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不入帖,一切都白扯,练字不得法,再多也白搭”临帖是临形,入帖是学法。 从外到内,从临到入,从无法到有法,本就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当然,我们是享有时代福利的。 第一教学资源比较丰富,不至于所有东西都得口传手授了。 第二是理论实践比较专业,已经把笔墨章法等技术性问题总结成了系统。 所以再也不用像古人说的那样,学某帖三两年换帖再来二年,云云。 没必要的。 从临到入,首先要懂临帖,得知道临的是什么,究竟是外形,还是笔法,还是章法,书写节奏等。 这些不懂,也谈不上入。 懂了之后,才算开始入。 踏进门槛和在门槛里边,是两回事,会临也不等于入帖。 入帖是指在通晓法度以后,能用原帖法度进行二次创作,熟练使用帖中笔法和字法等。 有法,写出来的东西才叫书法。 入帖,写出来的东西才有古意。 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有些人喜欢创新,但书法的最高审美就是建立在古人之上的,所以书无古意,那创新也白搭。就像流行书风,从一开始的全仿日本,到现在的结合古碑帖,也在尝试着向古人靠近,脱离日本人的艺术风格。 也就是说,无论什么创新,也得建立在得法且入古的基础之上。 所以流行书风即使很受唾弃,也依然能在官方站住脚。 但那些无法的创新,如各大师的江湖野体,只能流传在低端市场,无法被官方承认。 也许,很多人认为流行书风不如江湖体老干体写得好。 那也没办法,在书法里,法度才是第一位的,没法度,哪怕好看到有十万百万的人赞美,那也不会被传统书者承认。 原因无它,唯法尔。 这句话说的很实在,学习书法从古至今不外乎就是临帖,通过临帖学习古人的笔法、结字和章法,然后学为己用。 临帖是学习书法的不二门道,临帖是否到位就看有没有入帖首先说说为什么要临帖? 中国书法历史源远流长,留下众多古代先贤的墨宝法帖,这些法帖能够流传下来就已经证明了它们的价值,这些书法家的字已经被历朝历代的人们所认可和接受。这些法帖都可谓是经典之作,也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隗宝,我们把它们当成我们学习书法的榜样也就在正常不过了。 那么学习古人法帖我们就离不开临帖,临帖有没有到位,有没有学到,就看你有没有入帖了。那话说回来了,什么是入帖呢? 入帖,简单地说就是在临帖的时候,我们写出来的字与法帖上的字达到形似和神似的地步,这就算是入帖了。 我在网上也经常看到有些人写毛笔字,毫无临帖的底子,就是自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特别是一些所谓的名人书法,更是如此。没有临帖的过程,只是自己随意挥毫,最终只能落得一个“野狐禅”“江湖体”。 还有些人临帖,根本不求形似,就更谈不上神似了。也是拿着字帖天天临,但一看写的字与原帖相差老远了,这根本不是临帖,最多算是抄帖了。 入帖是检验你临帖有没有到位的标准,所以这句话说的很好,“临帖不入帖,一切都白扯”。临帖如果没有达到入帖的标准,不讲究形似和神似,那就失去了临帖的意义。 这一点对于初学书法的人来说,更有现实意义。 因为很多人可能会说,我看某某临的帖子都不像啊,例如启功先生临摹的柳公权的《玄秘塔》就一点都不像啊。这也成为了某些初学书法者临帖不像的借口了。 我想说的是你不要拿你现在一个初级水平去跟启功先生这样一个高级水平去比,启功先生在他初学书法的时候也是临帖要入帖的。但是当到了一定高度的时候,再去临帖,就是取其所用了,已经不会再把之前的一切推到重来了,这个时候是逐渐完善的阶段了。 练字不得法,再多也白搭这句话说的也蛮好玩的,但事实确实如此。那么怎么练字才是得法呢? 其中有一个法门前面已经说过了,那就是临帖。下面我们探讨一下如何临帖才算是得法。 对于古代法帖的学习,初期我们叫临摹,临摹是两个动作,一个是临,一个是摹。但是很多人把练书法想的很简单,上来就是拿着帖子对照着临写,忽视了摹的步骤。康有为在《光艺舟双楫》中就曾说过: “学书必先摹仿”“欲临碑,必先摹仿,摹之数百过,使转行立笔尽肖,而后可临焉。”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 南宋的姜夔在《续书谱》中记载李世民的话: “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于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理,然后可以临摹。” 这都是古人强调读帖的重要性。要把古人字帖学到家需要靠临摹,比临摹还要重要的就是读帖。读帖锻炼的是我们的眼力和心力,通过读帖让字帖入于眼、记于心,才能临写时出于手、显于纸。读帖、摹帖、临帖这是临习古人法帖的方法,当然这些方法中还有一些技巧,例如双钩、单钩、描红等等,这里不再赘述。 最后汇总一下,就是学习书法要临帖,临帖要得法。这就是“临帖不入帖,一切都白扯,练字不得法,再多也白搭”这句话的实际意思。 初学书法,最好先暮贴,又称“写仿影”,是将帖放在纸下,照着把字写下来。这样不会走样,也相应的学习间架结构,待掌握基本笔画后 ,才临帖为好° 临帖就是照着碑帖写字 ,是学习书法必须遵循的过程,坚持临帖即可以学习笔画结构,又可以临到形神兼备。这叫入帖,便于学习古代碑帖书法传统,提高自己艺术水平,是临帖的初级目的,写一手漂亮的好字,才 是我们所追求的结果! 如偏旁结构、字势安排、字距行距、疏密布局……等等。掌握这些方法,就便于学习碑帖的规律这样才能收效大、进步快!
|
|