防风一两半”,此方中以麻黄汤温阳助气化,不但使瘀血痰湿无再变生之 理,还使瘀血痰湿借气化而消散,再以少量活血除湿之药,使病得愈。

5 使用麻黄的禁忌证

《素问·阳阳应象大论》记载“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麻黄为大补肺阳之药,补阳的同时,必耗阴液营血,阴精亏虚的病人不宜使用麻黄,但若需使用麻黄,宜同时使用养阴药物,如与生地黄、白芍、石斛、当归等同用。

6. 现代研究

麻黄碱为麻黄中解热的主要成分。王艳宏等认为麻黄具有解热作用物质基础为生物碱组分、挥发油组分及酚酸组分。久煎麻黄后,其所含挥发油组分早已散失,麻黄碱则是发挥作用的主要物质。马爱华等研究发现,单煎麻黄最佳煎煮时间为30 min左右,此时麻黄碱煎出率最高,与《伤寒论》中麻黄汤的煎煮时间大致相同。

7 总 结

根据麻黄汤药物的煎煮法、正邪辨证等分析,麻黄汤的主要作用为温肺阳。在《伤寒论》中,麻黄汤虽用于解表,但解表只是温阳作用的一个体现,在《伤寒杂病论》及《千金方》等著作中,麻黄不只用来治疗表证,还用来治疗里证,用来回阳救逆,用来治疗中风(中脏腑、中经络)。现代不应将麻黄只限于治疗太阳表实证,以致忽略了它的主要作用—温肺阳,忽略了用麻黄来治疗内科杂病。

【本文摘自《中医药导报》2018;24(21):26-2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